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xiào yōng dài zì ào lǐ zhì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kōng xū jiàn shù yān zhī fēi fú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1.全体立正___
2.____这孩子的嘴多巧___李阿姨说___
3.____冬冬___王老师来了___冬冬的妈妈说___还不快给王老师倒杯水___
4.这回翻山使部队养成了一种新的习惯___那就是用脸盆___饭盒子___茶缸煮饭___煮东西吃___
5.她问我们饿了没有___这一问正中了我们的心思___
3、积累填空。
(1)_____________,天下物无全美。
(2)________________,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3)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5)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7)日初出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___。
(8)张思德同志是______________,他的死是_____________。
4、查字典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锃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账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遽”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__部,再查___画。“遽”字的意思有:①匆忙,急;②惊慌;③立即,赶快。“急遽”的“遽”应选第______种解释;“惶遽”的“遽”应选第______种解释。
6、古诗阅读
春夜细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知_____ 乃_____
晓_____ 潜_____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春雨仿佛知道节气,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写出了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
7、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_______(节日)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寒食节的一个特殊情景——万民禁火,然而皇帝却恩赐蜡烛给王侯贵族.到了夜晚王侯贵族之家灯火通明,典型的“只准州官放火,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8、课外阅读。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
(2)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
(3)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
(4)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喜爱夏天里那浩浩荡荡的疾风骤雨。此时,当你伫立于窗前,观赏着窗外纷扬的雨,呼吸着廷院中湿润的空气,你会暂且遗忘那夏日的灼热,取而代之的是一番舒畅心肺的清凉!
【1】下面词语中,划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暂(zhàn)且 疾(jí)风骤雨
B.暂(zhàn)且 疾(jī)风骤雨
C.暂(zàn)且 疾(jí)风骤雨
D.暂(zàn)且 疾(jī)风骤雨
【2】下面词语中,划线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浩荡
B.廷院
C.纷扬
D.舒畅
【3】“清凉”中“清”的意思是( )
A.明白,不混乱。
B.清除不纯成分以纯洁组织。
C.一点儿不留,净尽。
D.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跟“浊”相对。
【4】下面词语中的“征”,与“踏上征途”中的“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征程
B.征求
C.征集
D.特征
【5】文中画线字“肺”的第五笔是( )
A.?
B.丨
C.丶
D.一
【6】下面诗句中,能用于描写夏天里那浩浩荡荡的疾风骤雨的一项是( )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鲁滨逊漂流记( 节选)
我不知道怎样描述回到老宅,躺在吊床上的那份惬意。我的房子简直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住处,舒适而温馨。倘若我命中注定要待在这岛上,我决定再也不远游。
经过这样一番长途跋涉后,我休息了一个星期,尽情地吃喝一通。这期间,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鹦鹉波尔做一个笼子。它已非常驯服,与我相处得很融洽。我记起圈起来的那只小山羊,打算去把它带回家来,或给它喂点儿食物。我去了,发现它还在老地方,因为它根本出不去。小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我赶紧出来砍一些能找到的树枝和灌木,扔进去喂它。喂完后,我用绳子拴住它,带它离开。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拴它,它饿怕了,变得非常驯服,像只狗似的跟着我。我不断喂它,它变得那么温驯、可爱,很快就加入我的宠物行列,以后再也没离开过我。
我把九月三十日,即我登陆的周年纪念日当作一个神圣的日子来对待。我已经在这儿滞留两年,跟第一天来这儿时一样,毫无获救希望。我满怀谦卑、感激之情追忆上苍对我孤独生活的各种恩赐。我虔诚衷心地感谢上苍,他的存在,他注入我心田的仁慈弥补了我的孤独生活的不足,人际往来的缺乏。他支持着我,安慰我,鼓励我仰仗他的力量,期待他永久的惠顾。我完全改变了对快乐和痛苦的看法,我的欲望变了,情感变了,内心的喜悦已不同于初次来这儿的时候,甚至不同于过去两年的心态。
(有改动)
【1】根据选文,“我”对荒岛生活的哪些方面感到惬意?如何看待这种“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被抛到荒岛前有过多次出海远游的经历。根据原著,请简要概括其中两次远游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题文)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居里夫人和三克镭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第一克 捐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和第三克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见到了镭的发现者。
端庄典雅的主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 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非常惊讶的是,居里夫人居然能够说出世界上每一零星镭的所在地。麦隆内夫人问:“法国有多少呢?”
“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克。”
“你只有一克镭吗?”
“我?呵,我一点也没有。这一克是属于我 的实验室。”
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 达每克75万金法郎。美国女记者由此推断,提纯镭的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曱天下。但事实上,居里夫妇早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 :法。他们当时经济拮据,生活贫困,却不肯用自己历尽艰辛获得的科学成果谋得丝毫个人利益。居里夫人后来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憾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以致无法进行研究!
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 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肯定会解嚢相助,却碰了壁。
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而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获得成功。
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丁将公众捐 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仔细阅读完文件后说:“美国赠给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希望你们立即请个律师,把它改赠给我的实验室。”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民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既然是为了科学研究,在专利书上签个字,不是要省事得多吗?
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 题:“……我的许多朋友坚持说,若是比埃尔• 居里和我保留了我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得到必 需的资金,来建立一个满意的镭研究院,而以前阻碍我们两个人,现在仍在阻碍我的种种困难 都可以避免。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 仍然相信我们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 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的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贡献的另一种价值。
【1】(小题1)读文中画线句子,麦隆内夫人“惊憾”的是___________;“不平静'是因为________ 。
【2】(小题2)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分别有着怎样的由来?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故 宫(节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二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它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与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上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飞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选文中用数字“二十八”“二千三百八十”是来说明什么的?”的具体说明?
【2】选文在介绍太和殿时遵循了什么说明顺序?用“√”表示。
A.事情发展顺序( ) B.时间顺序( ) C.空间顺序( )
13、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秘密、神秘) ,真理并不(遥远、很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解答) 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发觉) 真理。
【1】请将括号中不恰当的词划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顺序重新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的事例”在文中指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回答“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原因的句子画上横线,再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形成了。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_____同样有高山_____峡谷_____同样有白云_____尘暴和龙卷风_____同样是四季分明_____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1】给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________同样有高山________峡谷________同样有白云________尘暴和龙卷风________同样是四季分明________
【2】请用横线画出能说明火星是地球“孪生兄弟”的原因的句子。这些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模仿文中的句式,用“同样有……同样有……”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的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孔子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事业,他时常为能培养出优秀弟子而感到安慰。他常常以谦虚严谨、知难而退的态度鼓励弟子勤奋好学。
16、改成双重否定句。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下的每一块土地都被洪水淹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桂林的山真奇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它可能是校园一角,可能是家周围的某一个地方,也可能是远方一个难忘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并不引人注意,也可能是名闻天下的名胜古迹……请写一写你喜欢的一个地方,写出你喜欢它的原因。
要求: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