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2025届六年级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在下面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地球所拥有的矿产资源是非常有限的,_____不加节制地开采,____会造成资源的枯竭。

____种下了这些绿树,我们_____守住了这片热土。

③地球____是人类的母亲,_____是生命的摇篮。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水   余音_________ ______钟大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如生   轻_________

3、品读经典,品味人生。

1.《草原》一课中,我看到了“羊群一会儿__________,走在哪里________

2.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他们看着脚下的峭壁悬崖,眺望着群众和主力部队远去的方向,想起了曹植的诗句“_____________”,于是他们昂首挺胸,相继跳下悬崖。

3.春风和煦,百花盛开,到处姹紫嫣红,让人不由得想起朱熹的“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

4.夏雨总有别样的趣味,苏轼笔下的夏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得又急又快;辛弃疾笔下的雨初来时“________________”。

5.《七律·长征》中“_____________”写出了红军过江渡桥的智慧和艰难;“____________”写出了红军胜利的喜悦。

6.和朋友分别,孟浩然和朋友定下约定“__________________”,你联想到了________的与友离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

奇特 奇妙 奇异 奇怪

1.他的头脑中总有一种(  )的念头,但是就是不想说出来。

2.海底有(  )的海沟,奇形怪状的珊瑚和数不清的鱼。

3.这些花姿态(   ),让人忍俊不禁。

4.(   )的方法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5、填空。

(1)课文叙了( )年10月1日在首都( )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是按照( )的顺序叙述的,先讲大典前,再讲大典中,最后讲大典后。

(2)本课写作方法:(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阅读能力考查

(材料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材料二)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2岁的于谦写下《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祥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因此,这首《石灰吟》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于谦人生的追求。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材料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清]郑燮《竹石》)

【1】有同学对(材料一)中的“焚”字不理解,请你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用等方面大胆解读“焚”字。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材料三)中空白处的诗句。

【3】阅读(材料一、二),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与《石灰吟》中的“若等闲”,有异曲同工之妙。

B.于谦用“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C.于谦采用拟人化手法,把抽象的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

D.诗人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石灰吟》与《游子吟》相似,都是思乡思亲诗,表达诗人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情怀。

【4】(材料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材料一、三)两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请结合(材料一、二、三)或平时的阅读收获,写出你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改写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请不改一个字,只动一动标点,将古诗改写成一个剧本。

(清明时节 。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不改一个字,只动标点,将古诗改成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每句删减一个字,不动标点,将这首七言诗改为六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指杏花村。

8、课内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雨知时节 (  )

A. hǎo   B. hào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锦官城(  )

A. chóng   B. zhòng

3解释下列字词。

乃:   发生:  

潜:   润物:  

4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第一句写了   ,后面三句集中写  

5翻译下列诗句。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体现了春雨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把狗引出去的狐狸爸爸又回来了。它脖子挺得直直的,为它们放哨。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了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了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

  后来,老狐狸再也没来过。

(1)在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狐狸爸爸的任务是

(2)后来,老狐狸再也没来过原因是

 

 

10、课内阅读。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的情景。

A.雨前

B.雨中

C.雨后

【2】“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该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将________比作_________,写出了“我”对雨天的___________之情。

【3】从文中画线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冬来临前,妈妈给你买了一件漂亮的新羽绒服,你特别喜欢它,迫不及待地想把它穿出去。请写出你想穿它的渴盼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校徽阅读理解。

【1】爸爸从北京出差回来,给君君带回来两枚中国名牌大学的纪念校徽作礼物,君君很喜欢,爱不释手。其中一枚是______大学的,它创立于1911年。学校的校训在校徽上可以找到,那就是“________,厚德载物。

【2】还有一枚是北京大学的,它创立于__________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距今已有_________年历史了。

12、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使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子路问道:“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的志向吗?”

孔子微笑着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1)意味深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分别用“ ”和“﹏﹏﹏﹏”画出一个排比句和比喻句。

【3】第8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仿照文中的写法再补充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就用他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年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迈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地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来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地,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中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注意父亲的神情。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记得那天父亲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自,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我”感到“惭愧”的原因是( )

A.被许多人看着。

B.“我”没有拦住邻家孩子。

C.闯祸之后想一走了之。

D.“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3“我”闯祸之后回到家,本以为会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父亲这样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围绕“长大”的含义这个中心,写了“我”曾经把作为长大的标准,最终“我”在一次祸后意识到“长大”的真正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你觉得这句话对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句子训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   ,还可以把它比做成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飘然而起你想到的是 ,在文中是指

作者将________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________及

________、由________及________的动态过程。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跟我学: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一般的句子构成:谁做()什么。但成分残缺的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修改方法:补全残缺部分。如下面的句子缺少主语,谁写了第一首诗?应将主语补充上。

1.记得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鼓励是爱,父亲的批评是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大变身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使大家热泪盈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敌人投降了。(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写下来。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用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做。(8分)

(1)我们班将近40人左右。(修改病句)

 

(2)小狐狸用它那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柔和地舔着他的手。(缩句)

   

(3)我们欣赏了一幅草原风景画册。(修改病句)

   

(4)树叶飘落在地上。(改为拟人句)

 

 

19、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依照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旧社会,没有谁能改变小女孩凄惨的命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天地。

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你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这次习作,让我们结合生活体验,从“微笑”“诚信”“梦想”“创意”“运动”“集邮”“旅行”“种花”中选一个话题来写,也可以写其他话题。写之前可以想一想: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写的时候注意把原因写具体。

要求:(1)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2)文中一律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