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2025届六年级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拼音,写词语。

pǔ xiě________   jì lù______   shà shí______

chèn tuō______   àn wú tiān rì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征战疆场,真的是“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卫祖国边疆,边防战士们十年如一日用心守护,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知道:“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________________。”

(4)即使自己地位低微,他也在心里牢记要忧国忧民,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3、给带点的字注音

满分5 manfen5.com

 

 

4、补充下列词语,并完成练习。

________铁    ________

________一发    惊________

________胸    自言________

1.“自言________”的意思:_____。像这种构词方式的词语还有:___

2.像“________胸”这样含有人体器官或身体部位名称的词语还有:______

3.上述词语中与“当机立断”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_

4.一阵阵__________(选词填空)的掌声从会场上爆发出来。这句话中所填的词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1)我站在高sǒng(  )的铁塔上,望着飞xiáng(  )的和平鸽,想起fǔ(  )导员讲的抗日故事,我们要以史为jiàn(  ),让悲剧历史不再重演。

(2)你千万不能再sōng xiè(   )了,如果你再不好好用功,就只能在倒数的名次内pái huái(   )了。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诗词,完成下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

A.首联中的“岱宗”是泰山的别名。   B.颔联“割”字写出了泰山的绵长。

C.颈联描写归鸟,交代了时已薄暮。   D.尾联描写了诗人登上山巅之所见。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6】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树,

朵朵花开淡墨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吾家:我家,我们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头:边上。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五种,如:清墨、淡墨、浓墨、重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痕:痕迹。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这里也指清高的气节。满乾坤:(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之间。

1.这是一首( )

A.题画诗 B.写景诗

2.诗中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梅花的()三、四两句写梅花的(   )

A.高风亮节  B.形态

3.诗中()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视世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A一、  B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龙一鸣一家三口外出旅游,准备从福州鼓西路到火车南站坐高铁。现在有几个出行方案可供选择:

方式

时间限制

路程

费用

耗时

乘公交车

6:00~22:20

家→鼓楼公交车

站→桥南车站→

火车南站

2元/人

1小时

30分钟

坐地铁

6;45~22:45

家步行→地铁1

号线→火车南站

5元/人

50分钟

打的

随时

家→火车南站

80元(最名4人)

35分钟

 

【1】从上表中可知,最便宜的出行方式是_____,每人的费用为_____;耗时最短的出行方式是_____,耗时_____

【2】上面三种出行方式中最不受道路交通状况影响,能按照预估的时间到达的是_____

【3】龙一鸣一家人订的高铁票是22;30,龙一鸣爸爸打算在高铁发车前30分钟进站,还希望选用的出行方式既省钱又省时。为此,你建议他们最迟_____(几点)出门,选择_____(方式)出行,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多纯熟”是说弹琴的____________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____________充分表现出来了,这两个词赞美了演奏者____________的演奏技巧。

(2)文中划线的两个“您”含义不同,第一个表示____________,第二个表示____________

【2】盲姑娘为什么激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呢?在正确的说法后画“√”,不正确的说法后画“×”。

(1)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又十分懂音乐。 ( )

(2)因为贝多芬十分同情盲姑娘。( )

(3)因为贝多芬对盲姑娘热爱音乐、求知若渴的心理很理解。( )

(4)因为贝多芬想借机会练习一下,好使旅行演出更成功。 ( )

11、读短文,回答问题

两棵松树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在山巅,翠绿的枝叶泼下一地浓阴。还没有走近它,就见到地面上攀爬着无数条根须,一半裸在地表,一半埋入地下,象是一堆乱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须象树藤一样缠在石头上,横生虬结,五麻六道。显然,这些根须是从那棵松树的根部延伸出来的。走近它时,又见到它那粗壮的树根从地表隆起,如钢浇铁铸,象老鹰的利爪(zhǎo  zhuǎ)紧紧地pān fù(   )着沙石。在山顶的小块平地中,这是唯一的松树,铁爪稳稳当当地站立着,树干挺拔,苍劲,一块块粗糙的树皮如古铜色的鳞甲,向四周伸展的枝叶如张扬的手臂。如一位wéi  àn(   )的将军”。

我们翻过山巅,穿过一线天的狭窄山道,拾级而上。突然,从右边的石台上窜出一只松鼠,眨眼之间就钻入了左边的一棵松树中——我的视线被这只可爱的松鼠吸引,也被牵到了那棵松树上。蓦然(mò mó)一瞥,我不由得脱口惊叹: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呀!它横生在峭壁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树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树渍(zì zé)。那是巨石压出的伤痕。树干在这里被压弯了,但是却并没有被压倒,而是扭转身子,绕过一处石角向上生长,茂盛而翠绿的枝叶顽强地伸展在空中。yáo yáo yù zhuì(   )的巨石重达千钧,却被一棵轻巧柔弱的松树承载(zǎi zài)着!

是惊讶,是感动,还是zhèn hàn(   ),真是无以言表。

我觉得人活一生,成败得失都要淡然处之。成功不足喜,失败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载巨大压力的松树,于逆境中奋力成长,以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挑战巨石。

刚才那位将军不再显得高大,因为——只要这块被压制的松树突然松动,撤开树身,那块巨石就会危如累卵,滚落而下,站在山巅的那位将军也会随之跌入万丈深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无以言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如累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看到第一棵松树时,对这棵松树的评价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画出作者描写第二棵松树的句子。

6文中的两棵松树分别象征了哪两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关于《朗读者》的几个相关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材料1】节目简介:

《朗读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董卿担任主持人和制作人。

《朗读者》包括:《朗读者第一季》、《朗读者第二季》、《朗读者第三季》。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朗读者第一季》于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晚8点播出,于2017年5月6日收官;

《朗读者第二季》于2018年5月5日起每周六晚8点播出,于2018年8月4日收官;

《朗读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别节目于2020年12月11日起每周五晚8点30分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于2020年12月25日收官;《朗读者第三季》于2021年9月1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档播出。

【阅读材料2】节目制作:

《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阅读材料3】节目特色:

《朗读者第一季》以“访谈+朗读+轻解析”为模式,嘉宾围绕当期的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通过朗读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一封家信,甚至一段电影剧本,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

【阅读材料4】节目评价: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朗读者》选的人以及讲述的故事,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新京报》评)

【1】通过关于《朗读者》这几则材料的阅读,获取信息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朗读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

B.《朗读者》目前只播出了《朗读者第一季》、《朗读者第二季》、《朗读者第三季》。

C.《朗读者》都是在中央综艺频道每天晚上的8点这一黄金时间播放。

D.《朗读者》是以“访谈+朗读+轻解析”为模式,来讲述故事、朗读美文、传递情感。

【2】对于《朗读者》这一文化节目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朗读美文。

B.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

C.节目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强调了“爱”和“责任”。

D.节目因为太注重娱乐性,片面追求收视率,所以才停播了。

【3】如果节目组让你去朗读,你会朗读什么作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朗读者》这一文化节目已经停播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月光曲(节选)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              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根据原文,在选文的横线上补充正确的内容。

【2】读短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描写中不属于联想的一项(   

A.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似的微云。

B.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C.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D.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4】第四自然段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图画?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5】从第四自然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月光曲》的节奏应该是(   

A.舒缓——高昂激越

B.悠扬——气势增强

C.悠扬舒缓——气势增强——高昂激越

14、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1】“举一反三”出自?( )

A.《论语·述而》

B.《春秋》

C.《道德经》

【2】“举一反三”的“举”与以下哪个词语中的“举”意思相同?( )

A.举世闻名

B.不胜枚举

C.举手之劳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要认真学习,不能偷懒。

B.学习要开动脑筋,灵活变通。

C.遇到一个问题,一定要想出三个办法,才能解决好问题。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的家乡是湖北武汉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枫叶红透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微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脸颊。(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16、请你写一个“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17、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当前的不幸处境,难道不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4.成长路上的关爱、叮咛与教诲,我都将铭记在心。(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

19、照例子,选择一个词语或自定词语,发挥想象,把一种情感写具体。

例句:(沉重的心情)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欣喜落狂、激动、沮丧、饿、愤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大观园

1.新冠病毒被勇敢的白衣战士打败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题目:最动人的__________

提示: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填上“情景”“语言”“课堂”等词语,再完成习作,尽力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