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北2025届一年级语文下册二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只是_______。”这句诗来。

(3)《___》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节选自___________。“昔”的意思是_______,形容雪花飞舞的样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烟台的海》中写春天烟台的海微波泛起景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文积累

按照《日积月累》的内容补全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公赴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歇后语)。

4)有所期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期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把春来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6)写出自己积累的一副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你课外积累到的名言或一句古诗文名词。(要求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题。

1、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过去;默默时,便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去……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____________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____________还轻。

3.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同学们,多读书吧!

4.早上,妈妈对我说:“你小学读了六年,今天就要小学最后一次考试了,‘____________,用在一朝’,希望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取得好成绩。”

5.古诗往往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石灰吟》中“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气节;《马诗》中“何当金络脑,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想要奔赴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文天祥的“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情怀;《卜算子•送饱浩然之浙东》中“若到江南赶上春,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正所谓“诗中有情”啊!

5、按照例子,根据要求再三个词语。

例:头岑岑(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念念叨叨(A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一动不动(ABC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鸟兽虫鱼(并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理解。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还。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似平淡,其实很妙,请赏析开字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用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

7、课外阅读。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②清气:清香的气味。③乾坤:天地。

1判断对错。

(1)“不要人夸好颜色”中的“人”指的是王冕。____

(2)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两句诗标示的节奏是正确的。____

2这首诗中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突出墨梅气味的诗句是“_________”。

3写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誓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孔子游春》片段,回答问题。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毫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奔流不息”的“息”____________;“或方或长”的“或”____________

2孔子的这段言论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他认为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关于孔子,你知道他哪些信息?请用一两句话介绍他。(至少三点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填一填孔子的一些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  (4)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敬重卑微

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 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

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58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5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4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相照应。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中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

2)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两种精神。

5回答问题: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写的就是三峡风光。

三峡,是瞿塘峡峡,巫峡,西陵的合称,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色,概括起来说:瞿塘雄,巫峡奇,西陵险。

瞿塘峡在三峡的西头,西起白帝城,东起黛溪,长8公里。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峡西入口处,西岸悬岸壁力,直冲云霄;江上双峰欲合,如门半开,叫夔门,又叫瞿糖关。矗立在北岸的赤甲山,想一名披甲的士兵,山嘴尖尖,似一只鲜艳的蟠桃,所以又叫桃子山,南岸的山峰银光闪闪,名曰蓝山,它们唯物雄壮,把守着三峡西口。再看底下,瞿塘嘈嘈急如弦,回流溯逆将覆船。江水受束,湍流似箭,古代的一叶扁舟,碰到狮吼雷鸣般的旋涡,覆舟顷刻,怎不与人胆战心惊呢?

从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渡口42公里的峡谷是巫峡。巫峡的山体是石灰岩,由于水流的长期溶蚀冲刷,深壑陡崖,秀峰迭起,悬崖逼江。江水在千重闸中奔腾,七折八弯。山上林木葱郁,绿肥红瘦。江上水汽蒸腾,崖顶云霞变幻,景色权佳。

从香溪口到南津关,全长75公里。这就是三峡中最长的西峡陵。西陵峡中央有些宽谷,险滩多,西陵峡的特点。川江上的5个险滩,如控岭滩,青滩等,都集中在这里。有民谣说:出了南津关,两眼泪不干,想要回四川,难于上青天。

三峡风光如此奇异,难怪有人说: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河之壮,庐山之幻,它兼而有之。游人在船上欣赏百里三峡画廊,激流似箭,闪金烁银,群峰飞驰,扑面而来,真叫人心旷神怡,拍案叫绝。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瞿瑭峡、巫峡、西陵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你做一个导游,你将从哪些方面对三峡风光进行恰当的介绍,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句赞美三峡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母亲那碗腊八粥(节选)

徐学平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选文有改动)

【1】第⑦段中的加点词“敞开腮帮子”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

【2】第③段中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下面的句子。

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为什么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描述一下,过腊八节,一家人吃腊八粥时你所经历的情景。(重点写出腊八粥的特点和吃腊八粥的感受)(不少于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每题2分)

拒绝洋垃圾(节选)

2019年5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包括中国在内的186个国家共同通过了一项协议:

不再允许发达国家将他们的塑料垃圾随便丢给发展中国家处理。

这项协议明显契合于人类长远发展,然而,在这需要展现国家担当的时刻,美国政府却站在了“对立面”——反对协议。

放眼世界,面临垃圾危机同时又抱持别扭心态的,并非美国一家。

比如,韩国。2019年3月,有媒体关注到,韩国义成郡一座垃圾山,从2018年12月开始燃烧,熊熊火焰持续3个月未熄。据报道,要把所有的垃圾都烧掉需要5年的时间。而让人猝不及防的是,这则报道末尾冷不丁冒出一句:“造成韩国一切的,就是中国的视而不见”。

再如,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第二的垃圾产出国,年均125万吨的高污染固体垃圾,让澳大利亚回收系统面临崩溃。政府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科学家们也在疯狂想招。他们用可回收材料制造了长凳、桌子,甚至修起了垃圾路,却仍是杯水车薪。于是,又一顶大帽子向我们砸来:中国洋垃圾禁令,导致全世界崩溃。

世界上( )任何一个国家注定就是“垃圾工厂”,( )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强迫别人处理垃圾。长久以来,在全球垃圾贸易链中,发达国家将固体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既能处理废品又能获得收益。这样的“舒适区”使得某些国家已然忘记了“自己的垃圾自己收”这个连三岁孩童都懂的道理,更没有建立起与本国垃圾规模相匹配的处理能力。

从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都是“世界垃圾处理厂”,从中收获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如今,当环境与健康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当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过之坎,拒收洋垃圾就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对此,任何人都无权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sù料 qì合 biè扭

B.崩guì jìn令 舒shì

C.qiáng迫 chǔ理 杯水车xī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手画脚(绘画)

B.说三四(说)

C.而不见(看见)

D.不及防(忽然)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短文中括号里的一项是( )

A.如果……那么……

B.没有……也没有……

C.不是……就是……

【4】洋垃圾禁令协议通过以来,哪些国家对协议持反对态度?用“ ”在短文中画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句。

【5】韩国媒体有报道称,韩国垃圾山燃烧、雾霾严重,是中国拒绝洋垃圾导致的。如果你面对这样的记者,你将会怎么反驳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少数国家在垃圾回收处理问题上围攻中国的做法,你有何感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

人生的标点符号

①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②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③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④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⑤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⑥我茫然了。

⑦“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公园对外开放,谁都可以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严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照样子写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___,如_____,被____________

(2)请根据“我走出校门”这一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

心情“好”:_________________

心情“不好”: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缩句)

2.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   ,(A.冲垮海堤 B.毁灭沿海的城镇 

C.无情地掀翻船只)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将正确的序号填人横线上)

3.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

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两句合成一句)

4. 人类正面临食物匮乏的威胁。(改为被字句)

5. 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不可缺少的每日的食盐。(修改病句)

 

18、按要求写句子。(4分)

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封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

缩句:

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改为字句:

改为字句: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用了什么用词手法?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请你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19、改成字句

马的后蹄踏着一只飞燕。

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字句.

火柴照亮了小女孩的四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天地

生活是万花筒,在这里我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总有那么一些人和事能与你的生活产生共鸣,让你的心灵被温暖所包裹。现在就请你写一写让你感动的那些人或事,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感情真实,书写工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