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回顾。
1.每到重阳节,跟朋友欣赏菊花时,我就会想起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日暮时分站在江边,看见小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着从远处涌来的滚滚黑云,爷爷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宋朝诗人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鹿”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A、 B、比
C、广 D、鹿
3、形近字组词。
拙________ 溜________ 豁_______ 迷_______ 屉_______
础________ 榴________ 割_______ 谜_______ 泄_______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是( )代的( )。黑云翻墨未遮山,( )。
(2)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
(3)鞠躬尽瘁,( )。——[三国]诸葛亮
(4)《江南春 》作者是( )代的( )。千里( )绿映红,水村( )酒旗风。
(5)《少年闰土》作者是( ),本文选自《_______》。
(6)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
5、日积月累。
1.蒙汉情深何忍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风半夜鸣蝉。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
5.霜树尽空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直通车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片诗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描绘了它________时候和______时候各具特色的美丽景色,由衷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后来,人们把西湖称为_________,就是从这首诗中来的。
【2】诗句中与“淡妆”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与“浓抹”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
【3】苏轼的作品我们读过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4】你还知道的宋朝的诗人和作品: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5】我积累的描写西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很多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总内心的不宁静。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3】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写到:“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同样写蝉,两位诗人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比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一)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覆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花之歌》节选)
(二)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啊!风》节选)
【1】这两个片段的相同之处是( )
A.这两个片段都是散文诗,语言优美,情感浓重。
B.这两个片段的作者都是黎巴嫩的纪伯伦。
C.这两个片段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以上都是
【2】这两个片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片段(一)中“我”指的是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之情。
片段(二)中“你”指的是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之情。
9、课内阅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反义词:空虚——__________ 聪明——__________
近义词:确是——__________ 聪明——__________
【2】这“八千多日子”大约_____有年。我们从选文中加点的“溜”字,可以体会到_____。
【3】第1自然段中的四个问句,你觉得作者是在问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布莱兹·戴维斯是一名商人,他用60万美元买下了“西大荒”小镇。这里有现成的小屋、杂货店、酒吧、理发店、农场、游乐场等设施,戴维斯成了小镇的镇长。许多人猜想,戴维斯购买小镇是为了将它打造成旅游区赢利。然而,戴维斯将原有建筑修缮后宣布:―、小镇完全免费对外开放,前提是访客必须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并且关系是家人。二、符合条件者可随时入住小镇,居住时间不限。
此举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开放第一天就有十几个家庭光顾。在镇上,这些游客只需支付一日三餐的费用,其余设施均可免费享用。他们可以在农场种菜栽花,和孩子在游乐场嬉戏玩耍,在酒吧喝酒聊天,在镇边的一条小河旁垂钓,还可以穿上牛仔装骑上马过过瘾。只有一点遗憾,镇上没有网络,游客无法上网。
游客入住的第一天,小镇的管理人员会递给他一封信。游客不能立刻打开这封信,因为这封信上注明。请你在无聊时再打开。住了几天,游客忍不住,纷纷打开了那封神秘的信,看里面究竟写了什么。其实,每个游客信里的内容都一样,那是镇长戴维斯写的:
亲爱的游客,您好,我是戴维斯。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唠叨唠叨我的大半辈子。我不满二十岁就开始奋斗,如今已年过半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除了财富是做加法,其他的都是在做减法,比如健康、自由、陪伴家人的时光……
父亲在我39岁那年因病去世。他去世前,我本可以抽一些时间陪他,可那时的我只有一个想法——多挣些钱把父亲的病治好。直到父亲走后,我才明白,他最需要的并不是金钱,也不是治疗,而是每天能喝到我煮的一碗热汤,能和他多说说话。
再说说我的女儿凯莉,我也欠她很多时光。凯莉小时候特别喜欢去游乐场玩,可我没时间陪她。当我的职务够高,时间够多,觉得能给她一个长假时,她却已经19岁了,不再需要游乐场。还有我的妻子,虽然我现在有足够的钱给她买高档化妆品,可她脸上的皱纹任何化妆品都遮盖不了。
看过这封信的游客无限感慨,终于明白为何小镇只允许以家庭形式入住,为何不设网络不收费。其实,像戴维斯一样,许多人奋斗了大半生,转头再看,青春已逝,陪伴家人的时光却再难找回。
小镇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周末,要提前两个月才能订上。它的名字也被游客们亲切地改为“心不慌”小镇。住在这里,人们从容安逸,心里一点也不慌。
【1】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边的横线上。
【2】细读短文,回答问题。
(1)小镇起初吸引游客的眼球和后来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维斯的小镇为什么不设网络不收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写戴维斯信中最打动你的一个句子,再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短文内容,以游客的身份,说说你对小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外选文,完成练习。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儿弄树苗呢?杨善洲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1】从文中找出两上修饰树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抹别致的色彩”中“一抹”的意思是___________。它还可以这样搭配:一抹( ),一抹( )。
【3】杨善洲为了解决树苗短缺的问题,想的两个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说“繁茂的树林”最让人震撼,原因是( )。
A.树木的数量多
B.树木的面积大
C.这是由一枚枚小小的果核变成的
【5】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善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12、名著阅读。
外祖母容光焕发,在甲板上走来走去,兴奋地瞪大了眼睛……
她闻了闻鼻烟,开始给我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有善良的强盗,有妖魔鬼怪,也有圣人贤士。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的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再来一个!”
【1】上述文字出自名著《___________》,选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_。
【2】这部名著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请你仿照示例,再列举一个。
示例:外祖母,善良忠厚、勤劳能干、胸怀宽大、热爱生活。她对丈夫容忍,会讲故事,她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关于《朗读者》的几个相关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材料1】节目简介:
《朗读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董卿担任主持人和制作人。
《朗读者》包括:《朗读者第一季》、《朗读者第二季》、《朗读者第三季》。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朗读者第一季》于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晚8点播出,于2017年5月6日收官;
《朗读者第二季》于2018年5月5日起每周六晚8点播出,于2018年8月4日收官;
《朗读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别节目于2020年12月11日起每周五晚8点30分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于2020年12月25日收官;《朗读者第三季》于2021年9月1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档播出。
【阅读材料2】节目制作:
《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阅读材料3】节目特色:
《朗读者第一季》以“访谈+朗读+轻解析”为模式,嘉宾围绕当期的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通过朗读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一封家信,甚至一段电影剧本,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
【阅读材料4】节目评价: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朗读者》选的人以及讲述的故事,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新京报》评)
【1】通过关于《朗读者》这几则材料的阅读,获取信息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朗读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
B.《朗读者》目前只播出了《朗读者第一季》、《朗读者第二季》、《朗读者第三季》。
C.《朗读者》都是在中央综艺频道每天晚上的8点这一黄金时间播放。
D.《朗读者》是以“访谈+朗读+轻解析”为模式,来讲述故事、朗读美文、传递情感。
【2】对于《朗读者》这一文化节目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朗读美文。
B.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
C.节目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强调了“爱”和“责任”。
D.节目因为太注重娱乐性,片面追求收视率,所以才停播了。
【3】如果节目组让你去朗读,你会朗读什么作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朗读者》这一文化节目已经停播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一齐欢跃起来。
【1】选文写的是________的场面,作者按________顺序,略写________的情况,详写 ________和________的情况。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话表现了大典开始前( )
A.场面的宏大
B.广场的美丽
C.群众很激动
D.群众很高兴
【3】说说文中画线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①直奔:________
②一齐:________
【4】第①自然段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
15、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补写句子,使其形成排比句式。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一切黑暗;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了我们的身体,老班长冒着生命危险去钓鱼。(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①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
②我的耳畔又响起了队员们熟悉的笑声。(缩句) ________
③那一摞碗在少年的头上不停地晃动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
④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
⑤她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用划线词造句) ________
19、一粒种子的力量很大。(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闰土是闰月生的。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小学六年,你与老师朝夕相处,对老师或心存感激,由衷敬佩,或由于误解,产生隔阂……请依据提示,以“老师,你 ”为题,写一篇作文,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