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暮 唯独 妨碍 奇珍异宝
B.模仿 罪证 意镜 金碧辉煌
C.陆续 轮换 广播 完好无缺
D.汛期 销毁 精致 衷鸿遍野
2、《搭石》一课中“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从下列事情可以看出来,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们把精心挑选的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
②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直到满意了才离去。
③一行人紧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
④如果有两人同时走到溪边,总会止步,招手礼让。
⑤年轻人在溪边遇到老人,会背老人走搭石。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选择短语填空,正确的顺序是( )
①一盏灯 ②一潭水 ③一座山
父爱是 ,高大威严;父爱是 ,含蓄深沉;父爱是 ,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4、填反义词:(2分)
大大
口
心
天地
出
入
5、看拼音,写词语。
yīng xióng fán suǒ sòng dú zhì pǔ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yì piān mǒu rén duī qì héng xīn
(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
6、补充句子。
(1)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正如魏征所说:______,______。
(2)爱国是陆游临终前的牵挂:“______,______”。
爱国是林升对统治阶级的质问:“______,______”?
(3)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
(4)《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
这两句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5)把“清晨,温度降到入冬以来的最低。”这个画面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近义词、反义词
悠然—(_____) 逐渐—(_____) 嗜好—(_____)
反义词:
整齐—(_____) 生硬—(_____) 美中不足—(________)
8、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章(______)______ 舷(______)______
喉(______)______ 吞(______)______
9、阅读说明类文本
捕猎高手——蜻蜓
①提到蜻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烈日下翩翩起舞的优美身姿?看!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只蜻蜓正忽闪着四片晶莹透亮的翅膀,自如地在水面上飞行,就像一位优雅的空中舞者。
②如果仔细观察蜻蜓的翅膀,你会发现每一片前端都有一小块与众不同的区域,它们被称为翅痣。翅痣较重,可以在蜻蜓飞行时减少空气阻力。如果缺少翅痣,空气阻力就会使蜻蜓的翅膀向后弯曲,蜻蜓便会失去平衡。蜻蜓能够成为捕猎高手,这些翅痣可是功不可没的呢!
③“嗡嗡——”有一只苍蝇飞入的蜻蜓的视线范围内,此时此刻,苍蝇还毫无觉察。突然,优雅的舞者化身“绝命飞行员”。只见它以每秒44次的速度煽动翅膀垂直起飞,以每秒20米的速度快速冲向猎物。与此同时,苍蝇发现敌情,然而自带雷达的“飞行员”早已锁定了它。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苍蝇打算改变航向的时候,“飞行员”早已伸出魔爪将其擒获。一场狩猎圆满成功。“飞行员”降落在一根草茎上。开始享用美食。它们经常在飞行过程中用餐,不过,偶尔也会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停下来细细品尝。
④你是不是注意到了蜻蜓漂亮的大眼睛了?蜻蜓可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他一共有3只单眼和2只复眼。而每只复眼都有2万到3万只“小眼”组成。借助复眼,蜻蜓可以上下左右无死角的巡视。任何猎物只要进入它的视线范围内,就会被它锁定。不仅如此,蜻蜓的复眼还是天生的测速仪,眼前有物体移动时,每只小眼都会捕捉一幅画面给传给大脑,经过信息处理,蜻蜓能准确判断出猎物的运动速度,并预测它的运动轨迹。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准确的把握猎物的动向,是蜻蜓成为捕猎高手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⑤小小的蜻蜓拥有高超的捕猎水平,几乎是天生的害虫“收割机”,它们专门吃蚊子、苍蝇以及其他的小昆虫,并且食量惊人。一只蜻蜓平均每天能捕食1000多只小昆虫。捕猎的成功率超过95%,是大白鲨的两倍。是草原之王狮子的四倍。真让人惊叹!就这方面而言,科学家称它们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猎手,是自然界里最成功的捕食者。
(摘自《动物奇迹》2016年第六期,选文时有改动)
【1】蜻蜓翅膀的上的翅痣,其主要作用是( )
A.准确预测猎物的运动轨迹
B.使蜻蜓的翅膀向后弯曲,保持平衡
C.在蜻蜓飞行时减少空气阻力
D.准确判断出猎物的运动速度
【2】蜻蜓能够成为捕猎高手的重要因素是( )
①蜻蜓能准确的把握猎物的动向②蜻蜓能够快速、平移地飞行
③蜻蜓每天捕食一千多只昆虫④蜻蜓能够在飞行过程中用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以下关于蜻蜓复眼的描述顺序正确的是( )
①信息处理 ②捕捉画面③物体移动 ④预测轨迹⑤判断速度
A.③②①⑤④
B.③④②①⑤
C.③①④②⑤
D.③①②⑤④
【4】“就这方面而言,科学家称它们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猎手,是自然界里最成功的捕食者。”
句子中“就这方面而言”能不能删掉,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作者为蜻蜓取了不少有趣的别称:“优雅的空中舞者”“绝命飞行员”……选择其中一处,说说这样写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永不凋谢的玫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培养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记录的故事。
____________
【2】读中品味:文中“惊讶”一词出现两次,同学们第一次“惊讶”是因为_______;第二次“惊讶”是因为_______。
【3】小女孩为什么会从容地摘走花房里最大最美的玫瑰花?
______________
【4】苏霍姆林斯基摘下两朵玫瑰,一朵送给_______,因为_______;一朵送给_______,因为_______。
【5】你认为题目“永不凋谢的玫瑰”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
无意井
很久以前,在石门山东山脚下住着一个靠采药为生的老汉,叫周声。几十年中他识得上千种药。他采的药送给镇上的药铺,一年中只要够吃饱肚子就满足,余下的钱全替贫苦的人垫付药钱。
这天,周声在山涧采药,发现一条满身红黑斑有酒杯那么粗的毒蛇和一只碗口大小浑身青白相间的青蛙对峙。青蛙的一条前腿已被咬伤,裂开的伤口露出粉嫩的肌肉。毒蛇不断地吐出黑色的信子,准备发起猛攻。青蛙吸足了气,把身体鼓得像只球,来显示自己的体壮,可毒蛇不买青蛙的账,眼看青蛙就要成为毒蛇的美食,周声挥起手中药铲,三两下将毒蛇打死,掏出随身带小刀将毒蛇开膛破肚,取出蛇胆装入小罐中。正准备走,一看青蛙还爬在石头上,抬头看着他。他弯腰捧起青蛙,用针把青蛙裂开的皮小心缝合起来,然后从药篓中找出草药,用嘴嚼成糊状,敷在青蛙的伤口处,又从衣角撕下一条布将伤口轻轻包上,这才把青蛙放下。
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皮发焦,周声又到山上采药。他带的水早就喝完,正准备回家,突然发现山坡上躺着个人,跑过去一看,是个过路的讨饭老汉。必须先弄点水使老汉苏醒过来。可这山坡上哪有水呢?只有到山下去找了。他把老汉抱到一片平地上,刚一转身,发现身旁不远处有一口水井,周声赶忙过去,取下随身带的葫芦头装满了水,他喝了一口,清凉甘甜,十分解渴。便一口一口地喂老汉喝。不一会老汉醒了过来,他又掏出一块吃剩下的玉米饼子递给老汉,老汉三口两口吃完,又喝了几口水,慢慢坐了起来,对救命恩人千谢万谢。周声接过水葫芦,回身准备再灌一葫芦,可那口井不见了。周声觉得很是奇怪。
从那以后,周声上山挖药,只要觉得口渴身边就会出现一口水井。村里打柴的和放牛的也常常无意中遇到此井。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称它为“无意井”。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周声成了周老汉。一天又遇到此井,他灌了一葫芦水,坐在那里两眼直盯着那口井,想看这井究竟是怎么回事。瞬间那口井变成了一只大青蛙,冲周老汉亲切地叫了两声后跳走了。周老汉终于明白了,那口无意井原来就是他救过的那只大青蛙,它是在报答周老汉和那些打柴、放牛的穷人。
【1】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对峙:_____________
不买账:____________
【2】“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皮发焦”是个 _______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二自然段,用“ ”画出写周声给青蛙包扎伤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4】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一口一口”、“三口两口”这两个词有何区别,作者这样准确地选用词语,在表达上能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经典中悟方法。根据下面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 ),减之一分则( ),素之一忽则( ),黛之一忽则( )。 ——选自《白鹭》 |
【1】根据课文内容,在“片段一”的( )中填空。
【2】下面是三位同学的对话,请你联系上文,填一填。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登庐山
庐山耸立在江西省北部,东临潘阳湖,北临长江,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和妈妈乘坐着公共汽车去观赏那美丽动人的景色。
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山顶行驶,转过一个又一个山崖。山下面云雾缭绕,坐在汽车里往外面看,仿佛自己正像《西游记》里的神仙一样,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远处高高的山峰时隐时现,好像是大海中岛屿,矗立在云浪之中。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山景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这里跳舞;一会儿又变成一只野兽,好像正直盯着自己;一会儿又变成了海浪,从下面卷上来,真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姿态各异,使你仿佛处在一个绝世的仙境里。
【1】作者写庐山时,主要写了在哪里看到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最动人心魄的景色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下的白云是怎样变化的?它们还会有什么变化,你能写出两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抄短文中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题
《搭石》(节选)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 难道)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稳 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______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______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xíng háng)人走搭石的时侯,动作是那么协调(tiáo 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在文中空白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解释下列四字词语。
协调有序:___________
人影绰绰:___________
【4】文中画“﹏﹏﹏”的语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看到的画面:___________体会的情感:___________
【5】本学期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请选你认为最有效或最常用的三个写下来吧!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海的呼吸
大海会呼吸吗?是的,它呼吸时威风凛凛,令人生畏。你到海边去看看,那海浪一起一伏地(涌 流)向岸边,飞溅起朵朵浪花。要不了多少时间,原先你站立的那片沙滩就被水(吞 浸)没了,沙滩和岩石都不见了。几小时以后,海水悄悄地退了回去,你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又显露出来。海水这种按时涨落的现象就是大海有节奏地呼吸
而且天天如此
年年不变
它的名字叫
潮汐
海水永不停息地一涨一落,(蕴藏 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在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曾放过装满12吨重石块的铁丝笼,可是在一次海潮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能不能利用海潮这匹烈马呢?人们用实际行动作了肯定的回答,早在1912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潮汐电站。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地球上的潮汐能都利用起来,每年可发电12400亿度,相当于110座葛洲坝水电站的发电量。
【1】“令人生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文中加点的词语。
威风凛凛(ABCC) 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影无踪(ABAC) 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中第一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恰当的标点。
【4】依次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字词,正确的答案是( )
A.流 吞 蕴藏
B.涌 浸 蕴藏
C.流 浸 隐藏
【5】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6】文中画“﹏﹏﹏”的句子是( )句,起了( )作用。下面答案正确的是( )
A.中心句 点明中心
B.过渡句 承上启下
【7】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8】人们之所以要利用潮汐,是因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懵懂:_________________ 无暇:_____________
【2】“棉花龄期开出的花朵很美,但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顾。”联系短文内容想一想,这与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仔细品读这句景物描写,这处描写衬托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解放自己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诫青少年:不要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要学会“解放自己的空间”,努力到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多读一些课外书,会使课内的知识学得更好,更活。鲁迅曾经多次号召广大青年:可以多看看本分以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可以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可以看看科学方面的书。他还认为:“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多读书储存下丰富的知识,则可终身受益不尽。
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后可以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发展成自己的职业和事业。科学家达尔文从小有收集标本的爱好,这一爱好后来发展为专长,使他成了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开辟学习的新天地。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读社会这本无字巨著。参观工厂、农村,观看画展、科技展览,可以获取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调查访问,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游览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实力。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孤陋寡闻——( ) 默默无——( )
【2】“解放自己的空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他还认为:“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中,“他”是指____________。“采过许多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酿出蜜”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叮在一处”就是________________。
(2)“无字巨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根据你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2、3、4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与各段后面的内容是____________关系。
18、阅读短文。
《忆读书》片段
我自1980年到目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① ”做不到了,“② ”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在文段画“ ”处补充合适的内容,①处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②处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能恰当概括文段内容的是( )
A.读书好
B.多读书
C.读好书
【3】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对以下书籍的评价。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 《封神榜》:_______________
《荡寇志》:_________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请用文段中的词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枯萎的蒲公英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蒲公英的茎慢慢垂下头来,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他们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 专一)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
⑤曾经,那是一双怎么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
⑥后来,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这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富裕 丰裕)的口粮。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吗,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又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请用“/”将括号内不合适的词语划去。
【2】根据短文,将内容补充完整,要求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的脚很特别,脚板特别大,脚步很利落,我根本拦不住她。
B.母亲年纪大了,却还执意要为我寻挖蒲公英,一心想着子女。
C.母亲爱东奔西跑,执意要下楼,去看蒲公英。
D.我劝不住母亲,因为我的口才比较差。
【4】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加点的词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吗,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我”为什么而心疼?你体会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以“枯萎的蒲公英”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至少写出三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
改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闪电撕破了乌云。
(1)“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种子在冰冷的泥土里积攒着力气。(换种说法,使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思念那明媚的阳光,我思念那辽阔的大地。(仿写句子)
我思念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思念__________________。
(3)《凡卡》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爷爷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凡卡回到爷爷身边受苦。 凡卡不愿在鞋店里再受折磨。(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漫画”
你喜欢看“漫画”吗?漫画里的人,特点非常突出,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往往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想想你的老师、同学或亲人。在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再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写吧!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式生动体现人物特点; 3.4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