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读音错误的的一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
A.依偎(wēi)
B.榆木(yú)
C.凛冽(Iǐng)
D.红晕(yùn)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典:①标准,法则;②典范性的书籍;③典故;④典礼。
盛典 词典 用典 典章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稚子金盆脱晓冰(幼小的孩子) B.草满池塘水满陂(池岸)
C.三万里河东入海(指黄河) D.青春作伴好还乡(指青年时期)
4、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2)_______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3)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意恐迟迟归。
(5)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音字组词。(3分)
6、根据意思写词语
1.自立自主,(_____)
2.灾患灾难 (_____)
3.批评,罚人 (______)
7、作家作品
1.《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讲的是一个____人夸赞自己的______,说的话前后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远。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2.《田忌赛马》选自____代______的《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讲述的是______时期齐国军事家______帮助齐国大将_______在和齐威王_____时转败为胜的故事,启发人们____________。
3.《跳水》是____著名作家______所写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轮船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故事表现了船长的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
8、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在脚下多垫些石头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其实,我有着不少优势呢,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于是,我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的薪水的同窗。这样一来,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连写作也没兴趣。我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拿一份优厚的报酬。
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过去了,我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期间,我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却没有一个接纳我。
然而,就是那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一直想改变的命运。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出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
我来晚了,站在人墙后面,跷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视线。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我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费了多长时间,不知道他因此少看到多少精彩的比赛,但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我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却是那样地清楚。
刹那间,我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 。
从此以后,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材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我的头上。业余时间,我不辍笔耕,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我已被调至一所自己颇喜欢的中专学校任职。
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辞辛苦,默默地在自己脚下多垫些“砖头”,就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风景,摘到挂在高处的那些透人的果实。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微不足道:____________
密不透风:____________
【2】文章中两次出现“在脚下多点些砖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所“看到自己渴望的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用“﹏﹏”画出孩子陷入危险的句子。
【2】猴子在事件中起的作用是( )
A.猴子逗孩子使危险发生,因此它是事情的起因。
B.猴子引导孩子一步一步陷入危险,因此它是事情的发展。
C.猴子戏弄孩子,导致危险的后果,因此它是事情的结局。
【3】“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为什么不由得发起抖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拓展阅读
雕塑一般的姿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名言。自然,人在弥留之际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姿势,越细品,越意味深长。
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我认为是化学家卜拉克的姿势。
卜拉克是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的,死时手中端着满满一杯牛奶。令人惊奇的是,那杯子端得极其平稳,里面的牛奶居然一滴也不曾泼洒出来——他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坐着,从从容容,一如雕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化学家有个超越凡人的“绝对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做化学实验时,总是把盛放化学药剂的器皿端得平衡至极。于是,他的死有了一个堪称天下第一的姿势。
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
那是在大兴安岭火灾现场,当人们扑灭大火后,突然惊呆了,因为他们发现:一位母亲虽然已被大火活活烧死,但她却镇静地保持着一个极稳妥的姿势——紧紧地蜷曲着上肢!果然,她被烧死了,怀抱中的孩子依然活着。显然,正是因为她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这个姿势,才硬是在熊熊烈火中护住了她的孩子!
面对着这个最能象征母爱的雕塑般的姿势,消防队员潸然泪下。
再试想,人在弥留之际的姿势尚且如此引人关注,何况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是的,人总是有姿势。正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所有的姿势都昭示着人的状态和人的境界。
那么你呢?你的姿势是挺拔如松,还是颓然如泥?
这,你想过吗?
【1】先给带点字注音,再解释词语意思
猝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潸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昭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反义词
挺拔如松( ) 重于泰山( ) 站有站相( )
【3】“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为什么不用“母亲的姿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说:“所有的姿势都昭示着人的状态和人的境界”。这句话怎么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上面的理解,我们说化学家雕塑般的姿势昭示着对化学实验的认真,母亲的“姿势”则是______。
【6】下面词语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惊心动魄”是形容母爱的姿势使人感受至深,震动大。
B. “义无反顾”表现出母亲不因大火烧身而退缩犹豫的精神。
C. “潸然泪下”反映消防官兵为母爱的姿势而悲痛的心情。
12、快乐阅读。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还是初病的前几年间,面对着日趋恶化的病体,不可知的命运,我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甚至天边掠过一只飞鸟,也能叫我触景生情,伤感泪下。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了一个很好的堡垒,躺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眼泪,忘掉一切的不幸。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每天晚饭后,母亲就出门为我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自己村子的借光了,就到别的村去借,常常要走很远的路。而母亲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下就“清洁溜溜”了。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了。一直到父亲认识了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母亲肩上的重担才算放下。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比,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为了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肿胀不堪,硬得跟石头一样。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已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了。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
就这样,我从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_______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汲取更多的知识。家中除订了许多份书报杂志之外,也不断地买新书。每日看书写书,写书看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_____。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肯做,即使在三尺宽六尺长的病床上,也能为自己开拓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中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______学识不足,经历太少……
A.由于
B.虽然
C.尽管
【2】联系上下文,从括号中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我生活在书的王国,______
A.信心倍增
B.其乐无穷C.苦海无边 D.荣辱皆忘。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4】第三自然段中“清洁溜溜”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第一句是比喻句,把______比做______、______。这句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
A.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父亲的冷漠。
B.以母亲到处为“我”借书来表现母亲的关爱之情。
C.以母亲到处借书都供不上“我”来看,衬托“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情景。
D.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家中无钱买书的窘境。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员来了。警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
被子!送给我?这那儿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严寒呢?( )我怎么说,警卫员( )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气从手上直流到全身。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
【1】在文中的( )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这下可糟了!”中的“糟”表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严寒呢?”这个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其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章中内容看题目“雪”和“炭”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照画线句子的写作方法也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看了这篇短文后,你对毛主席有什么话想说的呢?请你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火把花
六月,火把花在我们这座小小的山村,这座要走许许多多山路才能到的遥远的小山村开了!
花儿开在村前的小塘边,开在青石板铺的小路边,开在水流湍急有碓房的磨坊前,开在潮湿的长满墨绿色青苔的卵石垒砌的墙角里,开在我们山村小学的校门口,开在操场上跳远小坑旁。艳红的火把花啊,你开得多么热烈呀!
火把花怎么会开得这样红火呢?传说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她要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来。茂林密篝,山道弯弯。仙女打着火把走着,无数晶亮的火星,围在她身旁飞舞。当她终于走到村口的时候,公鸡叫了,太阳公公惊醒了,仙女一声叹息,将火把插在地上,自己飞走了,霞光中,燃烧的火把,变成满树红花……
但是,我常常想:火把花真的是仙女手中的火把吗?
一个雨后的早晨,我去上学。粉红色的晨雾里,有雀鸟嘈杂的叫声;有碓房的舂米声;有牛犊清脆的叫声……突然,我看见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在校门口的火把花树下!火把花明艳地映照着,她在打扫校园,在轻轻地扫着被雨打落的花瓣。啊,难道我们的老师就是那位举着火把的仙女吗?她从城里来到我们小小的山村,走过了多少弯弯的山路啊!她教我们唱歌,教我们识字,教我们画画……啊,她是,她就是举着火把的仙女,她手中举着知识的火把!
啊,火把花,你满树的红花如同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们小小的山村,照亮了我们——山村里的小学生!
(1)填空。
①“春”字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然后再查( )画。
②“卵”字的字音难读准,一时又确定不了部首,可用数笔画查字法查( )画。
③“湍”字读tuān,用音序查字法可查字母( )。
(2)理解下面句子中画“ ”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选择一种比较确切的解释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艳红的火把花啊,你开得多么热烈呀!”是指( )。
A.花红 B.花香 C.花多
②“粉红色的晨雾里,有……”是指( )。
A.山区的雾本身的颜色是粉红色的。
B.雾里有很多的红花使雾像粉红色的。
C.因为是早晨,太阳快要出来了,所以雾逐渐变成粉红色的。
(3)这篇文章如果分三段,请分别写出它们的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4—6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想表现的是什么意思?(选择一个比较确切的在后面括号里画“√”)
A.反映作者喜欢火把花,热爱大自然。 ( )
B.说明山区虽然偏僻,但是十分美丽。 ( )
C.赞美在山村里辛苦教育孩子的老师。 ( )
D.作者赞美家乡,表现出一种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5)缩句。
你满树的红花如同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们小小的山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孙行者借来避火罩
话说行者一筋斗跳上南天门里,找到广目天王,提出:“唐僧路遇坏人,现在正准备放火烧死他,事情万分紧急,特来找你借一借避火罩儿,用后马上还给你。”天王说:“你错了,既然是坏人要放火,只应当借水救他,要避火罩干什么用?”行者说:“你怎会明白。借水去救,火就烧不起来,倒便宜了他们。如今只是借借这个罩子,护住唐僧,其余管他好坏,让他烧去,快快!不要耽误我做事!”广目天王笑了,说:“这个猴子还是这么坏,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行者说:“快点!快点!”那个天王不敢不借,于是把罩子递给了行者。
行者拿了,按着云头,回到禅堂的房脊上,罩住了唐僧和白马、行李,他到后面老和尚住的方丈房上坐着,留意保护那个袈裟。看着那些放起火来,他念着咒,望地上吸一口气,吹过去,一阵风起,风狂风盛,把整个一座观音院都烧着了。那些和尚,搬箱抬笼,抢桌端锅,满院子里跑来跑去,叫苦连天。
这场火一直烧到五更天明,才慢慢灭了。
却说行者取了避火罩,一筋斗送上南天门,交还广目天王。又直接来到禅堂前,摇身一变,现出了本来面目。
三藏一觉醒来,穿了衣服,开门出来,忽然见面前都是倒壁红墙,不见了楼台殿宇,大惊,说:“呀!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行者说:“你还做梦呢!昨晚这里失火了。”三藏说:“我怎么不知道?”行者说:“是老孙护住了禅堂,看见师傅酣睡,没敢惊动。”
【1】本文选自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书中其他精彩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悟空为什么要借避火罩?下面不属于其目的的一项是( )
A.保护唐僧
B.保护庙宇
C.保护白马
D.保护行李
【3】读句子,完成练习。
行者拿了,按着云头,回到禅堂的房脊上,罩住了唐僧和白马、行李,他到后面老和尚住的方丈房上坐着,留意保护那个袈裟。这句话运用______描写,主要写出了孙悟空回到禅堂后做的两件事,可以分别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孙悟空__________的特点。
【4】读了本文,你对孙悟空有什么新的认识?借助表格梳理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并说说理由。
性格特点 | 我的理由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5】在原著中,你还知道孙悟空向谁借过什么?是什么原因?
孙悟空向_________借__________,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 资本论 辛勤劳动40年 读了大量书籍 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写《史记》,从20岁就收集大量历史素材;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翻阅了上千本有关资料,认真演算,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勤出智慧。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就可以变拙为巧。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只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1】给短文第二小节缺少标点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变拙为巧:
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3】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4】短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勤出成果”的,请用简洁的句子概括。
【5】关于“勤奋”的格言警句很多,你能写出一句吗?
17、拓展阅读。
小城三月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蒜苗的了。更有些孩子,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放在嘴里满街地吹,声音有高有低,因为那哨子有粗有细。
大街小巷到处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呼回来的。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树,还是前天的那棵树吗?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春天就是跑得那么快。春天从者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啊”,而后很快地就跑过去了。
春,好像它不知道多么忙碌,好像什么地方都在招呼它。假若它晚到一刻,阳光会变色的,大地会干成石头,尤其是树木,那好像真是再多一刻功夫也不能忍耐。假若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流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
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 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
【1】多音字组词
折zhé_______shé__________
转 zhuǎn______________zhuàn______________
假jiǎ______________jià______________
【2】声音有高有低,因为哨子有粗有细。(改写成原因在前面的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主要写的春天的景色有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全文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用“ ”画出第5自然段的中心句。
【5】从哪里可以看出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呼兰河传(节选)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 的缘故,而是 。
【1】“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是说闻得到_____________。这里是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2】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选文的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19、课内回放。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zhī zhǐ)很多,他操纵自如,(豪 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dào dǎo)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用“/”画去括号内运用不当的读音和字。
【2】用“ ”画出文段的中心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拥”字的解释有:A.持有;B.抱:C.聚到一块儿;D.围着。以下句子中,“拥”字应选哪种解释。(填序号)
(1)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________
(2)船很宽敞,一点儿也不觉得拥挤。________
(3)张家界成了人类共同拥有和保护的宝贵财富。________
【5】结合你的相关阅读,说一说你了解的有关威尼斯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
(1)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伯承的意志无比坚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要求改写句子。(4分)
(1)蜻蜓飞得那么快,我哪里追得上?(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父的园子》的作者是萧红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综合运用,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母亲是老师。( 扩写句子)
(2)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3)喂,卖东西的,给我一支英雄牌钢笔。(改成礼貌用语)
(4)这件事你能做好。(改为反问句)
23、按要求写作文
在课本里,我们认识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刷子李……在生活中,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如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学校的同学、老师,邻居的叔叔阿姨……
请选择一个人,选取他(她)的一两件典型事例,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表现这个人的特点。题目自定,字数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