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惧(______)怕 寂寞 (______) 宴(______)会 缺乏 (______)
书籍(_______) 无聊(______) 栅(______)栏 偷袭(______)
2、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娲( ) 藤( )
锅( ) 胜( )
撤( ) 秦( )
澈( ) 榛( )
3、课内阅读。 ( 8分)
(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这句话的意思是:
。
(2)从这里我读懂了:
(二)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这句话的意思是:
(2)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
4、词语积累。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___)灯结(___) (___)头(___)气 热血(___) 万不(___)
(2)在句子横线上恰当地填上表示“绿”的词语,注意不要重复。
我爱(___)的草原,我爱(___)的竹林,我爱(___)的森林,我也爱(___)的小河。
5、照样子写词语。
(1)考虑考虑(ABA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津津乐道(AAB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色匆匆(ABC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承上启下(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顾右盼(含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穷二白(含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口若悬河(含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日三秋(含夸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免死狐悲(含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龙腾虎跃(含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 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请指出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并具体谈谈你对此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wēi yí________ páng bó________
【2】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3】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8、课外阅读。
寒食
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有叫作“寒食节”。
【1】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
不想发财的哲学家
泰勒斯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他曾因预言一次日食而名彪科学史册。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记栽(zǎi zài)了泰勒斯这样一段故事。
泰勒斯的诞生地——米利斯,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城,那里的人们无不追求金钱和富有。而淡于名利的泰勒斯却只追求学问,从无发财的念头,过着贫穷的生活。于是一些商贾(gǔ jiǎ)之辈就嘲笑泰勒斯说:“先生,您的学问是无与伦比的,可是您的贫穷不正好说明您的学问是毫无用处吗?”泰勒斯微微一笑,答道:“哲学家是不想发财的,但是如果他们想发财的话,是比你们更有生财之道的。——你们不信?那好吧,我明年一定发个大财让你们瞧瞧。”话音未落,商人们哄堂大笑起来。
泰勒斯为了回击商人们的奚落便暂时停下手头的哲学研究,只费了少许的心思就拟定了一个发财计划,尽管他实在没有发财之心。时值隆冬,橄榄油生意几乎无人问津(jīn jīng)。而泰勒斯却竭其微薄财力,出人意料地租下米利斯城的全部橄榄榨油器。由于是榨油淡季,无人与他争价,所以他只付了极低的租金。尽管如此,他还是陷于濒(bīn pín)临破产的困境。
他的这个近乎荒唐的举动更加激起了世人的嘲笑:这个自称大智大慧的哲学家原来是个傻瓜,要不就真是疯了。任凭世人奚落,泰勒斯不答一言。转过年来,橄榄获得空前的大丰收,加工橄榄油突然成为当务之急,而米利斯城的榨油器却全部为泰勒斯所垄断。人们只好高价到泰勒斯家加工橄榄油,泰勒斯因此而发了一大笔财,那些嘲笑过他的商人们瞠(chēng tāng)目结舌。
原来,精通天象的泰勒斯早在冬季就预料到来年的气候会使橄榄大丰收。于是,泰勒斯自豪地向世界宣称:只要哲学家们愿意,就会轻而易举地发财致富。但他们是不想发财的,他们的雄心向往着高尚的目标。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泰勒斯非常贫穷?用横线画出来。
【3】查词典。
(1)用部首查字法,“奚”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2)用音序查字法,“拟”查大写字母______,音节是______。
【4】通过阅读短文,我们知道泰勒斯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5】这篇短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 ”的句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画“ ”的句子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11、拓展阅读。
__________
小时候,到农历三月,杏树开花了,春天也就到了。
每天放学之后,我就会跑到杏树地,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会迫不及待摘下来吃。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的苦,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
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我家的杏尽管个头较大,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与我们家杏树朝夕相处。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们从西安回到家乡。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盘杏。这杏又大又甜,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谁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说,就是咱们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我们家的杏子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了,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吃过熟透了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同学们,在你们既将开始人生新的旅程的时候,我想告诉你们,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我家那棵苦杏树不是天生就是苦,而是长于背洼,每天太阳光照少,因此成熟得比别人家的晚,别人家的杏黄了,它还是绿的;别人家的果实熟透了,又香又甜,它还又酸又苦。其实,只要多等十天半月,一旦熟透了,那种清香美味胜过别人家早熟果实的好多倍!
【1】请按拼音规则给“煎熬”注音:_________。它的本义是指_____,比喻_______。在这里是指________。
【2】划横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这句话说明________。
【3】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短文加上题目。
【5】“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这句话是说_______;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___________。
12、阅读
忽 略
①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
②孩子跪坐在椅子上,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本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了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③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会结小西瓜给我吃。”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摸了摸孩子的头:“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小瓜苗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④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孩子一脸坚定。
⑤一天下午,孩子放学回来后,照例跑到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眼了,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孩子难以置信,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⑥“被我拔了。小瓜苗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生长。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帮孩子擦掉眼泪。
⑦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始终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啊,孩子想。
⑧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有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株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着说:“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⑨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孩子呆呆地望着花盆,觉得心里空空的。
【1】随着事情发展,孩子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表格补充完整。
事情发展 | 花盆里长出小瓜苗 | 母亲拔掉小瓜苗 | 母亲没有看出孩子借画表达的想法 |
孩子的心情 |
|
|
|
【2】下面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中,老师为孩子画中的想法感到惊讶,母亲却只看到孩子的画得了满分。
B.从画“——”句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纯真的童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C.短文开头和结尾都写道夕阳照在阳台的美丽景象,其中寄托的情感也是一样的。
【3】读画“﹏﹏﹏”部分,从内容和结构分析短文描写母亲的笑有什么用意。
(1)内容上:____________
(2)结构上: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题目“忽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刘邓大军渡黄河(节选)
午夜时分,渡河命令下达了。我军大炮首先向南岸的敌军阵地开火,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火光映红了滚滚黄河水,千百只帆船载着我军健儿杀向黄河南岸。我野战军主力 4 个纵队,在 300 余里地段上一举突破敌军防线,渡过了黄河天险。蒋介石鼓吹的“黄河战略”神话,只一夜工夫就(无影无踪 烟消云散), 成为历史的笑谈。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从此(揭开 掀开)了序幕。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最后一句话揭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列文段,答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山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和______,表现了壮士们_________的精神。
15、写前训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把下列句子写得更生动、形象。
我的脸红了。我觉得很惭愧。
雨下得很大,她打着伞在路上艰难地走着。
______
(2)将下列文段补充完整。
那年我______岁。有一天,老师对我说:“我们学校要举行_______,你可以____。”我听了以后,心想______,我一定要________,不能_____,于是我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时候。
17、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感叹句)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疑问句)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反问句)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老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说:“今天晚上你和妈妈先吃饭,我有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婆问我:“你在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强说:“老师,是我不对,您批评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我不信你考了一百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天地
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在这漫长的学习生活中,你的成长经历中,一定有不少人给予你关心和爱护,请你打开记 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一定有对你的影响最大人或事。请你回忆一下,再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