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传真
1.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___________ ,这故事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2.冯雪峰曾在《论,<野草>》中说,《好的故事》的主要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 。
2、在括号里填上关于“看”的词语。
上课前,张老师让我们快速( )课文选段:“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同学们读完后,张老师 ( )四周,开始分析课文。
3、填空。
1.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七八个星外天,_________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江南春》
4.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5.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锤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伯牙鼓琴》)
4、根据所学填空。
(1)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故乡》)
(3)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我们本学期学过他写的课文______________,文中的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5)当敌人入侵,边防战士以生命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正如李纲所说:祖宗疆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学期,我们通过读书认识了爱国科学家____________;爱国工程师____________;爱国作家_____________;爱国音乐家_____________;鞋匠的儿子____________。其中你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临终前的遗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每一个舞姿都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是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_______________。”读了这段话我们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________________,课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表达方式来突出这个特点。
(4)《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国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他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他撰写的科学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
(5)《牛郎织女》中的两位主人翁深受人们的同情,大家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正如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6)“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我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句体会出草原天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6、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解释词语。
护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错。
①后两句诗采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山水人的感情,显得既生机勃勃又清新幽雅。(______)
②“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以改为“主人开门见青山”,意思的主人打开了门,就会看见青翠的山峰。(______)
③诗人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了人的高洁。(______)
7、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
B.白雨/跳珠/乱入船
C.卷地风/来忽吹散
D.望湖楼下/水/如天
【2】下列各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B.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C.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雨珠吹散。
D.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8、材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在上面的横线上,补写这首词缺的句子。
【2】读词的上阕,我们可以知道词人辛弃疾伴着清风夜行于黄沙道中,看到了____________,闻到了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还有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谈论。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题目。
B.“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地点,“黄沙道”是时间,“行”交代了事件。
C.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一句可以看出,词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D.词的下阕中“见”的意思与“现”相同,应读作xiàn。
9、读倡议书,完成练习。
下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写给全体少先队员的一份倡议书,倡议书省略部分内容。
亲爱的队员们: 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倡议全体少先队员共同承诺并践行以下内容: ……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做节约的宣传者,做节约的践行者,做节约示范者,为共建文明校园贡献力量! 2020年8月29日 |
【1】请给倡议书拟个标题。______________
【2】该倡议书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在原文处进行修改。
【3】读一读倡议书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关注加点的词语,注意句式表达方法,再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发问的精神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个人研究出来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千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什么?( )
A.从书上就可以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
B.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书本知识和道理。
C.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识和道理。
D.知识和道理只只需要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
【2】第②—④段是对第①段提出的________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④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B.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
C.作者的主张是只有有多发问,才能准确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
【4】学习了《真理诞生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你对于学习中“问”的理解一定加深了不少。请你写出一句《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③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④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⑤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能言善辩 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⑥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四处游荡 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⑦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您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虽然稻芒划过我的手掌,但是您可知道儿子心中的那份喜悦: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夕照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摘自《梦圆大地:袁隆平传》)
【1】把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语用“√”标出来。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
B.最后一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母亲在世时温馨美好的生活场景。
C.作者说“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是因为妈妈是在稻子熟了时去世的。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2)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的几点影响。
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本文蕴含了袁隆平先生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狮子与野牛
一头jī'è( )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
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仍悠然地啃食着青草。
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yuè shēn( )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长结实的野牛。野牛拼命奔逃着。每当狮子要追上它时便拐个弯,便可和狮子拉开一段距离。可没多久,野牛就tǐ lì bù zhī( )了。狮子和野牛的距离在不断缩小。
突然间,野牛shā zhù( )脚,猛转过身,锋利的椅角转向狮子。狮子也停下了脚步,左右试探着寻找进攻的机会,可野牛的椅角始终对着它。狮子和野牛对峙着,jiāng chí( )着。
猛地,野牛向前迈进了一步,狮子竟后退了一步,并仰躺下,四肢朝天,宛如一只小猫,只是眯起的眼睛仍牢牢盯视着野牛。狮子的“懦弱”让野牛顿生豪气,用椅角猛扎着躺在地上的狮子……
然而,三秒钟后,威猛进攻的野牛硕壮的身体就慢慢倒了下去,没有丝毫挣扎。狮子的血口利齿已紧咬在野牛的喉咙上。
ruò ròu qiáng shí( )是自然界的规律,无需感叹,但我总觉得:狮子不仅胜在利齿,还有狡黠;野牛不仅败在没有利齿,还有被蒙骗后的盲目自大。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填空。
(1)狮子的“懦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野牛的“勇敢”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狡黠”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狮子的胜利得益于利齿,还有狡黠,你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然后在这句话右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4】文中出现了两次突发事件,第一次是野牛_________________,你的心理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狮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心理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秒钟后”,野牛慢慢地倒了下去,当你看到这一幕时,你会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摘录一句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练习。
商鞅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年轻时,为了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他来到了秦国。年轻的秦孝公是一位(昏庸无能 励精图治)的君王。为了振兴秦国,他颁布了“招贤令”。
商鞅一到秦国,立即得到秦孝公的接见。秦孝公听商鞅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一连几天不知疲倦。秦孝公非常赞同他的变法主张,于是任命他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商鞅心想:要变法成功,就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在全国上下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风尚。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呢?他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秦国国都雍城的南门外有一个大市场,市场上店铺林立,十分繁华。这一天,9点多钟,商鞅命令两个差役把一根两丈来长、碗口粗细的圆木竖在市场最繁华的地段,赶集的群众不知搞的是什么名堂,都围上来观看。一位官员对围观的人群说:“大家听着,左庶长有令,把这根木头扛到城北门口者,赏金10两!”围观的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扛一根木头赏金10两,真是稀奇事;有的说天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肯定是耍人玩的;有的说不知道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这根木头。商鞅听了汇报后宣布赏金增到50两。市场上的人都惊呆了。
正在这时,忽然从南边走来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大步跨到守候着木头的差役面前,说一声:“闪开了,我来扛!”他扛起木头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嘴里还嘟囔道:“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身后的人群(汇 会)成了一条长龙。北门的城楼上站着一位威严的官员,他就是新任的左庶长——商鞅。商鞅在城楼上已经多时了,想不到悬赏让人扛一根木头,也这么颇费周折,可见官府平日的言而无信,已经在百姓中产生了多么坏的影响。他越发觉得,今天的做法有意义极了。他见小伙子将木头扛来了,脸上不禁露出(欣然 不悦)之色,立即捧出一个木盒,大声宣布道:“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手捧着50两黄金,笑逐颜开地走开了。商鞅站在城楼上对大家说:“你们都看到了吧,本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如今,我受国君之命,实行新法,为的是让秦国富强起来。今后,凡按法令办事者,都有重奖;违抗法令者都会受罚。”说完,命人将制定的新法令公布了出来。
商鞅立木取信这件事,传遍了全国。大家都说新左庶长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因此,对新法的执行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1】联系上下文,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
【2】文中的“笑逐颜开”还可以换成哪些成语?请至少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这根木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商鞅为什么是个出色的改革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言必信,行必果”中,“言”是说话的意思,“信”是守信的意思。在这篇文章中,“言”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锯战→ →与鱼周旋→ →
【2】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3】问题探究:
①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②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15、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大禹治理了洪水。
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落叶飘落下来。
改成比喻句:
(2)在大家鼓励下,使我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修改病句:
(3)帮老奶奶写信要表扬,可早就学过的字写错了,就应该批评。
改成双重否定句:
改成反问句:
(4)十四岁的少先队员赖宁为了扑灭山火,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缩句:
17、我们很快就学会了新的技术。(被动句)(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战士们不是相继从悬崖往下跳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遇到挫折和失败依然乐观,即使不高兴,也不拉长了脸唉声叹气的人。(用加线的词语造句)
2.我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改为“被”字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1.从中国的奥运健儿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心情怎能不激动?
改为陈述句:
2.对有意破坏公物的行为,我们不能不管不问。
改为反问句:
3.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要练好身体。
加上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我们必须认真改变学习中的不足。
修改病句:
21、习作。
“祖国在我心中”朗通会、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植树、端午节看赛龙舟、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写完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们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