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扩号内。
吵闹—________ 平静—________
肥胖—________ 整齐—________
2、课外类文阅读。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
西塞山( ) 箬笠( )( )
鳜鱼( ) 蓑衣( )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
(3)“不须归”的意思是( )
A.不用回家。 B.不需要回家。 C.不愿意回家。
(4)这首诗写了______季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老渔翁为什么“不须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通过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
纷至沓来
奄奄一息
4、查字典,填空。
①“浴”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它组两个词:________、________。
②“遭”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把“遭”换部首可组成________字。
5、结合句意,说说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
1. 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2. 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3.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4.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
5.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寒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焊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眷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全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______________”是写实,“___________”是写虚。
【2】解释诗的前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东风”即是__________风。
【4】这首诗通过对春之景象的生动描写,表达出丰富的哲理。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
7、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1】这节诗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节诗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__,写出了三黑把地耙得____________。
【3】用这节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用“/”划分朗读停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解释下词语的意思。
莺啼:___________
四百八十:__________
楼台: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D.这首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5】为了突出江南春*,诗人选取了哪些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
钱学森(节选)
1955年的一个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在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对文中画“ ”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说明钱学森当时已经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官员非常想留住他。
B.这是美国军官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
C.这句话说明钱学森是美国最杰出的人才。
【2】比一比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并说明理由。
(1)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的轮船快一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描写了钱学森,表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文章第1自然段应该插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前面。作者把它放在开头,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5】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学成后归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但也有少部分留学生暂时不愿回国。对此,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南水北调,为中国解“渴”
陈伟斌
①当我们打开水龙头,看似有用之不竭的自来水时,是不是会觉得我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
②恰好相反,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约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中国,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最为“干渴”的并非是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那里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中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红线。
③并且,人口快速扩张的城镇,迅猛发展的工业,更让流经华北平原的黄河、淮河和海河,曾一度成为全国地表水质量最恶劣的地区。水量短缺、水体污染,可用的地表水所剩无几,于是人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回用再生水,甚至挤占维系生态功能的水源,来填补庞大的用水缺口。
④长江流域地区降水丰沛,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耕地比重仅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均拥有水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但北方地区人口超过全国的4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20%,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⑤水资源南多北少(南北方区分是指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⑥特别是华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降水集中在7、8月份。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旱尤其突出。
⑦“干渴”的华北大地,迫切需要新的水源。而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因此,如果能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向华北地区调水,就能大大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这也就成了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立项并实施的基础。
⑧在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就专门讲到了南水北调,并提到了“四横”“三纵”这个概念。
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三纵),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四横)连接了起来,实现了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⑩东线工程通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从长江下游干流提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翻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⑪中线工程则是从加坝扩容后的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在河南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⑫西线工程是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根据规划,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至黄河上游的青、甘、宁、蒙、陕、晋等地,以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干旱缺水的状况。
⑬西线工程引水干线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长距离隧洞输水采用自流方案。
⑭截至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分别建成通水,而西线工程还在论证之中。
⑮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供水格局,受水地区40多座大中城市的260多个县区用上了南水,实现了外调水与当地水的“双保障”,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受水区和沿线地区的水质也得到根本好转。
(摘自学习强国 钱江晚报2020-11-03 有删改)
【1】文章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 )(多选)
A.中国水资源短缺
B.中国水资源用之不竭
C.南水北调工程使缺水问题得到了根本好转。
D.南水北调工程使北方地区水资源异常充沛。
【2】关于中国水资源,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沙漠广布,是中国最为“干渴”的地区。
B.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极度缺水。
C.黄河、淮河和海河流经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可用的地表水并不少。
D.春季雨水多,华北平原的水资源在此时较为丰富。
【3】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用“四横”“三纵”实现了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B.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已全部修建完成,投入使用。
C.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向华北地区调水,就能大大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
D.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供水格局,北方地区用上了“南水”,水质也得到了根本好转。
【4】“那南水北调工程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这个句子应该放在文章何处?( )
A.7与8自然段之间
B.8与9自然段之间
C.9与10自然段之间
D.14与15自然段之间
【5】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多选)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6】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立项并实施的基础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句分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南水北调……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这个句子中的“超过”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我们打开水龙头,看似有用之不竭的自来水时,是不是会觉得我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这样的开头好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与理解。
阅读大地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此后三十多年,他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记录下当日见闻。即使露宿荒野,栖身洞穴,也从不间断。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走了二十天,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财物尽失,还险些被杀害。好不容易到了南宁,另一个同伴不幸病死,徐霞客忍痛继续西行。到了大理,最后一个同伴也因为吃不了苦,偷偷地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最后找到了答案,推翻了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徐霞客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竞。有一次,他到广西融县的真仙岩山洞,洞口盘着一条蟒蛇,他还是设法进去,到洞里去考察。又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的麻叶洞,听说洞里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有人愿意当向导,他竟然一个人拿着火把进去。当他安全出来的时候,村里人都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连当地人都还没有人敢进去呢!
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察,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1】根据原文填空。
徐霞客是我国旅游写作的_________,也是开创田野考察的__________,他写成了《___________》这本千古奇书。
【2】文章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___和第__________自然段是对徐霞客及其成就的概括介绍,第_______自然段写徐霞客立志走遍天下,第________到第______自然段主要写了考察工作的艰险。
【3】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卓尔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中运用攀险峰、涉危洞,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字词语写出了徐霞客考察工作的艰险。
【5】第三、四、五自然段表现了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神品质。
【6】结合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分条概括徐霞客的游记被称为“山水文学不朽杰作”的原因。(每条不超过7个字)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7】第四自然段没有对徐霞客进行哪方面的描写?( )
A.动作
B.语言
C.心理
【8】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阅读大地”,在本文中是“考察名山大川”的意思。
B.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的。
D.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耐力
端木蕻良
①鸽子,在天空飞着。人们把哨子拴在它的腿上,从天空里,便飞来悠扬的哨响。
②天是晴朗的,只有一两片白云。鸽子在空中盘旋。鸽子的翻腾,从哨子发声的波折中,也可以听出来。鸽子一群一群地飞着,在罗马的古堡上飞着,当但丁第一次和贝特丽丝相遇的时候,鸽子就在那儿飞着。鸽子在天安门前飞着,在北京城刚刚建造起来的时候,它们就在这儿飞着。
③鸽子有凤头的,有黑翅的,有纯白的,还有带芝麻点儿的。但,翅膀都同样的矫健。鸽子的眼睛,透着爱的光。它会把食物用嘴吐出来喂养小鸽子。据说鸽子老了,它孵养的鸽 子,也会来喂养它……
④鸽子的翅膀,没有海鸥那么长,也没有鹞子那么大,更没有鹰那么会在高空中滑翔……但它的翅膀却比它们都强……
⑤鸽子是喜欢群居的,但也能单独飞行,在它完成最远的行程的时候,常常是在单独的情况下做到的。
⑥在这个远程的飞行里,它几乎是没有东西吃,也没有水喝,就是不停地飞,不达到目的地不停止。鸽子横渡海洋,白天和黑夜都不停地飞行。在海面上没有什么可吃的,海水也是不能喝的,半途也没有地方歇息,要是有岩石的地方,那已是到了海的那一边了……
⑦骆驼能征服沙漠,鸽子能征服天空……
⑧骆驼不会像马那样奔驰,鸽子也不像海燕那样遨游。但鸽子和骆驼同样都有耐力。它们的耐力是坚强的,漫卷的黄沙和凶猛的台风在它们面前,都为之失色……
⑨它们的耐力,使它们总是能到达它们要去的地方,A在沙漠里几乎找不到中途倒在沙里的骆驼,在海洋里,也看不到中途跌落的鸽子。
⑩骆驼和鸽子,同样没有剑拔弩张的样子,它们的眼睛都含着羞怯的光。B 但是它们的眼睛,从来不被沙子迷住,也从不怕狂风的吹打……
⑪骆驼用峰搭起一座拱桥,它沟通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鸽子 ,它 。
⑫鸽哨又在我的头上响起来了,我听到它,觉得整个天空都在它的声音里变小了……
选自《美文大全》(略有删改)
注释: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小说家,原名曹汉文、曹京平。
【1】短文第二段提到了“但丁”,请写出任何一点与他相关的信息。(文中已提及的除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加线句子表现了鸽类的一种特殊生活习性,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再写出至少两个与之相似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⑪段的横线上补充句子,使之能与上句话相对应。
【4】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鸽子的“耐力”?请用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除了写“鸽子”和“骆驼”,还写了哪些动物?写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揣摩加点词语,谈谈你对短文中加线句子的理解。
A.“在沙漠里,几乎找不到中途倒在沙里的骆驼,在海洋里,也看不到中途跌落得鸽子”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
B.“但是,它们的眼睛,从来不被沙子迷住,也从不怕狂风吹打。”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
【7】短文以“耐力”为题,意味深长,读完全文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段话。(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害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他那黝黑的皮肤之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老师,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一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也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分开了,不久便握了握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都站在地狱的边缘,快退后一步。”
午餐后,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
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得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但是真理就在天地之中,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有删改)
【1】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近义词。
温柔——______ 粗壮——______
【2】“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______写出了太阳下山了。
【3】“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也总有下山的一刻。”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
A.痛苦总会过去的,要学会解脱
B.太阳每天都会落下去的
【4】路瑟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紫荆花
清晨,我推开窗户,风雨之后,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泥土的芳香,朦胧中,一朵红霞向眼前飞来,哦, 原来是那盆心爱的紫荆花,一夜之间竞相怒放了, 真有一番“夜来风雨声,花‘开’知多少”的情趣啊!
一阵清风吹来,紫荆花飘飘摇摇,犹如一位飘逸潇洒的仙子。它的根呈灰白色,就像两个半球支撑着树身。根上分出两个树权,弯弯曲曲地向四周延伸,如一条石径伸向桃源深处,又如巨龙正腾云驾雾。还有那细嫩的枝条,互相盘绕,合力向上生长着,多像蛟龙的龙须呀!
花冠是整个盆景的精华,就像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呈现在我的眼前。绿叶守红花,红花托绿叶,交相辉映。紫荆花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分明的脉络勾勒出绿叶的轮廓;叶片有的向外翘,有的向内弯,有的平整,有的弯曲,形态各异。它的花朵真是别具一格,花瓣呈紫红色,由外向内卷曲,就像一个褶纹多彩的羽扇,又像一个晶莹剔透的铃铛,微风中送来一阵幽香,沁人心脾。花儿三朵一簇,五朵一堆,花竞相开放。 花枝上还缀满了花骨朵,含苞欲放,那淡黄色的花蕊正悄悄地从花骨朵中钻出,花骨朵慢慢地绽开笑脸,似乎正为自己的未来而喜悦。
秋风瑟瑟,紫荆花微微颤颤着,随风飞舞,投入了大地的怀抱。这一寸泥土,一方窨,就是它的栖身之地。曾几何时,它在这里扎了根,在大地的滋润下,在阳光的爱抚下成长着 ……
它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把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又无私地奉献给人们,让人们一起分享这金秋时节的美景。
感叹之余又多了一份惆怅, 叹息它短暂的一生, 突然, 我惊喜地发现新的生命又在不断地孕育、 诞生, 风雨之中,一片新的红霞又向我飘来。啊!紫荆花,你总是把美留在人间,为这充满寒意的秋天增添一线生机。
望着这一切,我醉了,沉醉在一派迷人的秋色中 ……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
竞相怒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观察的顺序是:根 → 枝 → ( ) → ( );课文中作者多次直接抒发自己对紫荆花喜爱之情,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中 “未来”指的是______;它“喜悦”表现了 ______;加点的“母亲”指的是____;这句话主要是赞颂紫荆花 ____的精神。
【4】读了这篇短文,我不禁想了_______、___。等诗句,想起了_____等具有紫荆花精神的人。
15、仿照例句(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王老师宣布了“校园戏剧节”各班可以报三个节目的消息,同学们____________,我和同桌____________。
16、句子易容(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改换语序:
②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③雨悄悄地来了。(改成拟人句)
④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藏在你家中的宝藏,当然该由你自己最先发掘。(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把王鼎钧先生的这段金言送给每个学子。(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 )她写字的时候,我们( )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②( )坚持梦想,( )能最终实现梦想。
③( )小明知道那样做是错的,他( )不会去做了。
18、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1)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2)改“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
2.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正确的是(____)。
A.夜晚光线太暗,鲁迅走路不小心,头碰在了墙上
B.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缩写句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
4.改成直述句。
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乐园。
1.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说:“我明天带同学们复习,你们明天把英语活动手册带过来。”(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女孩将碰到爱因斯坦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难道魔鬼的智慧能战胜人类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只小鸟在榕树上叫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青石对小黑石说,它讨厌过这样安静的生活。(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黄河,古称“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每位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母亲河。然而,这条“母亲河”在历史上曾随其变迁而多次出现水害。据统计,从春秋时代的周定王五年(前602)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共决口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重大的改道6次。每次改道都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灾难,对黄河下游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请你写一下黄河花园口决堤的故事,并写一下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