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1、缝缝补补(AABB)
2、自言自语(ABAC)
3、津津乐道(AABC)
3、这里的“脚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习题。
(1)“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中“生意特别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中的“小小的怨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沮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这段话写出了后面的同学看得入迷的样子,作者运用了_________描写的方法。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句子中。
_____非福 _____尽脑______ 死得______ 不可_______
无____有_____ _____空见______ 见_____知_____ _______天日
6、阅读唐诗《雨过山村》,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①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②浴蚕③去,闲着中庭④栀子花。
注: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招呼。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院子中间。
【1】解释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鸡鸣”的原因是( )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3】诗中所写的景象是( )季的。
A.春 B.夏 C.秋 D.冬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____)
(2)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____)
(3)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____)
【5】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默写古诗,并完成后面习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___________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词
【2】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______,“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实际上更加衬托出乡村夜晚的清幽宁静。
B.词句以“蛙声”衬“丰年”,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C.词人描摹了一幅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词的最后一句,写出词人惊喜的心情。
8、读诗句,完成练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解释词语。
护田: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青来: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错。
(1)这两句诗采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山水人的感情,显得既生机勃勃又清新幽雅。(______)
(2)“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以改为“主人开门见青山”,意思的主人打开了门,就会看见青翠的山峰。(______)
(3)诗人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了人的高洁。(______)
9、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记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抓着。
我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异 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 视察)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生怕 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选自《萧红文集》)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结合文章,谈谈万年青有怎样的个性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题是“鲁迅先生记”,却以大量笔墨从侧面去写“万年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要说汉语
大家都知道,联合国使用的六种正式语言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在联合国召开的各级会议上,代表们可以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语言进行发言。但是,汉语能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地进入国际性的重大会议,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呢。
那时候,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会议上只允许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汉语是不能使用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著名的外交家蒋作宾先生到会后,就向大会提出,自己要用汉语发言。但是,他的提议遭到一些国家代表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无非有两个:一是惯例不能随便改;二是中国文字太难懂,不易推广。
对此,蒋作宾先生一一作了义正词严地反驳: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排除掉,而使用英、法两种语言,对中国来说是不公平的。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你热爱她,你会发现她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到了中国代表发言的时候,蒋作宾庄严地走上讲台,面对世界各国代表,他神情自若、不卑不亢地用汉语进行发言。
他一开口,就让所有的代表震撼了,他们在下面议论起来。蒋作宾不为所动,镇定自若地发完言,áng shǒu tǐng xiōng地走下讲台。
散会后,代表们纷纷表示:在国际会议上还是第一次听到汉语,中国真了不起!
从那以后,经过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最终使汉语成为联合国正式的使用语言之一。
【1】读选段中的拼音,把词语规范地写下来。
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 áng shǒu tǐng xiōng
(______) (______)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
(1)一向的做法;常规。________
(2)道理正当,措词严肃。________
(3)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________
【3】国际联盟反对蒋作宾用汉语发言的提议,理由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5】读了短文,你有怎样的感想?
11、课外阅读。
(材料一)
2015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北京一所大学,2500人军训期间,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不少学生晕倒。“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出示数据: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60%,高中生76%,大学生高达83%。
(材料二)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原因:
①生活环境和饮食方式的重大改变,导致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加速了人体机能的退化,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②隔代教育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爷爷奶奶溺爱孙儿孙女是我国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北京70%的儿童接受着隔代教育。
③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学习时间长,睡眠不足,减少了体育锻炼时间。
(材料三)
①《健康行为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时间:小学生9小时以上,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②《基本情况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超过国家的规定,70%的中小学生作业时间也超过国家的规定。
(材料四)
中日学生锻炼情况对照表
锻炼情况 | 每天锻炼2小时 | 每天锻炼3小时 |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
中国 | 6.30% | 1.30% | 8% |
日本 | 21.30% | 20.20% | 20.20% |
【1】“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出示数据( )的城市男生是“胖墩”。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2】阅读(材料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影响的一项是( )
A.生活环境和饮食方式的重大改变。
B.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
C.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学习时间长,睡眠不足。
D.隔代教育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3】从(材料四)中,你获得了有关中国学生的什么信息?请用一句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情况。
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交通员
我们在汉阳的龟山脚下安了家。地下党的县委机关就设在我们家里。孩子们都没有上学。立安在家里,像影子一样,处处跟着我。他老是委屈地说:“妈妈,爸爸怎么不给我任务呢?”
交通员老赵被敌人抓走以后,孩子的爸爸派立安把两封要紧的信送到(指定 安定)的地点去。他机警地完成了任务。以后,立安就成了我们的小交通员。
腊月里,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立安冒着风雪,把报纸和文件送到工人住宅区,一天得跑十几里路。孩子对那一带非常(熟识 熟悉),几乎每所房子都进去过,跟每个工人都打过交道,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客人。每次回来,立安总要带回一些好吃的东西:糖果啦,麻花啦……都是工人们送给他的。他舍不得吃,带回来分给弟弟妹妹。只有一件礼物,他自己留下了,那是王叔叔送的一对褐色嘴巴、黄色眼睛的斑鸠。他把斑鸠装进竹笼里,挂在屋檐下。
可是,下次再去,王叔叔已经不在了。推开虚掩的房门,就听见有人吆喝:
“站住,干什么的?”
墙角里冲出一个人,用枪逼着他。孩子一下愣住了。不过他马上镇静下来。
“把豆腐钱给我吧!”
“出去! ”特务推搡着孩子,“谁欠你豆腐钱! ”
孩子哭着嚷开了 你不讲理K我爹病了 叫我来收18号的豆腐钱 你不给 还推人
你看清楚了 这是17号 再不出去 崩了你 孩子趁势退了出来
他怕再遇见敌人,忙跑到僻静的地方,把文件烧了。随后,悄悄回到17号门前,在墙壁上画了个记号。
立安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爸爸。爸爸称赞道:“做得好!遇见敌人就得随机应变。万一落在敌人手里,就是死也不能说出实话!交通员就应该这样!”
孩子全神贯注地听着父亲的教导,一字一句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舍不得(shè shě) 教导 (jiào jiāo)
【2】用斜线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3】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立安是一名______(合格 不合格)的交通员,从______可以看出来。(多选)
A.他装成是收豆腐钱走错门的孩子,巧妙地骗过了敌人。 B.他悄悄地在17号门前的墙壁上画了个记号。
C.他到僻静的地方去,把文件烧了。 D.他跟敌人作斗争,宁死不屈。
【5】你从立安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乐园。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第一句话中的“本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来是可以再生的,但人类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却改变了它。
【3】举一个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在急流中》节选
我向前方望去,只觉得眼前一亮——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划竹筏的好像是一个女人,因为远,看不清她的面容,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
【1】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不停”“灵巧”“湍急多变”“曲折前行”几个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话中你能感悟到什么?如果突发地震,同学们非常恐慌,此时你会怎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整个森林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改为比喻句)
2.昨天妈妈买了荔枝、苹果、南瓜等好多水果。(修改病句)
16、按要求完成句子训练。
⑴只有讲卫生,大家的健康和残疾才有保障。(修改病句)
⑵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写成反问句)
⑶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田野。(改为“被”字句)
17、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我多么得意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瞧您,衣服还不会穿吧,怎么谈得上伟大呢?(改为陈述句)
(2)他一边低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用加点词造句)
(3)做客 打算 我 到 你 我那里 请( 连词成句)
(4)小女孩儿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的家乡是湖北武汉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枫叶红透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微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脸颊。(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20、句子训练营。
1.我和小精灵聊天。(扩句)
2.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小精灵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两句合成一句)
21、习作。
题目:那堂课真 !
小学六年,我们不知上过多少堂课,哪一堂让你记忆犹新?选一堂你印象最深的课写下来。
要求:1.要围绕中心。2.写出上课的场面感:既要关注群体,也要注意教师或一些同学的具体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3.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