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中,汉字使用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拇指 喉咙 君令状 兴致勃勃
B.屏障 挺脱 下意识 一针见血
C.摔校 布置 明晃晃 手忙脚乱
2、下列全部属于古代词语的一项是( )。
A.客官 客舍 B.店家 商店 C.稀客 墨客 D.伙计 伙伴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园无此声(故乡)
B.王孙自可留(指姓王的人的孙子)
C.斜风细雨不须归(不想回家)
4、读拼音,写词语。
bǔ rǔ shang’è dào qiè zào yīn fèi shuǐ
( ) ( ) ( ) ( ) ( )
xián yí yán zhì pàn duàn jí cù jiǎo jiàn
( ) ( ) ( ) ( ) ( )
5、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
(1)写同义词:
匆匆——( ) 痕迹——( ) 遮挽——( )
(2)写反义词:
空虚——( ) 匆匆——( ) 觉察——( )
6、补写古诗、佳句。
(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___________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宋]朱熹
(4)___________________,不功于寸阴。—葛洪
(5)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林升]《题临安邸》
(6)___________________,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7、补充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年相见在他乡。
(2)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事功到自然成。
8、古诗文积累。
1.向来枉费推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悲切。
3.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4.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一更,_____________,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品读。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
……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泄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1)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最佳一项填在横线上。( )
A.长江后浪催前浪,轰轰烈烈地流向远方
B.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像一条明亮 的小溪
C.长江像一条五彩的带子在夕阳里悠悠飘荡,变得如此驯良
D.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腾着,呼啸而去
(2)“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这句话意思是( )
①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②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③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3)“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 ”句中的“拥”字用的合适吗?为什么?
(4)请从选文中最后一句突出了三峡的哪一特点?并仿照该句另造一句子。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鸟的天堂(节选)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靠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 zū)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 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展现)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 zù)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 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段话选自《鸟的天堂》 ,作者是________ 。
【2】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用“ ”画出正确读音。
【3】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用“/”划去不合适的词语。
【4】两个自然段通过对榕树“枝、根、叶” 的细致刻画,写出了榕树长得______而且__________。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 的顺序来观察。
【5】从第二自然段对榕树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搭 石(节选)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 难道)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稳 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侯,动作是那么协调( tiáo 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yàn yàng)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在文中空白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协调有序:_________
人影绰绰:_________
【4】用“ ”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12、类文阅读。
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常常被人们称为“科学怪人”。说他怪,也确实有点怪。
英国人的衣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少有一件是纽(niǔ)扣齐全的。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客厅被他改作实验室,楼上卧室的床边堆满了仪器。开文迪许的主要家当就是图书和仪器。
开文迪许十分珍爱图书。他的藏书很多,别人向他借书要办借书手续,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个手续。他的书从哪里拿,以后还要放回到哪里去。
开文迪许非常珍惜时间,不喜欢那些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别人来访问时,他常常是一言不发,还在思索着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呢。迫不得已时,他才应付一两句,声音尖锐而急促,似乎想尽快地把话说完。客人走时,他刚送到门口,就飞也似地奔回实验室。诸如此类关于开文迪许的怪事多得说也说不完。
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不过是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suǒ)事上罢了。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他死后,人们找到他的许多遗著,发现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选择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考究(_____)A.究竟 B.讲究 C.考察
(2)思索(_____)A.思考 B.思念 C.探索
【2】开文迪许的“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
A. 家里的布置十分特别
B. 即使自己拿自己书架上的书也要办理手续
C. 穿着不讲究
D. 不喜欢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
【3】这篇文章的多次提到的“科学怪人”都加了引号,这样做的原因是( )
A. 特定称谓 B. 特殊含义,表示强调 C. 引用
【4】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这样做是( )
A. 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事上。
B. 他就是不会穿着打扮。
C. 他就是不喜欢生活中的琐事。
【5】请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 开文迪 B. “科学怪人” C. 英国化学家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和氏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州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是在荆州山上得到一块罕见璞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厉王左看右看,觉得这只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哪里是玉石。认为卞和欺骗他,于是把他治了罪,砍去了他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继了位。卞和跛着一条腿,再一次入宫去献玉。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又把他的右脚也砍去了。
武王不久也死了,接替他坐上王位的是文王。卞和捧着那块璞玉,坐在山脚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流尽了。
文王听到这事,叫人去问他:“你是罪有应得!截了脚的人也多得很,你为什么悲伤得哭个不停?”
卞和回答说:“我 为了砍去两只脚悲伤, 有人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忠诚说成欺骗而痛心!”文王叫玉匠剖开这块璞玉,发现这 是一块真宝玉, 质地特别好。后来,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蒙骗﹣﹣_____ 贡献﹣﹣_____
【2】在文中 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语。
【3】文中一共写了_____个人物,_____是主要人物。
【4】短文用一件物品贯穿全文、展开情节,这件物品是_____,它是全文的写作_____
【5】下列对这篇短文所说明的道理,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说明楚王的愚蠢、残暴和对玉的无知。
B.主要说明卞和有耐心、有毅力,是玉石辨别专家。
C.主要说明卞和出于忠诚,不怕挫折和摧残,坚信真理终能战胜谬论。
14、阅读
舍身救列车
1963年11月18日的清晨,下着毛毛的细雨,七班班长欧阳海带领全班战士,走在野营队伍的最后,担任收容。
朝前看,啊!好险的一道峡谷。两道铁轨绕过山脚,延伸过来。七班,紧跟人欢马跃的炮兵连,进入峡谷。突然,随着“呜——”的一阵汽笛长鸣,不远处,两山缝里,冲出一列火车,列车驶近了,炮兵连一匹胆小性躁的黑色驮马,突然受惊,背负着高大的钢铁炮架,疯狂地窜上铁路,横在路心,瑟瑟发抖,死活不动。正在这时,雷霆万钧的车头,喷着浓烟,鼓起强风,响声隆隆,排山倒海地逼近,逼近……五十米,马不动!四十米,马还是一动不动!三十米,马还是一动不动!
急转弯,陡坡路!三十米距离,每小时三十公里的速度,四秒钟后,翻车的事故即将发生。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欧阳海飞一般冲了上去,他脸不变心不跳,用尽全力把战马推出了铁道……列车停稳了,五百名旅客的危险消除了!副班长在血染的钢轨上,抱起重伤的欧阳海,呼唤着英雄的名字。
风停了,雨住了。雪白的云层里,射出了灿烂的阳光。欧阳海慢慢睁开眼睛,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嘴角上露出一丝微笑,安详地合上了眼帘。
欧阳海同志为党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1】最能表达这篇短文中心的句子是:( )
A.欧阳海同志为党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B.列车停稳了,五百名旅客的危险消除了。
C.副班长在血染的钢轨上,抱起重伤的欧阳海,呼唤着英雄的名字。
【2】请在文中用“﹏﹏”画出最能表现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句子,用“ ”画出表示情况危急的句子。
【3】根据下列各句的意思,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1)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紧急。____________
(2)山,能推开;海,也能翻倒。比喻力量很大。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英雄的故事吗?请简单地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
赵丽宏
碧云天,黄叶地……
湖波的微语,落叶的沙沙声,轻轻地协奏着一支秋的小曲。苏堤像一条青黄相间的绒带,默默地伸向水烟迷蒙的湖心……
踏着遍地落叶漫步苏堤,我默默打量着西湖。西湖呀,你能不能和我谈谈心?能不能告诉我,在萧瑟的秋风里,你正想些什么呢?你会不会只使我回想起那些伤感的往事?
一叶孤舟,像飘落湖心的一片枯叶,在平静的水面上缓缓地描绘着一幅苍茫的秋景。湖上飘忽着淡淡的烟霞,仿佛青灰色的透明的轻绡,笼罩着逶迤起伏的远山,使它们显得若游若定,似有似无。然而湖畔的山坡上,还是顽强地透露出几星秋的色彩,是金黄、是殷红,是在秋风里变得深沉的墨绿,还有那些使人想起遥远历史的古老屋脊……
对于眼前的西湖秋景,我很难找出一个恰当的形容词来,不尽是凄凉,不尽是寂寥,不尽是苍茫。是什么?我说不上来。我只觉得眼前的画面静谧极了,幽远极了,和谐极了。这画面中,蕴含着许多还没有为我所理解的丰富的内涵。环顾湖波山色,我饱经旅途劳累的身体,连同思想和灵魂,全都陶醉在诗一般画一般的秋光之中了……
蓦地,湖面掠过一只白色的水鸟。它用长长的翅膀拍击着湖波,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那雪白的身影在湖面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岛影、游船、长堤、远山,仿佛都被它串连起来,一幅静止的水彩画,顿时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西湖,永远保持着她的美。
【1】给短文选择一个最贴切的题目。( )
A. 西湖秋天 B. 西湖秋意 C. 西湖秋波
【2】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主要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致描绘来展现西湖秋日画卷的。
【3】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第六自然段体现水鸟动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表达需要,文中第______自然段对“西湖”的叙述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用“~~~”画出选文中描写母亲瘦弱的句子。
【2】选文中画“ ”的句子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最后一段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对母亲的______、______进行描写,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4】选文的描写很有特点,母亲的“背直起来”“转过身来”给你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句子:
母爱,是 , ;
母爱,是 , ;
母爱, 是 , 。
17、课内阅读。
三月桃花水
刘湛秋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木,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在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边疆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木,叫人多沉醉。啊!掬一捧,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1】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1)第一自然段作者把______比作了铃铛、丝绸,写出了河水___________的情景。
(2)“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淌。”这是一种______的写法,写出了________。
【2】桃花水真的美,美在________,美在_____,美在_______。
【3】看到这么美的三月桃花水,作者心情在变化,由一开始的_____,到后来的________,再到最后的__________。
【4】“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说说你从明镜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我看见__________,我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句关于春天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水墨菱塘
吴建
①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②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洌洌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③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④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1】文章开篇句子中的“散漫”在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随随便便,不守纪律;②分散、不集中。在这里应选第_____个义项,这句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词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2】下列关于短文的理解,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菱塘的生机活力。
B.从“疏疏朗朗”到“密密匝匝”,可见菱叶的生长速度很快。
C.第②自然段的“掀”“掐”等词语,写出了采菱女动作非常熟练。
D.第③自然段中“一个劲儿诱惑你”写出了街上菱角的数量之多。
【3】下面的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择其中一句写一写。
①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
②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
我选第__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结尾和下列哪个结尾的写法最接近?两者的共同点在哪里?
①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②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③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④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永不凋谢的玫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
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1】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赞不绝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径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二句话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记录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惊讶”一词出现两次,同学们第一次“惊讶”是因为__________; 第二次“惊讶”是因为______________;我对_____________感到惊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品读五、六自然段,想想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把玫瑰花送给小女孩的妈妈,再把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补充在“ ”上。
【5】深层探究:
(1)你认为题目“永不凋谢的玫瑰”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改为反问句)
(2)我们按照告示牌的要求去做。(改为双重否定句)
21、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金明家。
改成反问句:
(2)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怒号,桑娜感到心惊肉跳。
改成反问句:
(3)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己照顾自己了。"
改为陈述句:
22、句子练兵场(按要求完成句子)。
(1)兴安岭多美呀:有青松、白桦,还有野花。(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改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不改变原意,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天地。
仔细观察右面的漫画,请你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根据你对漫画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富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