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8分)
不但……而且…… 如果……就……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既……又…… 即使……也……
(1)( )不注意用眼卫生,( )会影响你的视力。
(2)人藏在地道里,( )不气闷,( )不嫌暗。
(3)音乐( )能给人美的享受,( )能陶冶人的情操。
(4)作物( )能生长,( )土壤里含有水分和养料。
2、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的作品。
A.欧阳询
B.颜真卿
C.柳公权
D.虞世南
3、下面哪一个是豆蔻年华( )
A.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B.指人三十岁
C.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草船借箭》选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末明初的_________。课文写了周瑜对诸葛亮___________,要求诸葛亮在规定时间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___________。故事以___________为主线,按___________顺序进行叙述。我还知道这本书中的其他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刚强( ) 看守( )
战役( ) 温暖( )
6、先填空,再把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填在括号里。
“承”部首是____,除部首外再查____画。在字典里的解释是:①接着,托;②承担,担当;③继续,接续;④接受。
(1)承上启下(______) (2)继承(______)
7、给下列加点的字标上正确的注音。
思忖( ) 遗嘱( ) 传奇( ) 颁发( ) 歧视( )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分类。
手( )眼( ) 膀大( )( ) ( )面( )天
( )( )无礼 一语( )( ) 转( )为( )
半( )半( ) 天( )无( ) 不可( )( )
兴致( )( ) 自( )自( ) ( )不可( )
比比( )( ) ( )声( )气 精神( )( )
文质( )( ) 仪表( )( ) ( )背( )腰
身( )力( ) 神采( )( ) 满面( )( )
( )头( )气 目( )口( ) ( )步( )飞
活( )乱( ) 大( )大( ) 点头( )( )
( )声( )语 巧舌( )( ) ( )( )动听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9、课外阅读。
同情的眼神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yòu)。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啼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你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驮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立即便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安慰和怜悯(mín)的帮助太少了。”
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虽然……但是…… 不仅……而且…… 因为……所以……
(1)骑手(______)把老人驮过河,(______)驮到他要去的地方。
(2)(______)老人想求他们帮忙,(______)当老人仔细看他们的眼神,立即看出他们没有关心老人的处境。
(3)托马斯·杰斐逊告诉老人,(______)自己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______)他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
【2】从第一自然段里找出写老人被冻的样子的词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句中“美好的品德”指的是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文中与“同情的眼神”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为什么情愿等最后一个骑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的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这句话表达了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对今后的想法,你认为今后他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与感悟。
祖父的园子(节选)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1】选文讲了______________等几件事,其中写得最详细的事是________。
【2】“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你从“不但没有……反而……”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
【3】“我”明明分不清苗和草,祖父为什么让“我”乱钩?
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话中的“拿”“抛”,生动地表现出“我”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选文第二自然段中对船长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船长( )
A.脾气非常暴躁,言语粗暴。
B.关心爱护孩子,说话很有感情。
C.语气坚定,遇事沉着冷静。
【2】船长在千钧一发之际,立刻让孩子跳进海里。下面不是船长考虑到的一项是( )
A.孩子跳海有可能生还,不然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B.要是孩子能够转身回来就不开枪。
C.海面风平浪静,孩子跳进海里后的危险降低了很多。
D.水手们的水性很好,救起孩子的可能性很大。
【3】“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明明很短,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________
【4】选文讲述了在危急关头父亲救下儿子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①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联系上下文,“军令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想法总是掩藏在语言之中。仔细阅读句①和句②,周瑜间诸葛亮用什么兵器最好时,以下哪个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
A.明知故问
B.虚心请教
C.设下圈套
D.借机陷害
【3】选段最后一句话中,周瑜高兴的是_________________,“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然军事已商定,目的已达到,周瑜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摆酒席招待诸葛亮呢?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诸葛亮接下了造箭的任务,周瑜为了感谢他,所以摆下酒席。
B.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很高兴,明面上是招待诸葛亮,实则是为自己庆祝。
C.周瑜摆酒席招待诸葛亮是想犒劳诸葛亮。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礼让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做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鹊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地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哪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的不学好,我感到有一肚子的委屈。
父亲到外面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1】题目是“父亲的礼让”,读完文章,你知道父亲“让”出了______________,从中知道了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父亲。
【2】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并选择其中一个成语写一句话。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我”特别想要这个名额,一心想要争取。
B.加点的词语说明这件事很严肃。
C.加点的词语说明“我”态度坚决,希望父母也重视。
D.加点的词语完全可以去掉。
【4】认真体会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是( )
A.父亲在老师面前好面子。
B.敬重老师;希望老师善待孩子。
C.尊重老师;向老师证明家里条件不错。
D.讨好老师;帮孩子争取贫困生名额。
【5】父亲为什么礼让?请你简要地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的良苦用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完短文,你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4、阅读理解。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像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这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 ,劲儿先就自泄了一半。那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楸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1】根据意思写词语。
高声大叫,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
又急又响的雷。( )
【2】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划波浪线中“扑”、“掀”、“剪”三字描写了老虎怎样的特点?这对刻画武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1自然段中武松三个“一闪”,你体会到什么?“闪”能不能改成“躲”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觉得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类文阅读。
捡酒瓶的孩子
半夜,火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乘客们昏昏欲睡。一个年轻的扒手悄悄将手伸进别人的口袋,恰巧被巡逻的乘警发现了。乘警追过来,扒手只得往餐车方向逃去。
餐车里非常安静,只有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钻在桌底下捡酒瓶。餐车过去就是卧铺,________进入卧铺车厢,扒手________成了瓮(wèng)中之鳖。他想跳车,可是火车在飞奔,跳车只会摔个粉身碎骨。他无路可逃了。
正在这时,火车突然急刹车。扒手瞄准一个敞开的窗口,正要飞身扑上去。与此同时,响起一声尖叫“哎呀!我的眼睛!”扒手下意识回头,只见那个孩子脸上鲜血直流。原来,急刹车时,男孩撞在酒瓶上,破碎的酒瓶________刺伤了他的脸,________刺伤了他的眼睛。
扒手略一犹豫,从窗口退了下来,抱起满脸是血的孩子,往乘警方向奔去——医务室就在那头。
男孩得到了及时抢救,扒手却被乘警铐走了。乘警问扒手:“本来你可以跳车逃走,为什么要救他?”
“因为、因为……”
“你大胆说。”
因为我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捡酒瓶的脏孩子 没人理 也没人管
扒手的回答让乘警一愣。接着,乘警的话更让扒手一颤:“真是幸运!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你知道吗?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
(1)在短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在 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3)到底谁救了谁?( )
A.将男孩送去诊治,扒手救了男孩。
B.抓住扒手,警察救了扒手。
C.因为救捡酒瓶的男孩,所以扒手没跳下万丈深渊,孩子救了扒手。
D.因为同情男孩,宁愿被抓也要救人,爱心救了孩子,也救了扒手自己。
16、阅读《草船借箭》节选,完成后面练习。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惩罚——(_________) 推却——(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周瑜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____)
(2)“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这句话可以看出周瑜并不想为难诸葛亮。 (____)
【4】填空。
(1)周瑜很高兴,他高兴的原因是__________。
(2)从“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以看出诸葛亮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苹果里的五角星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着他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1】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中。
(1)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_________)
(2)很少有人知道。(_________)
【2】写出下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清晰(___________) 生疏(____________)
【3】苹果里的“五角星”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美涂”女孩的“树洞画”
石家庄九中街,原本一条再也普通不过的街道,最近热闹起来。
元宵节前后,一幅幅画在石家庄九中街两侧树洞里的水彩画,成为扮靓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这引起了不少市民驻足围观,每天有近百人前来拍照。
这些树洞画的创作者是石家庄女孩王月,一个大四学生。前一段时间,王月在街上散步,持续的雾霾,街边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丑陋不堪的树洞,让她的心情格外郁闷。突然,一个灵感出现在她的脑海中,何不通过立体画的方法来美化这些树洞呢。在得到当地城管部门的允许后,王月(拿 带 走 背)起画夹、(拿 带 走 背)起画笔、(拿 带 走 背)着小马扎,(拿 带 走 背)上街头开始了创作。
树洞绘画不像在画纸或画布上那样自如,王月先根据树洞的形状、大小设计画画的内容、形式,再用随身携带的小刷子清理干净树洞上面的尘土,然后才着手调好水粉色彩,埋头创作。寒风中她画笔不停。渐渐地,害羞的小浣熊、精灵般的小松鼠、趴在洞口向外窥探的小猫……一个个可爱的形象住进了一个个树洞里。
“美涂”女孩、“树洞画”在网络上“火”了。这个文文静静的长发女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装点了石家庄市九中街,也温暖了一座城市,让这个冬天灰蒙蒙的城市瞬间灵动起来。
【1】根据上面的新闻内容填写下面的信息。
“美涂”女孩的名字叫_________,她是一个_____________。
“树洞画”是_______________。
“火了”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用“√”选出括号内合适的词语。
【3】用“ ”画出王月创作树洞画的原因。用“﹏﹏﹏”画出王月的创作过程。
【4】有网友认为,树洞画“火”了,不仅仅是其作品本身有魅力,王月对城市环境的这种爱护与维护精神更值得大家思考与学习,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9、名著我会读,根据要求作答。
林冲道:“若得如此顾盼最好!”柴进道:“只是沧州道口现今官司张挂榜文,又差两个军官在那里搜检,把住道口,兄长必用从那里经过。”
【1】推测本段选文出自四大名著的《____》。
【2】猜猜下面词语的大致意思,选择合适的意思(填入序号)
官司(____) 榜文(____) 差(____)
①告示 ②官府 ③缺少 ④派遣
20、按要求写句子。
1.山溪平静。(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嘴角漾着笑。(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练习。
(1)许多孩子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带你去翠微峰玩一天。”(改成不用冒号、引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完成句子)。(12分)
(1)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缩句)
(2)客人被蒙古族人接进了蒙古包。(改为把字句)
(3)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修改病句)
(4)小树成长。(扩句)
23、阅读加油站
1. 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在去奥尔良途中,艾迪遇到了哪些困难?从中你体会到艾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3. 找出与末尾句相照应的句子,并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