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补充相关的语句                         

1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2)千里之行,________  

3)百尺竿头,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家公司的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香港、加拿大等国家。

B. 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能按时上学。

C. 战士们冒着滂沱的大雨和泥泞的道路快速前进。

D. 王老师用亲近的态度跟同学们讲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紧靠森林,为什么还要种树》。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一个________句,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文中以一个叫_______的傣族小村寨为例,写了村寨里的人如何爱护森林,自觉保护这个________,并合理利用_________,发展生产的事。课文告诉人们保护_____就是保护生物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4、诗句荟萃。

(1)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3)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近高低各不同。

(5)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考试不及格,回家的路上,她的心情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紧张极了。(填一句歇后语)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2翻译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蕴含着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朗读《清平乐》,完成练习。

春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因风飞过蔷薇。

【1】把诗词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词人、书法家_____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 名。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_____________ 之情。

【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__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情,但他从“__”想象出“__”,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发,心情由___转为___

2对“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正确理解是(  )

A.也许是园主可怜他爱惜的青苔,怕我的木屐把它踩坏。

B.也许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读后两句诗,你想象到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后两句说明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下面也能反映此哲理的诗句是(  )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

二十四节气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十分重要。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与社日、夏至与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文化符号,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激励着民族精神。例如,“【甲】”,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乙】”,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丙】”,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

材料四:

2017年9月23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获奖作品颁奖典礼在中华世纪坛举行,设计师简山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标识最终获得了专业组一等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笑称:“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也终于有了一眼就能认出来的‘中国印记’。”“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的选择。

【1】材料一中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考虑了________________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2】材料二主要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根据上下文,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雁南飞,春燕归巢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     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4】阅读材料四,设计“二十四节气”标识的原因是(       

A.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中国标记”。

B.人们已经忘了“二十四节气”。

C.“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的选择。

10、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小题。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俄,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 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 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面前,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 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小女孩想:

1作者提到大年夜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女孩在抽出第一根火柴前心中在想些什么?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她的一双小手……”一节内容,将下面4个词语按小女孩心情变化的顺序重新排列。

惊喜;失望;犹豫;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续写结尾,填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地夜行(节选)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老红军放下我,可他怎么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据说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挣扎会越陷越深,越用力越往下陷,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二怕下雨,沼泽区域气候恶劣,变幻莫测。下雨时草地更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掉进泥潭。同时下雨还会使草地产生沼气,使人中毒。三怕过河,万一踩不对地方,一脚踏空,则易浅处没漆,深处没顶。

 

1当“我们”陷入泥潭时,老红军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_______,一个是_______。结合右侧资料可知:这两个动作会使老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会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老红军______________的崇高品质。

2从对老红军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______的品质。(多选)

A.忠于革命   B.勇敢机智   C.大公无私   D.舍己为人

12、阅读理解

为中华之崛(jué)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的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A. 外貌 B. 心理 C. 行动 D. 语言

2写出一个可以替换加横线部分的词语。

a、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________

b、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________

3回答下列问题。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结合周恩来看到的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下他在沉思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阅读回答问题。

父亲的借口

叶梓

齐总正坐在会议室开会,儿子小豫的电话打了进来:“爸爸,你快来吧,我的车撞了别人的车,急死我了。” 

 “受伤了吗?” 

    “没有。” 

    “报警了吗?” 

    “没有。” 

    “跟前面的车主协商了吗?” 

    “没有。” 

    “你在干什么?” 

 “我在等你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交警一定会罚款,会扣分,说不定还会吊销驾驶证。我在国道往北京方向的岔道口,你开车20分钟就到了。” 

  齐总沉默了几秒钟,突然挂断电话,把手机关了。他转身对秘书说:“小豫再来电话,就说我不在。” 

  晚上7时,齐总回到家,小豫已经在客厅里,呆呆地坐着,脸色阴沉。 

  “没事了?”齐总问儿子。 

  “我等了你一天,整整一天。你还是我的父亲吗?你今天是不是有特别重要的事?可再重要的事能比儿子更重要吗?公司比儿子重要吗?在你的眼里,我是可有可无的吗?”小豫的情绪十分激动。 

  齐总并没有生气,他拍拍儿子的肩,说:“儿子,我的确有重要的事要做。公司不比你重要,钱也不比你重要,问题是,我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儿子死死地盯着父亲。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只好在办公室里等。我在等你的爷爷,等他来告诉我该怎么办。我等了整整一天。” 

  儿子呆了。半晌,他忽然明白父亲话中的含义,深深地低下头去。 小豫的爷爷已经在10年前去世了。

1“受伤了吗?” “报警了吗?” “跟前面的车主协商了吗?”这是父亲得知儿子出车祸时,问的3句话。从父亲问话的顺序和内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总沉默了两三秒,突然挂断电话把手机关了。”请说出齐总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的借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小豫呆了。半晌,他忽然明白了父亲话中的含义……”齐小豫到底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篇200~300字的阅读感言(可以评价一下文中的父亲,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1文段中的是指________

A. 妈妈。 B. 春天。

2连一连。

在柳枝上                 摇哇摇

在风筝尾巴上            荡秋千

在喜鹊、杜鹃嘴里      

在桃花、杏花枝头      

3这段话是围绕哪句来写的________

A. 春天来了。

B. 我们看到了她。

4补写句子。

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不阅读,不观察,连日记也写不好,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逊在孤岛上过着寂寞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所有敌人都投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边的青蛙在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们前赴后继地来到桂林,欣赏这里的山水。(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春风吹绿了田野。(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之窗。

1)缩句: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字句: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买鞋的人真是可笑。他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4)巧补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

5)面对沉迷于各种游戏、不知珍惜时间的小军,我真想用一句名言对他说: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画呢?把你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内容比较具体,感情要真实,有一定条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