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1.________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诗共有八句,每句有七个字的格律诗叫__________。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的开篇词。
4.清代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两个典故的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5.我国国歌的歌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________,曲作者是______。
2、填空。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诗的前两句写北国风光,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_____)心情,后两句对友人进行(______)与(______),是一首发自肺腑的感人的(_____)诗。
《赠汪伦》是(_____)代诗人(_____)的诗,作者用(________)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3、综合性学习。
(1)小学即将毕业,请你按要求写句毕业赠言给形影不离的同学,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 。
(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有“(_______)”的美誉。
(3)中国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近字组词
斑________ 挚________ 寝________
班________ 执________ 侵________
洲________ 濛________ 魁________
州________ 朦________ 魂________
5、填空
1.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滴在大海里……”
2.于谦在《石灰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对太阳离我们远近的观点不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儿曰:“我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阳春布德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和春住。
7.苟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学期第二单元我们接触了外国文学名著中的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我还阅读了其他整本的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课外阅读。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①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②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 )
A.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B.憎恶,厌恨。
C.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吾曹州县吏。( )
A.细小;微小。 B.稍许;略微。 C.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和两个“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解释词语。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地白: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写月夜。“地白”从__________来写;“冷”从__________来写;“树栖鸦”从__________来写。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有一位青年向路边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儿!到市公安局还有多远?怎么个走法?”老大爷用拐杖在地上点了点说:“还有500拐杖。”青年反问:“论理只论理,哪有论拐杖的呢?”“论理嘛你该叫我大爷。”
【1】上面这段话中,你认为不恰当的地方有哪些?请用“~~~~~”画出来并改正
【2】老大爷说的“理”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在第一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
A.对已逝日子的怀念及对无法挽回的流逝时光的无奈。
B.对时光流逝的迷茫与困惑。
【3】对文中画“ ”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多的是,像汪洋大海。
B.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的时间太少了,表现了作者的哀伤。
C.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无声无息,消逝得那么快,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
【4】“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___________。
11、下面是美林布洛芬混悬液说明书的部分内容,请认真阅读,完成练习。
美林布洛芬混悬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性状】本品为橙色混悬液,味甜,有调味剂的芬芳。
【用法用量】
年龄(岁) | 体重(千克) | 一次用量(毫升) | 用法说明 |
1~3 | 10~15 | 4 | 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
4~6 | 16~21 | 5 | |
7~9 | 22~27 | 8 | |
10~12 | 28~32 | 10 |
【适应症】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
【注意事项】
◆本品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
【1】文中的加点词语“本品”指的是_____________。
【2】从说明书的表格中,我们知道儿童服用该药的用量依据是( )
A.年龄和体重
B.身高和年龄
C.体重和身高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小红高烧不退,妈妈让她服用了5天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
②两岁的张琳体重是14千克。有一天,她发烧了,妈妈喂了她4毫升的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
③程程感冒太难受了,为了增加药效,他一天之内喝了5次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
12、课内阅读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gōng gìng)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 全村妇女, 打糕, 炮火, 硝(xiāo qiào)烟, 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yūn hūn)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yí yì),我们怎么能忘怀?
【1】我会给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把下列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
送到 冒着 穿过 带着 顶着
【3】这段话写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
【4】联系课文说一说“雪中送炭”在这里具体指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雪中送炭”之类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月光曲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给加点字注音
莱茵河____ 入场券____ 蜡烛____
清幽____ 洒遍____ 恬静____
【2】本文记叙是音乐家贝多芬创作《(_______)》的过程。
【3】仿照例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AABB):__________
微波粼粼(ABCC):____________
一缕一缕(ABAC):___________
【4】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皮鞋匠想象的句子,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6】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又有什么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机器人能按照人的指令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机器人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铁胳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写句子。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把我们深情地祝福收到了。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练笔:请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你的感受,改写一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