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它形象地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轻风的吹拂下,轻盈地梳着她的头发,一根、两根、三根……金黄的头发随风起舞……
(2)“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通过这两种人的对比,让我们明白了倾听的方法:一要______________,一要______________;也明白了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篇课文是一篇(________)。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课文开头,作者叙述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为这个(________)我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然后,归结出教训:(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证实—(_______) 万象—(_______) 乌合之众—(_______)
恰好—(_______) 机遇—(_______) 五湖四海—(_______)
哀思—(_______) 猜想—(_______) 司空见惯—(_______)
4、照样子写词语。
例:恶狠狠
热( )( ) 黑( )( ) 笑( )( )
金( )( ) 白( )( ) 暖( )( )
5、比一比,再组词。
莱____ | 瑶____ | 魂____ |
茉____ | 遥____ | 瑰____ |
销____ 捎____ | 搏____ 博____ |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诗中“不同桃李混芳尘”中的“混”字,说明白梅具有什么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梅》一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陶者①
[宋]梅尧臣
陶②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③。
十指不沾泥,鳞鳞④居大厦⑤。
注释:①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②陶:同“掏”,指挖土烧瓦。③无片瓦:没有一片瓦。④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⑤大厦:高大的房屋。 |
【1】判断下列关于古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陶者很有奉献精神,挖尽自己门前土,为别人建房,而自己房上却无片瓦。( )
②“尽”是“完”的意思,说明陶者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了多汗,吃了多少苦,但是自己的房子却无片瓦,其命运之悲惨可想而知。( )
③“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 )
【2】这首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选择一处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其_____及_____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有关“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芳草地。
材料一
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材料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年暑假,成成预备同家人开启一场文化之旅。首先,他们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之间的情致;再赶往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再到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当年李白在烟花三月送孟浩然下扬州的足迹。
材料三
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春夏两季,云低雾浓,古木葱茏,雨后山野空气清新,寺宇庭院一尘不染;秋季水位升高,乘风破浪,白水秋风;冬季晴雪初霁,“幽峭精绝”的冬景令人称绝。身临这山灵水秀的旷世奇观,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在峨眉山色中吮吸天地间的精华!
【1】这组材料是围绕____这个话题组织在一起的。
【2】读材料二,补全成成假期文化之旅的路线。
(沈阳)→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____”的部分,你想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景点的外在美,更在于理解其文化内涵
B.在安徽滁州登琅琊山,会感受到白居易勤政爱民的情怀
C.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这里山灵水秀,景色宜人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意思是在不同地形高度下,产生了不同的气候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下面几个情景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运用动态或静态描写把情景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jǐn jìn)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zhuǎn zhuàn)。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用“√”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选文是按____的顺序叙述的:早上“我”起来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伸出手遮挽时→________→睁开眼和太阳再见→掩面叹息。从这一声叹息中,我们感受到了时光__________,感受到作者________之情。
【3】朗读这段话时的感情基调是( )。
A.豪迈
B.坚定
C.感慨
D.抒情
【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仿照这个句子,想象时间还会怎样从我们眼前匆匆溜走,用上“……的时候,日子……”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欢乐谷。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罗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见微知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破沙锅问到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抓住机遇,发现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三段文字,你觉得哪句话对你有启发?请在原文中用“ ”画出,并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花灯
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一个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的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 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 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二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八月,节日名为(______),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我国某一传统节日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精品短文,脉络清晰
不老泉(节选)
八月的头一个星期高踞夏季的顶端,这也是漫长一年的顶端,就像摩天轮停止转动时最高点的那个座位。在此之前,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日子从温和的春天爬上来,而之后呢,会落入凉爽的秋季。在八月的这个星期,不管是苍白无力的清晨、阳光刺目的中午,还是重彩斑驳的黄昏,都是那样炎热,凝滞,静得出奇。夜里常常会出现闪电,但只见电光疾闪,却不闻雷鸣,更无甘霖。在这种怪诞而令人窒息的天气里,人们往往会干出些日后懊悔的事来。
不久前,就在这个星期的某一天,发生了三件事。这三件事乍看起来没什么联系。
清晨,梅·塔克骑马前往林间村旁边的林子。她每过十年就要到那里去一趟,跟她的两个儿子迈尔斯和杰西见面。
中午,林子主人的女儿温妮・福斯特终于忍不住了,决定设法离家出走。
黄昏,福斯特家门前来了一位陌生人。他是来找人的,但没说找谁。
你也会觉得这三件事毫不相干吧?但许多事往往就会出人意料地交集在一起,而那片林子就是这三件事交集的中心,就像轮子的轮轴。所有的轮子都有轮轴,摩天轮有轮轴,太阳则是昼夜不息的时光的轮轴。这些轮轴都是固定好的,最好别乱动,否则一切就会散架了。但是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等到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节选自(美)娜塔莉·巴比特的《不老泉》
【1】选文节选自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品《不老泉》,选文是这部作品的序幕。“序幕”即全书的________(A开篇 B中间 C结尾)(填序号)。细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发现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是________。
【2】文中第1自然段中“怪诞而令人窒息的天气”指的是什么天气?在文中用“_____”划出。
【3】细读短文,可知文中提到了三件事,请你用精炼的一句话分别概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苏联红军攻进了柏林,德军拼死挣(zhēng zhèng)扎,与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突然,从一条街道中间的废墟中传来丧子的哭声,是个德国小孩。此时,苏军与德军正在街道的两头对射,小孩随时可能丧命。这时,苏军士兵奥沙罗夫不顾战友们的劝说,站起来径直朝小孩走去,战友们只好停止射击,把所有火力都对准奥沙罗夫的前方,准备火力接应。没想到的是,街道那边的德军也停止了射击。奥沙罗夫安静地走到小孩身边,把小孩抱起来,朝街道边的一个安全掩体走去。此时,整个街道一片安静,一位随军记者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当奥沙罗夫把小孩抱进掩体,并把小孩放下时,双方的枪声再次响起,奥沙罗夫随后被一发子弹击中(zhōng zhòng),送进了战地医院。
第二天,奥沙罗夫解救小孩的全套康片被印在传单上,标题是《柏林,请停止枪声》。许多柏林市民看到传单,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许多化装成平民的德国士兵也交出武器。奥沙罗夫成了大英雄。记者问奥沙罗夫,为什么敢在枪林弹(tán dàn)雨中站起来,奥沙罗夫说:“爱,会让枪声停止。”然后,他流着泪讲述鲜(xiān xiǎn)为人知的故事:
那一年,德军攻进莫斯科,同样遭到了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在一条小巷里,几个德国士兵正警惕地举着枪小心地向前推进。突然,前方传来一连串汪汪的叫声。他们循声找过去。一只小狗正蹲在一个受伤的少年身旁,轻轻地舔着少年的脸。少年惊恐地看着几个德国士兵,用手指了指小狗,然后又摇了摇头。德国士兵明白,少年是在乞求他们不要杀小狗。小狗依然不停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德国士兵也明白,小狗是在乞求他们救救它的主人。几个德国士兵沉默了许久,绕过少年和小狗向前方走去……那个少年正是奥沙罗夫。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挣________(zhēng zhèng)扎 击中________(zhōng zhòng)
枪林弹________(tán dàn)雨 鲜________(xiān xiǎn)为人知
【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径直:________。 ②鲜为人知:________。
【4】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________的战斗又打响了,八路军战士冒着敌人的________,英勇地冲了上去,打得日本鬼子落花流水,垂死________。
【5】短文记叙了________件事,事件的主人公都是________。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6】“此时,整个街道一片安静,一位随军记者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此时“感人的瞬间”在你的脑海中一定已定格为一幅感人的画面,请你给这幅画面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每个人都是天才》一文,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改成反问句:
(2)语文对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修改病句:
(3)“冬天来了,大雪下起来。”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把这句话写得更生动。
(4)爷爷要去长城。
改为双重否定句:
(5)带走了 童年的 风筝 梦想 我
组成陈述句: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黄山的松树挺秀坚劲。(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挂在岩壁上。(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__________
②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①美丽的大草原令人神往。(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满园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虹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直接改间接)
_______________
2.小雪对小明说;“明天我去你家一起写作业。”(直接改间接)
_______________
3.李松说,他做作业虽然准确率高,但速度太慢。(间接改直接)
_______________
4.贝贝说,她家养的小花狗很通人性。(间接改直接)
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芳草地。(25分)
学校是我们这六年来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同学们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无限的情感,但学校也一定有一些不能让你满意的地方,你对未来的学校一定充满了向往。请以“我想设计这样一所学校”为题,写一写你心目中的未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