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困惑(______) 无穷(______) (______)悠悠 (______)万别
应有(______) 成千(______) (______)挤挤 (______)狂澜
不露(______) 来之(______) (______)依旧 (______)傲世
纷纷(______) 风月(______) (______)仇报 (______)出新
云雾(______) 势不(______) (______)细雨 (______)山色
2、补充词语,并根据画线内容的意思选填词语。
阳光( )( ) 念念( )( ) ( )箱( )柜
一( )不( ) 永无( )( ) 一( )不( )
1.爸爸彻底翻检,还扬言非得在家里找到钥匙不可。( )
2.老奶奶啰啰嗦嗦地说:“孩子,千……千万不要忘记这个事啊!” ( )
3.今天早晨天气晴朗,令人精神振奋。( )
4.太阳永不停止地运动是一种自然现象。(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随( )所( ) ( )歌( )舞
( )面( )刀 行( )积( )
别无( )( ) ( )无分( )
( )堂大( ) 地广( )( )
( )( )游哉 ( )( )鼻祖
4、积累运用。
1.遇到事情时不必钻牛角尖,而应该懂得:穷则变,____________,通则久。
2.商汤王把“苟日新,日日新,____________”铭刻在自己的洗澡用具上,以便自己每天洗澡的时候能看见这句箴言,时刻提醒自己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
3.小军跟爸爸学围棋,进步飞速,已经超过了爸爸,真是“青,_____蓝而________蓝”。
4.我知道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习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换成成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我听得入迷,恍如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
2.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很有礼貌、尊重( )地向他行礼。
3.田老师杷这四句诗编出一段故事,讲起来很生动,让人爱听。( )
6、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之一。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两个动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两位诗人的目光都紧盯农村_____这一特定时节,都运用了____手法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形象再现了农忙的景象。
【2】古代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感情往往比较压抑。但范成大、翁卷这两首诗却与之不同,读来有别样的滋味,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绘的事初春景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二]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是啊,有什么意义呢?当孩子旅游,感叹景色优美时,不会只是说:“哇,好酷哦,中国最美的景啊。”而会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素养就慢慢提升了。背着背着,美好就根植于内心了。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天,灼灼其华”;看到雨后禾苗拔节生长,突然明白什么是“好雨知时节”。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寒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风景,体会了那份情感。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1】材料一主要谈到了________的现象。
【2】对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语学好了就能学好母语。
B.外语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好。
C.光会外语是不行的,得先学好母语。
D.光学母语也不行,必须得学会外语才行。
【3】如果给材料二取标题,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经典浸润人生
B.背诵古诗词的意义
C.诗词在古代历史上的作用
D.经典伴我成长
【4】小时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的原因是_______。
【5】小学期间,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词,请你各写一句关于春、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
【6】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学习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北国的雪
佳木斯的第一场雪我怎能把它忘记呢?
记得那一天早晨,天气变冷,阴云地在天空移动。到了中午,大片大片的雪花便从天上落下来了。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它像玉一样润,像雾一样轻,被风刮得在天空中打转。它们无拘无束地游荡着,大地慢慢地换上了洁白的银装。
啊,北国的雪,令人陶醉……
过了一段时间,雪停了,整个大地好像被一层轻纱里住,又好像被一层银雾笼罩住了。太阳出来了,佳木斯成了水晶般的城市。我们走在街上,像走在童话中的仙宫一样神奇异常。路旁的松树上,挂满了雪球,亮晶晶的。远方一望无垠,洁白万里。皑皑白雪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街上的雪不怎么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构成一曲美妙的音乐。孩子们也出来玩了,他们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快活极了。
啊!北国的雪,你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我们忘不了你的美丽,更忘不了你为大地做出的贡献……
【1】写近义词。
忘怀——______ 骤然——______ 游荡——______
【2】把短文第一句话换个说法,并比较一下两种说法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至少3句)
【4】请写出文章最后一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描写了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树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段是按照( )写的。
A.时间顺序 B.地点顺序 C.空间顺序
【2】赏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 )
A.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食物
B.风筝、空竹、口琴等
C.麦芽糖与江米糖
【5】这个片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我在行!
(节选)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 。
【2】选段写的是( )这件事。
A.做粥
B.等粥
C.喝粥
D.议粥
【3】在选段中找出一个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的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人在旅途”的徐霞客
从二十二岁开始,徐霞客就踏上了考察探险的旅程。
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十分落后,长途旅行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但对于徐霞客来说,越奇、越险、越没人的地方,他越要去探个究竟。
有一次,徐霞客来到了湖南茶陵,要探访那里的麻叶洞。当地百姓纷纷劝阻他说:“千万别去,洞里有神龙奇鬼,从来没人进去过。”徐霞客从来不信什么鬼神,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高兴地前往了,他要做麻叶洞的第个探险者。
徐霞客举着火把进入洞中。洞的入口非常狭窄,他只能像蛇一样往前爬去,腹部和后背都擦着岩石,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但是,进入洞穴的深处后,他看到了一幅精妙绝伦的奇景:一根根石柱______________,块块石头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仿佛是______________。
当徐霞客从洞中出来的时候,洞口已经围了好多人。他们原以为这个大胆的外乡人肯定被妖怪吃掉了。当徐霞客向他们描述了洞内的奇景时,人们无不对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在漫长的旅途中,徐霞客遇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什么困难都没能动摇他那坚强的意志。
【1】作者列举了什么具体事例说明徐霞客的不畏艰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霞客进入洞中后看到了怎样的奇景?发挥想象把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3】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短文中摘抄相关的语句印证你的观点。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证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黄河象(节选)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1】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带领( ) 疲劳( )
折磨( ) 呼救( )
【2】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这句话不需要回答。( )
(2)黄河象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是因为淤泥又烂又软,和它的体重无关。( )
【4】你认为科学家对“黄河象”陷进淤泥的假想科学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题。
那么长的头发,洗起来不是很麻烦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列文虎克磨薄放大镜的四周。(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这幅奔马图是徐悲鸿的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刚吃过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你的理智、理想是什么,请你动笔写一写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