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果洛州2025届二年级语文下册三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按原文填空。

①天苍苍,________________;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

②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________,________,前进的步伐不可挡。

③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____。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________,传到________,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____。

2、给“肖”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并用新字组成合适的词语填空。

元宵节那天,有一个( )的小女孩,翻过( )的山岭,来到城市卖鸡蛋。浓浓的节日气氛,使她的疲惫顿时( )。一篮鸡蛋一眨眼的工夫就( )一空。小女孩太高兴了,吹起了悦耳的( )往回走。

3、辨字组词。

( )     ( )     ( )     ( )

( )     ( )     ( )     ( )

4、填空。

在读到“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这句话时,晓宇不能确定“冠”的读音和意思,通过查字典,她找到了这个字的两个读音和意思,你认为,这个字的读音是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冠”字的第九笔是_____;“新冠肺炎”中,“冠”应读______

5、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还涉及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修辞手法。

(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_________

(2)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________

(3)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________

(4)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表现夏天的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是月朗星稀,一刹那下雨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景要抓住事物特点,请从词里找出两个表现夏季特点的词语。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九曲:___________ 簸:_______

【2】写出了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黄河一往无前气势的两句诗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下列诗句中,与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写出画线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诗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惧艰险的豪迈气概。

B.诗人梦想自己能够像牛郎织女那样,成为神仙,过着幸福的生活。

C.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D.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阅读。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释】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②草满花提:即花草满堤。③童子:儿童。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②“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③“芳草”二句: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④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⑤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①大柏地:乡名,是毛泽东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②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种颜色。③彩练:彩色绢带,喻彩虹。④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⑤弹洞:枪眼。

【1】《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 )( )( )

【2】《苏幕遮》这首词的开头抓住( )( )( )( )等景物的特点,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3】解释下面的句子。

(1)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词中有很多想象,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从彩虹联想到彩色绸带“当空舞”,从关山联想到雨后斜阳时“阵阵苍”。而他的《七律·长征》诗更是充满绝妙的想象,请写出其中相关的诗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词人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比如“水”意象、“月亮”意象、“芳草”意象等。补充下面的诗句,体会意象的曼妙。

“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6】《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真正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整个画面丰富和谐,生机盎然。想象一下作者描绘的意境,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

生命,生命!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个小时的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 ,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是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着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在地上,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虚弱地从沙土里钻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去察看它的伤势。它的右翅还比较完整,左翅却褶皱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褶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的超级智慧的判断,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纱似的,因褶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离开了困住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到三英寸远,这个生灵就摔了下来,它在地上挣扎着。然后,接下来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闲暇:_____________

褶皱:_____________

犹豫: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两次将小蜜蜂踩人沙土里?

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开始厌烦、憎恨小蜜蜂,到后来为什么又可怜它呢?

__________________

【5】“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文章结尾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节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入响。起初是全场( ),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从下面各组中各选-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1)肃静 寂静 安静 (2)宣告 宣布 宣读 (3)热情 热烈 热心

【2】“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 上升。”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

【3】这四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面。

【4】选文第1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________的心情。

【5】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了。

B.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不再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了。

C.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不需要弯腰走路了。

D.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翻身做主人了。

11、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人体的三秒钟定则

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3秒钟;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时间为3秒或3 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收视效果最好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也都遵循3秒钟的节奏,所以听起来非常悦耳。

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也符合“3秒钟节奏”,如一次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遭循这一操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频鹿、洗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啦嚼到排便,虽然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持续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是3秒钟。

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你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 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在那种情况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例如,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需要1分钟才能反应过来,那么没来得及逃跑命可能就丢了。

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 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共1082 个字)

【1】本文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及某些动物的“三秒钟节奏”;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的“3秒钟节奏”: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画“_____”的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形成“3 秒钟节奏”的原因,科学家是怎样推测的?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预见未来》,讲某个人具有提前预见未来的能力,有人暗杀他时甚至能看见子弹飞过来的轨迹,从而快速躲避。从“3秒钟定则”的角度来说,这种能力有什么坏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片段。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看到、投向、望着)主席台。

1“√”打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2“___”画出第一段文字的中心句。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___”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句子中的“一齐”这个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告诉你们的孩子,他们脚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遗灰,土地存留着我们亲人的生命。像我们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样,告诉你们的孩子,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教诲——______   保留——______

2第一自然段中加点词语“你们”“我们”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将“我们”比作_______,将“大地”比作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大地对人类的______________

4“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属于大地,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

B. 人类有权利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

C. 人类可以凭着自己的喜好来改造大地。

14、一杯牛奶的感人故事

一天,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āi jiā āi hù   )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jī’è’nán dāng ),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点剩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打开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bù zhī suǒ cuò   )了,他没有要饭,只祈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子看到他那十分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不好意思地问道:我应该付您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应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他深深地向年轻女子鞠躬,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似乎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迸发出来。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

若干年之后,那位年轻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看到病例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大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这位大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院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他在通知单的旁边,签了一段短短的小文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1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拼音写出相关字词。

2联系上下文,选解释(填序号)。

施:①实行;②用上,加上;③给予;④施舍;

图:①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②画;③希望得到;④谋划,计划。

  施以爱心     意思:____

  知恩图报       意思: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罕见________      知恩图报______

4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打开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想象一下小男孩不知所措的样子,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两句表现爱心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花园的花“红、香、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些哲理,人类怎么可能完全领悟?(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一个奴隶用斧子把锁着的铁门砍开。(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狮子真被他打死了(加标点符号变为不同的句式)

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扩句,至少写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1) 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缩写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闰土对我说:“我来教你捕鸟。”(2分)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要写好规范字。我们要说好普通话。(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一段话,共有4处错误,请在原句上改正。2分)

一轮明亮的园月挂在空中,元宵佳节马上终于来到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新世纪广场上,张小冬和刘文斌由他的爸爸带着,提着兔子灯跑来跑去,表情多么舒畅啊!

(5) 根据情境,仿写句子。(2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小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夏天像__________________;秋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给大地披上了白色纱衣。

 

19、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上河图》是幅画。(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被乡亲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句子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陈述句,并写出改后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展示。

六年的校园生活,曾带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你或许感受过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又或许感受过被误会时的委屈,破解难题后的兴奋……把这些别样的感受一点点记录下来,不仅能让你发现自己的一步步成长,还会让别人也能从你身上得到启发。

请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让真情自然流露。

要求:1.题目自拟。

2.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的变化写清楚,表达出真情实感。

3.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