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2025届初二地理下册一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选词填空

报仇   报复

1.武工队抄了镇上鬼子的老巢,鬼子几天后采取了疯狂的( )行为。

2.奶奶被鬼子害死了,嘎子为了给奶奶( )踏上了寻找八路军的道路。

引进   引导

3.导游小姐( )我们参观革命老区。

4.张嘎把鬼子( )屋里,想俘虏他们。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放(shì) 恋(juàn) 馅(lù)

B.目(mín) 血(bò) 喧(huá)

C.清(chè) 弓(nǔ) 远(tiào)

D.轻(miè) 恐(xià) 度(tiáo)

3、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和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

B.他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做过的事被人知道了。

C.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D.他半闭着眼睛,干枯的手指有节奏地敲着桌面,摇晃的头就慢慢地向后仰过去。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读句子,完成题目,并仿写。

①“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句子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镜子。”句子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再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本册书中,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的刘伯承、___________的小嘎子、__________的孙膑;知道生活需要巧妙的语言:面对孔君平“君家果”的玩笑话,杨氏之子这样回答:______________

2.在《自相矛盾》一文中,我们知道“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让我们感知到了农家的繁忙。

3.人闲桂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鸣春涧中。

4.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5.君子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胸怀坦荡,如“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君子重义轻利,如“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

6、按原文内容填空并用/ 画出这篇短文的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

 

7、照样子,写词语。

例:豁剌剌(ABB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例:飘飘摇摇(AABB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杨氏之子》一文出自《________》,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________”说明了他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2.《手指》一文通过刻画五根手指的形象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道理。

3.一个懂得羞耻的人,就会主动拒绝做一些事情。就像《朱子语类》所言:“__________________。”

4.作恶多端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正如《左传》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15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  shì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   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 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 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tiāo  tiǎo)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请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音节,画上  。(2分)

(2)在文中的缺标点的地方上加上标点符号。(3分)

(3)   画出三个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4分)

(4)假如严监生能说的话,他可能对他的侄子(或奶妈、赵氏)说些什么呢?(4分)他也许会对(   )说:

(5)在这个片断里,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严监生   的描写来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2分)

 

10、请认真阅读下列选文,然后完成练习题。

这里会长出一朵花

小野是我的女儿。在她很小的时候,她从她奶奶这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一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

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

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

我站了起来,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再次责问她:“你可以吗?你可以这样做吗?”

她从未见我如此,退了一步,有点儿畏怯道:“它是坏的小动物,它是苍蝇(那时候她把一切在空中飞的昆虫都叫苍蝇)。”

我突然思路开朗,构建出关于此事完整的哲学体系:“什么叫坏的,什么叫好的?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坏的,不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好的。这个飞飞的小动物伤害你了吗?你把它打死了,它的家人就找不到它了,会很难过,你知道吗?你可以不伤害它,如果它没有伤害你,知道了吗?你这样做,它会很痛苦,所以你错了,你要做那些让它很快乐的事情,你知道吗?你想想,如果你找不到家人,你会难过吗?”

也许是我语气太严厉,小野突然一句话也不说,两眼通红,凝滞几秒,瞬间大哭了起来。

我没有即刻安慰她,继续追问:“你说,你做错了吗?”

小野已经哭得没法说一句完整的话,但抽泣之中,她还是断断续续说:“我错了。”

我上前抚了抚她的脑袋,语气缓和道:“那你现在要做什么呢?”

小野哭着走到那只飞蛾那里,蹲下身子说:“对不起,你很痛苦。”

看着她好几滴泪都落到地板上,我心疼不已,更怕因此给她留下更大的心理创伤,便心生一计,说:“别哭了,我们一起帮助它好吗?”

小野噙着泪水,道:“好。”

我把飞蛾捡起,带上小铲子,牵上小野到了一片土地。我挖了一个小坑。让小野把飞蛾扔了进去,顺便告诉她,这是飞蛾,不是苍蝇。我教小野把土盖上以后说:“这只飞蛾以前是个动物,现在它死了,我们把它埋了起来,它就会变成一朵花,变成另外一种生命,就不会再痛苦了。小野,你快去拿你的水壶来,我们要浇水了。”

小野飞奔入屋。

我立刻起身,跑到十几米外摘了一朵花,折返回去,把花插在刚才埋飞蛾的地方。完成这个动作,小野正好提着水壶从屋里出来。她走到那朵花前,惊讶得说不出话。我说:“你看,就在刚才,它变成了一朵花长了出来,说明它已经原谅你了。

小野破涕为笑,依偎到我的怀里,说:“它这么快就有了花。”

我亲了她一口,说:“是啊,我们又是它的好朋友了。它很快长了出来说明它很快乐。”

小野开心地笑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选文中的信息,完成填空。

(1)小野拍死那只飞蛾,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批评小野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拍死飞蛾—飞蛾开花—埋葬飞蛾—接受批评—开心地笑

B.拍死飞蛾—埋葬飞蛾—飞蛾开花—接受批评—开心地笑

C.拍死飞蛾—接受批评—埋葬飞蛾—飞蛾开花—开心地笑

【4】为了不给小野留下心理创伤,“我”是怎么做的?( )

A.“我”帮助小野埋掉飞蛾,并插上一朵花,让小野和花儿成为好朋友。

B.“我”和小野一起把飞蛾埋掉,并告诉她在埋飞蛾的地方浇上水,这里就会开出美丽的鲜花。

C.“我”让小野亲手把飞蛾埋下,并让她浇水。“我”偷偷把一朵花插在埋飞蛾的地方,然后告诉小野她被飞蛾原谅了。

【5】品读文中画线的语句,“我”用这样的语言方式教育孩子,值得赞赏吗?请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踌躇”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犹豫。②停留;徘徊不前。③得意的样子。选文中的“踌躇”应选第_____种解释。

【2】从毛主席“黯然”的目光可以知道毛主席的心情是_________的,这种心情还可以从选文中的哪个句子看出来?请用“﹏﹏”画出。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骨”是指忠烈者的遗骸,在选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的意思是何必。

B.“马革裹尸”就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C.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死后是否要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D.这既是对毛岸英烈土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毛主席的博大胸襟。

12、综合实践。

小春在学习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后,自己在网络上又进一步了解了纳米技术,结果发现我们身边真的处处都有纳米技术的影子。下面是他收集到的材料,请读一读,看一看,完成练习。

材料一 手机屏幕越来越大,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屏幕摔裂的“惨痛”经历。纳博会上一家企业带来了一盐“神奇胶水”。据工作人员介绍,手机制作好,四周是有肉眼看不到的裂缝的,他们通过脆性补强原理将纳米级的光学胶水应用到了超窄边框手机和超薄手机上,持会大大增加手机屏幕的抗摔性。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纳米“神奇胶水”的神奇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纳米产品是________________,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请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最想把纳米技术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发挥想象,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殊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1】你从作者对沃克医生在手术台上的表现和他忍不住对病人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病人在手术中的表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中你学到哪些写人的手法?试按照作者的写法,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跳 水(节选)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 跳到水里 不然我就开枪了 一 二 在父亲刚喊出 三 时 孩子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1在文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正在这时候”指_______________

3船长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人?

4用简洁的话概括段意。

15、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回答问题。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 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 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沾沾自喜_______ 笑眯眯______ 嘲笑_______ 神情自若__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

 

6经过晏子的反驳,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武松又行不到三四里路,再吃过十来碗酒。此时已有午牌时分,天色正热,却有些微风。武松酒却涌上来,把布衫摊开。(1)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来到林子前,仆人用手指道:“只前头丁字路口便是蒋门神酒店。”武松道:“既是到了,你自去躲得远着。等我打倒了,你们却来。”……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

那个捣子迳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2)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喚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武松踏住蒋门神在地下道:“第一件,要你便离了快活林,将一应家火什物,随即交还原主金眼彪施恩。谁教你强夺他的?”蒋门神慌忙应道:“依得,依得。”武松道:“第二件,我如今饶了你起来,你便去央请快活林为头为脑的英雄豪杰,都来与施恩陪话。”蒋门神道:“小人也依得。”武松遒:“第三件,你从今日交割还了,便要你离了这快活林,连夜回乡去,不许你在孟州住!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轻则打你半死,重则结果了你命。你依得么?”蒋门神听了,要挣扎性命,连声应道:“依得,依得,蒋忠都依。”

武松就地下提起蒋门神来,看时,打得脸青嘴肿,脖子歪在半边,额角头流出鲜血来。武松指着蒋门神说道:“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量你这个,值得甚的!快交割还他。但迟了些个,再是一顿,便一发结果了你这厮!”蒋门神此时方才知是武松,只得喏喏连声告饶。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本情节后发生的与武松有关的两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选文中(1)(2)两处画线的语句,具体分析武松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结社赋诗

自元妃归省之后,贾政到外地做官去了。贾政一走,宝玉每天就在园中游荡。这天他正觉无聊,忽见探春下帖说要大家一起结一个诗社。宝玉大喜,刚走到沁芳亭,正好碰上贾芸派人送来两盆白海棠。到了秋爽斋,只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经在那里了。探春笑道:“我不算俗气,偶然起了个念头,写了几个帖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

这时,李纨也来了。李纨和迎春、惜春三人不善作诗,所以就分别担任诗社的社长和副社长,负责主持、限韵和监场。于是他们便以贾芸送来的白海棠为题,以“门”字为韵,每人各作一首七言律诗。大家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只有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说笑。迎春命人点了一支香。原来这香只有三寸来长,灯草粗细,点起来很快,如果香点完了,诗还没有写成便要受罚。

探春最先想好了,提笔写出,又修改了一回,递给迎春。她问宝钗写好了没有,宝钗说:“有是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对黛玉说:“你听,她们都有了。”黛玉说:“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经誊写出来,便说:“不得了,香只剩下一寸了!我才有四句。”又对黛玉说:“香要点完了,你还蹲在那潮地上做什么?我可顾不得你了。”说着,走到案前把诗写了出来。

李纨说:“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要受罚的。”宝玉道:“你虽不善作诗,却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我们是服的。”众人都点头。

大家看了诗,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说宝钗的最好,说完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扔给众人。众人看了,都说这首最好。李纨说:“若论风流别致,当然说这首;若论含蓄浑厚,还是宝钗的最好。”探春道:“评得好,黛玉当居第二。”李纨又说:“宝玉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本来就不好,这评得很公平。”又笑道:“只是宝钗和黛玉的两首,还要再斟酌一下。”李纨道:“我是裁判,与你们不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李纨规定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两天开社作诗。宝玉道:“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道:“俗了又不好,太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是海棠诗开端,就叫‘海棠诗社’吧。”说完,大家又商议了一会儿,才各自散去。

1阅读短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填一填。

起因 经过   结果

2联系上下文可以猜测出短文中的“下帖”指的是(   )

A.作诗 B.练字 C.送邀请函 D.扔下帖子

3人的性格不同,写出的诗的风格也不同。黛玉作的诗的特点是_______,宝钗作的诗的特点则是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短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写了大观园内众人写诗结社的雅事,通俗易懂

B.短文为读者呈现了封建大家族里小姐公子们的悠闲生活

C.黛玉作诗最为从容,可见她很有才气

5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十分有特点的人物。短文中有两处正面描写她与众不同的举动的地方,请你用“______”画出来,并写一写林黛玉给你留下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盲人提灯笼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了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

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一来隧道不长,里面的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经过隧道,对方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

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出来,又往何出去。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1】“盲人提灯笼”是歇后语,其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借

花:______________。佛:______________

(2)为

善:______________。乐:______________

【3】点明全文主题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的故事对“盲人提灯笼”做了怎样的诠释?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全文的写作目的,想想文章的深刻含义,在下面三项中选一个恰当的做标题……( )

A.照亮别人

B.盲人提灯笼

C.保护自己,方便他人

19、课内阅读

景阳冈(节选)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抢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1《景阳冈》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__________》第二十三回,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____的场面。

2结合上下文猜猜下列句子的意思。

尽平生气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对武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照样子,用连续三个动词仿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虫”进攻的方式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___,体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很久十余年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你这样的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以“八月,天多热啊!”作为开头,再写一句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

八月,天多热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作文。

题目:童年趣事

童年是记忆深处的一颗火种,童年是人生初始的一段阳光,童年是小巷深处的一首歌谣……同学们,快快把童年的趣事写下来,让大家分享你童年的快乐吧!

要求:

选择具体事例,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字数4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