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盟2025届一年级语文下册二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硅谷文化的基础是创新制胜、甘冒风险的价值观。许多企业家认为:______抓住机遇,敢于冒险,机会______会永存。当然,______失败,也不必计较,______失败是成功之母。

A.只有……就…… 如果……所以…… B.只要……就……   即使……因为……

C.只有……才……  虽然……但是…… D.只要……就……   虽然……因为……

2、下列词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桑阴学种瓜(靠近)

B.物莫能也(陷入)

C.无边无(边际)

D.手眼快(迅速,快)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1.诚实笃信,豁达大度乃是为人之本;以和为贵,实事求是乃是处事之径;三省wú shēn________,温良恭俭乃是修身之道;低碳环保,绿色生活乃是发展之观!

2.做人多干实事,róng yù_______不期而至。

3.一只hăi ōu_______朝这sōu______船飞来,轻轻地落在船cāng______的顶部。

6、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______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______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______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______

7、按意思写词语。

形容气势十分雄壮。(  

 

8、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开始____     输____

熟悉____     谦虚____

____     失败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选段中的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请写出小标题。

2雪中送炭比喻________。文中的雪中送炭是指________

3雪中送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在作者的心中,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都是怎样的?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第4、5两句与后面几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吴王与少年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递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撑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买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英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同: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格,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趁着空虚进人。________

②形容突然醒悟。________

2为什么大臣们反对吴王攻打楚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说吴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蝉在树上________,却不知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只顾捕蝉,却不知道________;黄雀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________

5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空城计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调兵遣将准备应敌之策。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忽然飞马来报,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拥过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所带的五千兵马,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下两千五百兵马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脸色发白。

诸葛亮登上城楼一看,果然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连忙下令,叫人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打开,用三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了丝织头巾,领着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带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大疑,连忙传下命令向北面山路退去。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惊奇,便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两千五百兵马,如果弃城逃走,也跑不多远,岂不被司马懿一个个捉住吗?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小路退走,我已叫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

1读句子,把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括号里。

(1)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______

(2)司马懿带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大疑______

(3)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______

2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正带领十五万大军进攻的消息后,他都做了哪些准备?请用“____”在短文中画出来。

3司马懿来到城下,他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性格具有哪些特点?(   )

A.胆小懦弱 B.谨慎多疑 C.急躁鲁莽

5用自己的话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短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司马懿,来到城下,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阳光很活泼

(1)为了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做父亲的他起了个大早来到海边看日出。

(2)太阳还没出来,但在那天与海的交界处已是一片绯红,像镶嵌了一道红边。他看得醉了。随后,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然后再露出一点,露出一点……就这样,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也随着起伏荡漾。他心底闪过一句话:阳光真的很活泼。

(3)其实,当画家的他已经多次观察过日出,也画过不少日出,可他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新奇,像今天这样感到震撼,像今天这样感到“阳光真的很活泼”。而他今天之所以来看日出,只不过是为了在儿子与儿子的老师之间做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4)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让同学们用“活泼”造句。儿子把那个自认为造得非常漂亮的句子——“阳光很活泼”交了上去,可没想到却挨了老师的批评。

(5)当时他听了儿子的诉说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只觉得老师是不会出错的。可是一向听话的儿子却对此反应强烈,说他自己去看过日出,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看着一脸兴奋的儿子,他被感染了。因为他是个画家,他爱美,也珍惜儿子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他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

(6)此时此刻,站在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大海边,他觉得心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开阔。

(7)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已经睡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支起画架,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完成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他为这幅画起名为“阳光很活泼”。

(8)第二天,他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

(9)信中这么写道:世界是( )的,答案是(   )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千变万化 独一无二 丰富多彩 天真烂漫

2概括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曾多次观察过日出,也画过不少日出,可他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新奇,像今天这样感到震撼,像今天这样感到“阳真的很活泼”。选出你的理解( )

A.父亲从来没有认真观察过日出。

B.父亲疼爱自己的儿子,所以今天看得特别仔细。

C.父亲受到儿子纯真童心的感染,对日出的景象产生了全新的感受。

4(2)段文字中运用了_______ __________ 的修辞方法,突出了_________

5父亲在给老师的信里表达了怎样的意思?下面古诗或名言警句哪一句和信的意思是一致的?把它抄写在横线上。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这位老师,收到儿子转交的画和信后,请你给“父亲”写一封简短的回信。(100字以内,不用写称呼等书信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文中做一处批注。

14、阅读下面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八达岭长城的四季景色确实美不胜收。每当春临大地,岭上阳光明媚,山谷绿意盎然,有桃花、杏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簇拥着古老的城墙。那时的长城犹如在花海中穿行。八达岭之夏,骄阳似火,但时时会有凉风袭来。如若在烟雨迷蒙中看长城,它好像一条出水的蛟龙。八达岭的金秋更加迷人,那时秋高气爽,万木争艳,鲜红的枫叶,最惹人喜爱,有人说这是筑城者的血染红的,您看多么意味深长。冬日的八达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城墙楼台,轮廓分明,博大雄伟。

1短文围绕______________写的。

2短文画“﹏﹏﹏﹏”语句采用了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短文画“____”语句采用了_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若在烟雨迷蒙中看长城,它好像一条出水的蛟龙。”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神奇的一步

时间   这一刻度:2008927日下午44100秒。

 空间   这一位置: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

历史   这一画面: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的太空第一步,五星红旗,挥舞在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点。太阳沐浴在一种闪烁的金黄色的光线中,就像来自梦境。这是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在迈出人类太空第一步时,从心灵流出的感叹。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这是茫茫太空中,中国人首次发出的雄浑而沉稳的声音。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信步太空的国家;中国航天事业,又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这是真正具有时空意义的经典画面。天地转换,神舟七号像一叶扁舟,浮现在深邃无垠的真空中;地球悬挂于天幕之上,发出蔚蓝色光辉。翟志刚身着中国自行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飘飘行走,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中华民族浪漫的飞天梦想。

 这是神奇的一步。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升空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而中国仅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就成功地把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并在短短5年里,实现了从载人上天到出舱活动的跃进,为建造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步,是名副其实的飞越。从有形的距离看,1935秒的舱外活动,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从无形的距离看,亘古梦圆,一步越千年。

  这一步,让中国完全进入开放的宇宙空间,不仅自信地面对地球,而且自信地面对充满不可知的宇宙;这一步,让13亿中国人注目天外,身未动,心已远。

太空一小步, 。这历史性的一步,显示出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展示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风貌,昭示出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11)这一刻,国人骄傲。这一刻,历史永记。

(摘自928日《楚天都市报》)

11)至(3)段横线处应该填写的词语已经给出,请你选择:

A.定格 B.指向 C.定位

     

2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神奇具体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⑽段内容,在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注意与前句字数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⑺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检测台

敬重卑微

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工蚁持家。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到这段文字,每想到这一幕,我就会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在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生命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蚂蚁的牺牲,蚂蚁家族绝对会全军覆灭。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 淡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____”把括号中最恰当的词语画出来。

2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第五自然段中每想到这一幕,我就会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一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最敬重卑微者的哪一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少年林肯

林肯曾任美国总统,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林肯的少年时代家境困窘,他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参加劳动。在空闲的时候,他就抓紧学习,认真读书。他用木炭在木板上做算术,蘸着自制的黑墨水练字。到了夜晚,他就利用火炉里射出来的亮光看书。他读的书大多是借来的,有时为借一本书要跑上很远的路。

有一次,他向邻村大叔借到一本向往已久的《华盛顿传》,他高兴极了。但这本书因为屋漏被雨淋湿了,真是乐极生悲。林肯皱着眉头,暗暗思忖:向人家借来这样珍贵的书,现在弄湿了,该怎么办呢?第二天清早,林肯哭丧着脸赶到邻村那个大叔家里,先诚恳地道了歉,接着说:“我没钱赔书,请让我给您干三天活儿吧!”于是,他拼着力气,在大叔家劈柴、烧饭,整整忙了三天。这位大叔被林肯诚挚的行动感动了,和蔼地说:“林肯呀,你可真是个少有的好孩子,为了奖励你,这本书送给你吧!”

林肯喜出望外,小心翼翼地接过珍爱的《华盛顿传》,回家了。

【1】在文中用“ ”画出表现林肯刻苦学习的句子来。

【2】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描写手法是(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C.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大叔为什么要把《华盛顿传》送给林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不一样的“金字塔”

提起“金字塔”,你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埃及金字塔。其实,在很多领域,人们把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呈现出很有趣的不一样的“金字塔”。

材料一:学习金字塔

这是一项对人们学习效果的研究。研究者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学习,两周后看看他们还能记住多少学习内容。然后,把测试结果由少到多排列,呈现了如金字塔一样的特点。

在塔尖上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借助“声音、图片”进行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进行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材料二:营养金字塔

为指导人们健康饮食,营养学家提出了饮食指南,并形象地称为“营养金字塔”。它按我们每天应该科学合理地摄取食物量的多少,在“金字塔”上进行排列。

第一层塔基是最重要的粮谷类食物,占每天饮食中的很大比重,约30%。第二层是蔬菜,约占25%。第三层是水果,约占20%。第四层是鱼肉蛋奶,可以补充优质蛋白和钙,约占15%。第五层是“金字塔”的塔尖,包括高糖、油炸食品等,约占10%,应该尽量少吃。

材料三:生态金字塔

科学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链,发现它恰似一座金字塔,便把这叫作“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绿色植物,它们是一切生物的能量基础,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往上,便是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处在第三营养级上。在“金字塔”的营养级序列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存在。“生态金字塔”告诉人们,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绝不可能超过承载能力去供养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1】短文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不一样的“金字塔”。

【2】在数学课上,韩老师经常让同学当小老师,把自己弄明白的数学题讲给其他同学听。你觉得韩老师自己讲题和小老师讲题,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

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的好多女孩子为了追求“A4腰、水蛇腰”,天天不吃饭,只吃水果和蔬菜,她们的做法合适吗?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通过向我们介绍金字塔的构成,想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19、阅读理解

蚂蚁和蜜蜂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搁着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去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起头气呼呼地说:喂,蜂儿,我问你一个问题。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说。

你们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都很勤劳,但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儿,笑着说:这个问题吗,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________,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________……”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妒忌蜜蜂了。

1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2联系是上下文了解词语:

妒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服口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蚂蚁为什么心服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句子训练场(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团结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株团结松的树干很粗壮。(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能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又红又大的果子。(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表达与交流。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你的童年有没有让你记忆深刻的事呢?自拟题目,写一件自已童年时印象最深的事情,把重点部分写具体。4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