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拼音,写词语。

六年的小学生活,在老师的yǐn dǎo ( )下,我们chén jìn( )在书海里,吮吸着知识的gān lù( ),感受着人类文化的mèi   ( )

2、这里面有几个错误的音节,我能把写错的音节改正过来。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写出反义词。

典雅——________    鲜艳——________   丰富——________

4、读拼音写词语。

ǎi  dūn  dūn tōng  xùn  zhàn cháng  guā  huì juē  zuǐ  ba

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写句子。

(1)《 小池 》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其中是这样描写荷花的:“________________。”

(2)《小儿垂钓》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诗中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________的情景,流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前两句写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

(3)________,孤掌难鸣。

(4)一花独放不是春,_____________

(5)用打比方的手法把句子补充完整。

走进公园,只见那荷叶像____________托着那___________似的露珠。

(6)改反问句。

森林就是一个水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慕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描绘的是____时节的景色,由“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唱黄鸡”的意思是(     

A.黄鸡报晓

B.比喻时光流逝

C.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___

3解释词语: 

①题:________

②缘:________

③不识: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8、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2】诗句 “___________”写出了竹子的特点。

【3】这首诗作者用_______(用四字词语)写法,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诗人自己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 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来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mái  mán)怨命运的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 听见了他们怨恨。老人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画着说:“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了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了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好了,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加倍集中。

(必然  竟然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为美术家,艺术超凡,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成为音乐家,技艺卓绝,饮誉天下。‖

1把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答案用“/”划去。

2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

3请从文中摘录两组近义词。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亮”字在词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①光线强;②发亮或发光;③(心胸、思想等)开朗,清楚;④显露,显示。文中“眼睛还是明亮的”的“亮”应选第_____ 种解释。“心里一亮”的“亮”应选第 ____种解释。

5文中已用“‖”分成两段,概括出第二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③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④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⑤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⑥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⑦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连串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第③段中加点词“这个见解”是指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第②段中“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改成“最后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你认为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④段主要事件:________,它与第③⑤段的事例,都是为了印证 __________这一观点。

4第⑥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怔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放   枕)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照   伸)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选出括号中最恰当的词语。 

头(放    枕)________         (照    伸)________了进来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叮嘱——________      怔住——________

3我为什么怔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我看到的情景和我联想到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用________渲染环境,抒发感想,用________________等词把阳光写得像人一样有感情了。

13、   燕子

①燕子是鸟类大家庭中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它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110公里,大约是麻雀飞行速度的2至3倍。燕子的飞行技巧很高:它们一会儿飞快地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它们能够突然间来个180度大转弯;它们还能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燕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强的飞行本领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又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像一把把打开的剪刀,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减轻空气阻力,使它们能够灵活转弯,这些对飞行都是特别重要的。还有,燕子身体轻盈,平均重量为43.5克左右,堪称是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而且四个趾全朝前,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要在飞行中解决许多问题,如在飞行中吞食猎物、饮水等,就连给自己的孩子喂饭,有时也是扑棱着翅膀悬在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它们高超的飞行本领真是令人惊叹!

④燕子还是捕虫能手。燕子主要捕食蚊子、苍蝇等昆虫,一对燕子夫妇每天可以捕8000多只虫,1个月就可以吃掉20多万只害虫。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称得上是人类的朋友。

1短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介绍燕子的。

2短文第①自然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燕子善于飞翔的?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自然段的表达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短文中找出“燕子老是在飞”的原因并抄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画“_______”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大约”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燕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1)燕子的两只翅膀又窄又长,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

(2)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仅仅因为它身体轻盈。

(3)燕子可以在飞行中吞食猎物、饮水等,还能悬在空中给孩子喂饭。

(4)燕子能大量地捕食害虫,是人类的朋友。

14、课外阅读。

我们一进去,上面狭小的盖板立即关上了,四周是漆黑的一团。从光亮的地方,突然进入黑暗中,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我感到我的光脚是紧紧地踩在一架铁梯上。尼德·兰和康塞尔,被人们抓得紧紧的,跟在我后面。铁梯下面一扇门打开了,我们走进去以后,门就立即关上,发出很响亮的声音。

关在里面的,现在单单剩下我们了。在什么地方呢?

我说不出来,甚至也猜不出来。只见一片漆黑,竟黑到这么一种程度:在几分钟后,就是通常在最黑暗的夜间浮来浮去的那种模糊光线,我的眼睛也一点没碰到。

尼德·兰对人家给我们的这种款待方式非常愤慨,他尽情地发泄他的愤怒。

“混蛋!”他喊,“这儿的人待客不亚于喀里多尼亚人!他们只差吃人肉罢了!我才不奇怪呢,不过我要声明,我不会不反抗就让他们吃我!”“安静些,尼德·兰好朋友,安静些,”康塞尔平心静气地说,“没到时候,您用不着冒火。我们还没有被放在烤盘里呢!”(选自《海底两万里》)

1“我们一进去,上面狭小的盖板立即关上了”,这里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被关在什么地方?(  )

A.船上。 B.潜水艇上。

3画线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对话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语言描写

4从选文中你可以看出尼德·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我不会少你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终于把你盼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变换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很不喜欢体育锻炼,算不上好学生。(用关联词语把句子连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例:乌云遮住了太阳。乌云把太阳遮住了。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1】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这支笔难道不是小红的吗?(改成陈述句)

【3】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为拟人句)

【4】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改为转述)

【5】我们讨论并听取了别人的意见。(修改病句)

【6】这件事是真的。(改为反问句)

【7】天上的星星闪亮亮的。(改为比喻句)

 

19、修改病句。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船长答应带他们愉快地回英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费了九牛一毛之力,总算爬了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一会儿,街上就挤满了欣喜若狂却衣衫不整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__________

②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 聂将军时会说什么?做什么?请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