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冒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从一本书上知道蜻蜓有复眼:从那以后,就一直在琢磨复眼是怎么回事。
B.《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C.绝大多数人认为:昆虫度过了严寒的冬季,到了春天,它就会苏醒过来活动。
D.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2、选字填空。
脱 拖 遥 摇
(1)渔夫( )了衣服跳下水去,把网( )上岸来。
(2)渔夫( )了一下铜瓶,觉得很重。
(3)外婆家住在( )远的小山村。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景象或样子)
B.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很值得观赏。(看)
C.人们在北京白云观的祭坛前游览。(参观)
D.你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很独特。(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4、(《金银岛》)船长在临死前把箱子留在了酒店,吉姆把箱子打开后,发现了一张( )
A.钞票
B.藏宝图
C.船票
D.书
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
B.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作品有《思想者》《雨果》等。
C.故事《灰姑娘》《白雪公主》《海的女儿》都出自《格林童话》。
D.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
6、对号入座。给“只”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只:A、表示专一不变;B、仅有;C、但是;D、表示限于某个范围;E、仅仅是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
(2)家里只有我一个人。 ( )
(3)他话也不答,只低着头干他的事。 ( )
(4)本来预备今天拍摄外景,只是天还没有晴,不能拍摄。 ( )
(5)徐悲鸿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 )
7、(多义字)下列词语中的“苟”与“一丝不苟”中的“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苟言笑 B.苟且偷生 C.苟延残喘 D.苟姓子孙
8、照样子给下列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例:乔—侨(华侨)娇(娇气)
曾—____(______)____(______) 高—____(______)____(______)
寺—____(______)____(______) 兆—____(______)____(______)
屈—____(______)____(______) 仑—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白桦
在我的窗前, 在朦胧的寂静中
有一棵白桦, 玉立着这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在灿灿的金晖里
披了一身雪花 闪着晶亮的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白桦四周徜徉着
雪绣的花边潇洒, 姗姗来迟的朝霞,
串串花穗齐绽,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洁白的流苏如画。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写出对文中加点字的体会。
(1)“涂”字准确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
(2)“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表明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2小节描绘了雪后的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读后可以让我们想到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中,作者反复用冰雪衬托白桦,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个小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
B.这首诗后两个小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
C.诗中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描摹,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
D.这首诗是美国著名诗人叶赛宁所写的一首抒情诗。
10、阅读理解
登山人
一天,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了,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jīnɡ)斩棘(jí) ,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něi)。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无所畏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毫不气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短文中的三个词语概括三个人的登山情况。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第一、第二个人登不上顶峰,而第三个人却能攀上顶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含义最深刻?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在文中用“ ”画出)
11、课外阅读。
家乡有红枣
汽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行驶。一路看不够的山光野景,几十里路不知不觉就走完了,我们到了深山中的小山村。姥姥正坐在家门口剥花生。一进门,我的眼睛立即被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枣树所吸引。几年没见,树干虽然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
姥姥说,树上的枣原本更多,已经打落分给乡亲们品尝了。剩下的这些枣是专门给我留的。说着话,姥姥吩咐孙子拿来长竿,对着树上的枣,“噼噼啪啪”地一阵猛打,枣如冰雹般纷纷落下。我捡起一粒红透了的枣品尝,又脆又甜。
再看那枣树,在长竿的敲击下,枣落下的同时,树的枝枝叶叶也纷纷折落。我心疼地大叫:“快住手,别打了!看你们把这树折磨成什么样子了?”姥姥和父母在一旁哈哈大笑:“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越旺盛。” “这是为什么?”我好奇地问。“这树贱。”姥姥说。
我的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树“贱”吗?它的生长不择土地的肥瘦,随便栽在什么地方,哪怕是山沟石缝,有点儿土就能成活。正是那漫山遍野生长的野生酸枣――家栽枣树的母本,成就了这枣树的坚强品质。无论是山野还是院落,无论是旱涝灾害还是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它都会奉献给人们一树的甘甜……这树“贱”吗?我只看到了枣树面对挫折的坚强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枣树,多么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虽然这块土地是那样贫瘠,就如父亲在路上轻叹的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可是乡亲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从不曾减少一分。春天耕耘,夏天挥洒汗水,秋天收获果实,乡亲们踏踏实实地享受着这块土地带给他们的每一天……
【1】“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是因为____________;“我”心疼地阻止姥姥敲击枣树,是因为__________;姥姥说枣树“贱”,是因为___________。作者却从枣树身上看到了______________。
【2】姥姥说枣树“贱”,可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贱”这个字的?枣树在作者的心目中成了什么的化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越旺盛。”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听短文,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它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厦,最大的港口。
美国人为纽约的一切而感到骄傲,但美中不足的是,纽约是美国最肮脏的都市。
据最近发表的数字估计,纽约全市烟囱每年冒出的黑烟,含二氧化硫近六十万吨;全市七百五十万居民制造的垃圾,达二千九百六十万磅;一百五十万辆汽车,平均每辆每年自己制造的毒气,是它们平均体重的五倍。
“纽约市空气污染研究小组”评论,目前纽约处理空气的方法,比目前到太空时代可以使用的技术,落后了五十年。
【1】美国人为纽约市感到骄傲的是( )
A. 全市有七百五十万居民。 B. 有一百五十万辆汽车。
C. 拥有最高的摩天大楼和最大的港口。 D. 每天有二千九百六十万磅垃圾。
【2】纽约是美国最肮脏的都市。据最近发表的数字估计( )
A. 纽约全市烟囱每年冒出的黑烟,含二氧化硫近三十万吨。
B. 全市七百五十万居民制造的垃圾,达二千九百六十万磅。
C. 一百五十万辆汽车,平均每辆每年自己制造的毒气,是它们平均体重的六倍。
【3】“纽约市空气污染研究小组”评论,目前纽约处理空气的方法,比目前到太空时代可以使用的技术,落后了( )年。
A. 四十年 B. 五十年 C. 六十年 D. 七十年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走。他试探着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卖豆腐啦!”这是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敌人已经走远了。
可是怎么不见雨来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地跟着人们向河沿跑。
到了河沿,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
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1】请用小标题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与故事内容无关,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部分内容表现了雨来什么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地跟着人们向河沿跑。”请结合句中加点部分,推测二下李大叔此时的心理活动,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
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 )。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 ),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画“____”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___________
【3】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4】《观潮》一文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秋潮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有一个人朝他追了过来并在他身后大声喊着孩子你停一停。(加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十双被雪地映照着的芦花鞋,一下吸引住了他们。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鞋的制作工序是: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用加点词语写连续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双鞋像四只鸟窝。两双鞋像两对鸟。(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段落修改。
爷爷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夏天的小园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你看,一行行向日葵在茁状地成长,露出一张张笑脸迎着朝阳;一排排玉米在威武地挺立,结出一个个玉米棒子像是在比赛——辛勤劳动的小密蜂、翩翩起舞的蝴蝶,给小园又减少了几分生气。就连小花猫还是把这里当成新开辟的游戏场所。望着小园,不禁感叹道:“这里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呀?”(标点符号2处,语病2处,词2处,字2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下面的语段。
在我做家庭作业时,被一道数学题难了,我想来想去反复思考,总是找不到思路。我忽然想起了老师说的画线段、列图表的方法,赶紧振作精神,动手做起来。原来,只有方法得当,难题就不难。
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①老师讲的知识,我全部完全都懂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打扫教室干干净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了《雷锋的故事》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提高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训练营。
题目:有趣的
要求:可以写一种植物,也可以写一种动物,要写出它的特点,体现出它的有趣。可以写它的外形、习性、作用,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