1、有一种山羊,羊绒细长柔软,是纺织原料中的精品。某地区牧草优质大量引进养殖这种山羊,山羊的数量连年增长。几年后,山羊把草根和灌木树叶都啃食掉了。结果当地的草场和灌木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出现草场沙化现象。这个事例说明( )
A.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影响生物
2、青蛙被称为“田园卫士”,下列是有关青蛙生殖发育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青蛙有抱对行为,体内受精
B.青蛙的发育起点是蝌蚪
C.青蛙的鸣叫是雄蛙在报警
D.青蛙的发育过程是变态发育
3、下列各种饮料中,依靠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是 ( )
A.鲜榨果汁
B.矿泉水
C.鲜牛奶
D.酸奶
4、研究表明,人和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一种大分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完全相同,这一事实说明( )
A.人是由古代的黑猩猩进化来的
B.人是由现代的黑猩猩进化来的
C.人和黑猩猩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D.黑猩猩将来可以进化成人
5、呼吸作用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进行?( )
A.根、茎
B.叶、种子
C.花、果实
D.任何生活的部分
6、炎热的夏天,特别是黎明时分,池塘里的鱼大量浮到水面(即“浮头”),严重时还造成鱼群大量死亡(即“泛塘”)。这是由于( )
A.空气缺氧
B.水中缺氧
C.缺乏饵料
D.池塘缺水
7、正常情况下,一个南瓜果实内含有多少粒种子取决于( )
A.一个雌蕊有多少个子房
B.一个子房有多少个胚珠
C.一朵花中有多少个雌蕊
D.一个果实中有多少个胚珠
8、大多数遗传病目前仍然难以治愈。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
B.变异一定会导致产生遗传病
C.近亲结婚会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几率
D.血友病、色盲都属于遗传病
9、下列动物的特征对防止水分丢失没有作用的是
A.蛇的体表有鳞
B.鳄鱼的体表有坚硬的甲
C.昆虫的体表有外骨骼
D.狮子的体表有毛
10、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神经系统趋于完善,这是哪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
A.腔肠动物
B.线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扁形动物
11、我国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编织丝绸等技术。其中有一道工序是将蚕茧用热水浸泡后缫丝,此时茧内的家蚕发育成(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12、某地一农民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自家沼气池清理废渣,结果晕倒池中,随后又有两人进入池中施救,三人均不幸身亡,你认为这三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池内缺氧,窒息死亡
B.疲劳过度,体力不支死亡
C.突发暴病死亡
D.沼气中毒死亡
13、昆虫、两栖类、鸟类在生殖发育方面既有明显区别,也有共同特点。如图是关于其区别与相同点的汇总,①②③处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A.变态发育、卵生、体外受精
B.变态发育、卵生、体内受精
C.卵生、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D.变态发育、体内受精、卵生
14、制作面包时加入酵母菌,烤出的面包松软多孔,这是因为酵母菌能分解面粉中的有机物产生( )
A.二氧化碳
B.酒精
C.水
D.氧气
15、菊花是我们德州市的市花。德州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菊花品种多样性的形成是( )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各地气候条件不同的结果
C.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D.菊花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结果
16、下列各动物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①蛔虫 ②娃娃鱼 ③河蚌 ④喜鹊 ⑤蜗牛 ⑥青蛙 ⑦鳄鱼 ⑧蝗虫 ⑨牛
A.①②③④
B.②④⑥⑦⑨
C.②④⑦⑧⑨
D.④⑤⑥⑦③⑨
17、关于安全用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药剂量要适当
B.药物越昂贵,疗效越好
C.联合用药要合理
D.使用抗生素要严格遵医嘱
1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
C.丙是分解者,多为腐生的细菌、真菌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9、下面哪种结构能够为鸟的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
①卵壳 ②卵白 ③卵黄 ④胚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将表现为( )
A.没有感觉,但能运动
B.没有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且能运动
D.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21、下图是根尖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答问题:
(1)④是根尖的根冠,具有 作用。
(2)根尖生长得最快的部位是 (填序号)。
(3)③是根尖的 ,具有分裂能力。
(4)①部分的细胞明显发生了细胞的分化,分化出了 和 两种结构。
22、关于生态起源的问题至今仍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如上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等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装置。将装置内抽真空后,从a处泵入气体于玻璃仪器内,再将B中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在A内利用电极模拟火花放电,经过b冷却后,形成的产物沉积在C中。请根据上述的说明,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火花放电的作用是: 。
(2)米勒提出的问题是: __;
(3)他做出的假设是 ;
(4)他搜集到的证据是 。
(5)他得出的结论是 。
23、生物的 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4、国内有一篇文章在讨论转基因食品时引用了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其实,类似的话,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早就说过,他对原子能用于战争而深感悲痛。那么基因呢?毫不隐瞒地说,基因既可用于造福人类,同样可被制作成基因武器(比原子弹还厉害!)伤害人类。但是,基因作为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本身并无错误可言,关键是人类如何去利用。转基因食品是人为的杰作,那么它到底有益还是有害?抑或利弊兼有?
从狭义上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因此,转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体会出现新的生物学和生理特性。一种生物体新的表现型的产生除可采用转基因技术外,还可采用对生物体本身基因修饰的办法。一个基因经修饰后会改变“模样”,其表达产物与不修饰时不同,在效果上等同于转基因,这是广义上的转基因食品。
迄今为止,转基因牛羊、鱼虾、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在国内外均已培育成功并已投入食品市场。仅以转基因农作物为例,全世界每年播种面积超过2500万公顷。在美国,据估计有六成加工食品为转基因食品。在英国则有几千种加工食品(包括粮、肉、奶、糖等)含有转基因或基因修饰产物成分。在我国,有6种基因植物已被批准商品化,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有柿子椒和西红柿。
(1)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能远离转基因产品吗?_______
25、动物行为研究的方法有 和 .
26、农田中长期施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效果会越来越差.原因是害虫种群中原来________(有/无)抗药性的个性,害虫抗药性个体的________一般是不定向的,而农药的使用对害虫起到了________作用,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是通过害虫和农药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7、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了解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药品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28、用于生产鸦片吗啡的植物是________ ,目前,我国政府重点监控、查禁的毒品是________ .
29、我们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并不是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而是反对______________的和____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
30、由________(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________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31、用线将鸟卵的各个结构与其功能联系起来。
①卵白 a.有保护作用
②卵黄 b.将来可孵化成雏鸟
③卵壳 c.有空气,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④胚盘 d.含有卵细胞的主要营养成分
⑤气室 e.换既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养料,又能提供必要水分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32、青蛙的幼体蝌蚪和成蛙相比,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属于完全变态发育。(___)
33、安全用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如图是晓红家A、B两种药物包装盒上的部分内容,请你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1)不需医师的处方就可购买的药称为非处方药,简称_______。从说明书上可以看出,___填“A”或“B”)是非处方药。
(2)晓红的小表弟最近有感冒发烧的症状,你认为上述两种药哪一种适合他服用?_______(填“A”或“B”)。
(3)在使用该药前应仔细阅读__________,了解____________等内容(写出一条即可)。
34、如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______,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______。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了________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抗药性变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________(选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②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Ⅰ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_______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Ⅱ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____________重新适应环境。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基础是________和________,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