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2025届一年级语文下册一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歇后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山伯的军师——无(吴)用             打破砂锅——问到底

B.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八仙过海——自身难保

C.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2、“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这句话选自( )

A.《红楼春趣》

B.《猴王出世》

C.《景阳冈》

D.《草船借箭》

3、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段话是________________说的,表现了他________的特点。(   )

A.鲁肃 诸葛亮 贪酒;

B.诸葛亮 周瑜 勇敢;

C.诸葛亮 鲁肃   自信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让生字走入语境。

(1)夏季,农民伯伯zhòu_____夜忙碌,忙完了蚕sāng_____,又要忙yún_____田,他们多么辛劳啊!

(2)暑假里,我经常跟随外婆去后山给牛儿gē_____草,用葫芦piáo_____给青菜浇水,欣赏满山飞舞的各色hú dié_____。当然最好玩的还是和小伙伴带上tiě chǎn_____和chú tou_____在山上到处“寻宝”,运气好时还可以挖几根竹笋回来,但大多数还是在xiā nào_____。但不得不chéng rèn_____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5、课本链接吧。

1.《杨氏之子》选自南胡刘义庆的________________。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逸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______________、机智__________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2.《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__________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____________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3.这个长期贩卖婴儿的犯罪团伙被一网打尽了,真是“多行不义,____________”。

4.爸爸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

5.爷爷挂在书桌旁的座右铭是“人有耻,________________”。

6、读拼音写词语。

zhěn suǒ nián línɡ yóu zhōu cí xiánɡ ɡuāng ró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7、填空。

《景阳冈》一文选自我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8、根据语境,看拼音写汉字。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有hú dié__________、蜻蜓、mà zha__________,我经常和谷谷在这里gē cǎo_________chǎn tǔ___________

wēi  ní  sī__________的老人去教堂做dǎo gào_________ 都要去mǎ tou________乘坐xiǎo  tǐng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爸,伤口痛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屁股上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如果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只为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父女的表现

______

皱眉不适

一番对话

“我”的心情

疑惑

______

______

 

 

 

2“成全善良”在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姑娘______这个行为,另一方面指的是老人______这个行为。文章中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______,手有余香。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有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全场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1当帕尔曼前三次试图起来,却没成功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此时,观众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场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为什么把掌声送给了帕尔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悄悄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绚丽的美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②你悄悄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③你悄悄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和鸣。

④你悄悄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看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⑤你悄悄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上,黄花遍地,远远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这一红一黄,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⑥我迷恋你啊,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短文通过写秋悄悄走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秋的___________感情。

2(1)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

3展开你的想象,秋还能走进哪里?仿照文章第3自然段的写法,用自己的话再写一处,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方法。

秋悄悄走来,走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景色的诗句,请你默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跳水》,回答问题。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同时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3船长为什么要让孩子跳下来,这体现了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中“40秒”,明明时间很短,但是为什么大家却觉得时间太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___________________ 他忽然停了下来,让王辉接着背。王辉大声背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旁边一位同学接下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_ 王辉又接着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许多同学都跟着一起背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到了最后,江主席也很有兴致地参加了进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家背完了,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2段落中出现的婵娟是指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妒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它的近义词是_______

2这段文字以(   )描写为主,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A.动作 B.语言 C.神态 D.心理

3“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下列对这个句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周瑜想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

B.周瑜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C.军中缺箭,周瑜特别着急,只好请诸葛亮帮忙。

4文段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尝试用“因为……所以……结果……”的句式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小阅读

松树的风格(节选)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在文中空格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2根据爸爸的表情,写一写他的内心。

微笑时,心里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肃时,心里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补充下面的句子。

爸爸妈妈他们这样的祖国建设者,也像白杨树一样,遥远的边疆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来工作;____________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___来工作;________________需要他们,就到_______________来工作。

16、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 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来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注音或写汉字。

长(   )者   边缘(    

yán )续 yǒu )黑

2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4第③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碗清汤荞麦面(节选)

对于面馆来说,生意最兴隆的日子,就是大年除夕了。

北海亭每逢这一天,总是从一大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平时到夜里12点还熙攘热闹的大街,临到除夕,人们也都匆匆赶紧回家,所以一到晚上10点左右,北海亭的食客也就骤然稀少了。当最后几位客人走出店门就要打烊的时候,大门又发出无力的“吱吱”响声,接着走进来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人。两个都是男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样子。孩子们穿着崭新、成套的运动服,而妇人却穿着不合季节的方格花呢裙装。

“欢迎!”女掌柜连忙上前招呼。

妇人嗫嚅地说:“那个……清汤荞麦面……就要一份……可以吗?”

躲在妈妈身后的两个孩子也担心会遭到拒绝,胆怯地望着女掌柜。

“噢,请吧,快请里边坐。”女掌柜边忙着将母子三人让到靠暖气的第二张桌子旁,边向柜台后面大声吆喝,“清汤荞麦面一碗——!”当家人探头望着母子,也连忙应道:“好咧,一碗清汤荞麦面——!”他随手将一把面条丢进汤锅里后,又额外多加了半把面条。煮好盛在一个大碗里,让女掌柜端到桌子上。于是母子三人几乎是头碰头地围着一碗面吃起来,“咝咝”的吃、吸声伴随着母子的对话,不时传至柜台内。

“妈妈,真好吃呀!”兄弟俩说。

“嗯,是好吃,快吃吧。”妈妈说。

不大功夫,一碗面就被吃光了。妇人在付饭钱时,低头施礼说:“承蒙关照,吃得很满意。”这时,当家人和女掌柜几乎同声地回答说:“谢谢您的光临,预祝新年快乐!”

一年很快过去了,转眼又是大年夜。过了晚上十点,店门又被拉开了,一个女人带着两个男孩走了进来。

老板娘看那女人身上那件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就想起去年大年夜最后那三位顾客。

“……这个……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

“请,请到里边坐,”老板娘又将他们带到去年的那张二号桌,“清汤荞麦面一碗——

“喂,孩子他爹,给他们下三碗,好吗?” 老板娘在老板耳边轻声说道。

“不行,如果这样的话,他们也许会尴尬的。”老板说着,抓了一份半的面下了锅。

“今年又能吃到北海亭的清汤荞麦面了。”

“明年还能来吃就好了……”

1文中划线的内容可以换成______这个成语。

2以下哪一项的省略号与例句用法一样?(   

妇人嗫嚅地说:“那个……清汤荞麦面……就要一份……可以吗?”

A.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B.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认错了。”

C.“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D.“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3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画横线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

5善良的老板和老板娘为什么不干脆给母子三人下三碗面?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

6想象“躲在妈妈身后担心会遭到拒绝的两个孩子”在等待回答时,心理的想法。

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去年,我生日的那天,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A(a.保存b.收藏c.珍藏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B(a.惊叹b.惊讶c.惊奇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C (a.爱好b.喜爱c.酷爱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D (a.孕藏b.凝聚c.凝结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文中的A、B、C、D四处选适当的词填空,依次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2本文的线索是___,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___

3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___ ,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

4本文第④段中加下划线的“一种精神”是指___的精神。

5有人说,文章中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这个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是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备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了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的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这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哕哕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是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的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1“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有一句古诗表达了这种意境,请写出这句古诗。

___________

2你认为作者谈一片树叶的整个生命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领悟文章然后说说:作者观察一片树叶得到的启示究竟是什么?所悟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和散文家东山魁夷,他的文章说成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一点也不为过,你读完本文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用语言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

5平时你观察过树叶吗?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雨下得很大。(用比喻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2)花儿开了。(用拟人的方法把句子写生动)

 

(3)这支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改反问句)

 

(4)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肯定句)

 

(5)难道他会从柴房搬来一窝兔子吗?(改陈述句)

(6)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地满红花红满地,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     风风雨雨,

  山外白云,   池边绿树,   雨落溪边。

 

21、改成转述句: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道德的。

1.难道我不该指出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吗?

 

2.面对急需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本单元,我们遨游了神奇的汉字王国,在学习中感受着汉字的神奇魅力。在生活中,你一定也经历了许多与汉字有关的事,比如练书法、猜字,从识字不多到认识了许多汉字……从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写下来。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