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语中带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燕京 燕子
B.停泊 水泊梁山
C.晃动 晃眼
D.提供 供给
2、我们在向别人推荐一本书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A.重点介绍书的价格。
B.推荐理由可以只说一点,也可以说几点。
C.把重要的理由说具体,可以结合书中相关的情节、人物、对话或插图等来说明你的理由,可以转述和摘录书中的精彩片段,还可以引用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D.推荐的时候要介绍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重点介绍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如:内容新奇有趣语言优美生动,情节曲折离奇,人物个性鲜明,思想给人启迪。
3、用成语描述老先生的画,最恰当的是( )
小猫盯着老先生画的蝴蝶,以为那是真的,扑过去想抓住它。
A.千真万确
B.栩栩如生
C.一丝不苟
D.半途而废
4、古诗文填空。
古诗中有童年画卷:“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悠然自得;“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快乐意外;“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勤劳能干。古诗中有爱国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那是陆游悲愤中的爱国情怀;“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王昌龄遥望乡土的爱国誓言。
5、先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填空。
(1)生( )涂炭 (2)亭台楼( )
(3)( )世闻名 (4)众星( )月
请写出词语(1)的反义词( );请写出与词语(3)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 )。
6、按要求填空
①茸,间架结构是________“逐”字的间架结构是________。
②榛,部首是________,音序是________。
③褐,部首是________,最后一笔的笔画名称是________。
④歇,部首是________,除部首还有________画。
7、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怒发( )( ) 完( )( )赵
( )( )请罪 同( )( )力
攻无( )( ) 战无( )( )
(1)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蔺相如( )。
(2)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3)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保卫赵国。
8、辨字组词。
桨______ 霞______ 蒸______ 逸______
奖______ 免______ 暇______ 幕______
9、课内阅读。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 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在画线句子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2.这几段话主要写诺尔贝研制出了 和
这两种炸药。
3.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都是 。
4.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
5.摘抄文中描写实验危险的词句,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诺贝尔什么样的精神?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
【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巡道工外貌的语句,再写出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意思,并写出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科学喝水
水在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我们体液、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更是机体一切生物化学反应及物质运输的液体介质,具有调节人体体温和润滑等作用。那么,我们每天要怎样科学补充水分呢?
喝水要因人而异。常听人说,“每天要喝八杯水”。其实喝水和很多事情一样,因人而异——人对水的需要量受年龄、身体活动、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适合自己的饮水量才是最科学的。一般情况下,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约7~8杯)。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或运动的人,身体活动水平较高,出汗量较大,这就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每日水的饮用量。即使在一般环境温度下,运动员、农民、军人、矿工、建筑工人、消防队员等人群,在日常工作中仍有大量的体力劳动,都会因出汗而增加水分的流失,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同时需要考虑补充盐分。
喝水要讲求科学方法。首先要少量多次。每次200毫升左右(1杯)。体内水分达到平衡时,就可以保证进餐时消化液的充足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其次要及时补充。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任何时刻,随时喝,切莫感到口渴时再喝水。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睡前喝一杯水,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运动会使体内水分流失加快,更需要及时补充。补充水分时首选白开水。廉价、安全、卫生、健康是白开水最大的优点。比起甜饮料,白开水能避免因糖分过高带来的肥胖、龋齿等风险。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改动)2017-03-29
【相关链接】口渴是身体最明显的缺水信号,感觉渴了,已经缺水。缺水达到一定的量就是失水。失水10%会让人烦躁、全身无力、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皮肤失去弹性。而失水超过体重的20%,会引起死亡。
【1】读短文后填空。
(1)“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约7~8杯)。”这里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具体地___________。
(2)“比起甜饮料,白开水能避免因糖分过高带来的肥胖、龋齿等风险。”这里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______________。
【2】围绕“科学喝水”这个话题,短文从水在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作了说明。
【3】小明的爸爸是一名建筑工人,他说:“夏天干活儿,每天喝八杯水就行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短文和相关链接回答问题。
(1)水对人来说很重要。请用“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怎样喝水才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凡是_____ 销毁______ 瑰宝_____ 精华_____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遭受破坏之严重?请用横线画出来。
【3】注意文中带点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此时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lǚ lǒu)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偷偷找来竹蔑,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蔑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sì shì)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xì jì)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zāi cái)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③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④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⑤韶光如流。虽然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⑥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的字用“/”画去错误的读音。
【3】简要概括制作风筝的过程:找竹蔑→(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写第④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用上“虽然……却……”这个词语,为了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功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 娇 骄)健,四肢轻快。玲(拢 珑 垅)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
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选择选文中括号里恰当的字,画“√”。
【2】选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句,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埋下伏老 C.总起全文
【3】选文从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尾巴五个方面具体描写了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把松鼠的尾巴比作____________,给人以联想和美感。
【4】“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这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15、课外阅读。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欢快( ) 恩惠( ) 意味悠长( )
【2】在 文中用“﹏ ”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并完成练习。
父亲的手
①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半个世纪了,但他那两只浑厚结实、握满人世沧桑的手,却一直晃在我的脸前,好像我一伸手就能拉住。
②父亲满手掌像一个大茧子,大茧上又长些小茧子,每一只都像一面小铜锣,以指叩击,铮铮有声;手掌竖起来,就像一面大云锣。握拢手掌,能听见小锣们的撞击声。掌面凹凸不平,像丘陵;又极不光滑,像砂纸。这是终年不得闲造成的:即使雨雪天,不能下地干活,也闲不住。房漏水,当然要修;如不修房,就折麻皮,拨麻绳,或搓蓖麻壳,敲核桃,簸花椒,缚笤帚,缉草笼,或磨刀剪,修犁杖,垫鞍鞯,编筐篓,钉鞋掌……
③父亲的手经常变幻着颜色,当他忙于割草、拔苗、翻秧时,呈墨绿色;摘柿子时,呈红色;收花椒时,变成紫色。褪核桃皮时污染得最重:核桃硬壳的外面,有一层果肉,饱含绿汁,常把人手污染成黑色,极难洗涤。好在大秋随即而至,收割庄稼开始了,在各种庄稼的叶子秆子穗子根子的磨蚀中,手上的颜色渐渐被磨掉。说父亲的手是五彩的手,并不夸张。
④父亲手上很少扎刺,枣核大的蒺藜也能被他拈碎。刺进他手里的只是些硬刺、老刺。正干着活,顾不上挑,要等到闲时才挑。因为手皮太厚,像鼓皮,绣花针是挑不动的,须用上鞋的锥子挑。往往掘进很深不见血,像在掘一眼枯井,而在等待空闲的日子里,一些扎得浅的刺,脱落掉了;扎得深的刺,竟被肌肉吸收掉;没被吸收的大刺,因为难挑,就不再挑。这有点像战士体内残存的弹片。父亲说,反正不影响干活。
⑤父亲的手指粗糙,却又极其灵巧,解得开头发丝上的小结——他把发丝上的小结夹迸手掌横纹里,润点唾沫,只敲一阵,小发便松脱成大圈圈。他能两手抛起三颗、四颗乃至五颗石子,顺溜飞个齐眉高,形成一条运动的虹,又像捧着一眼喷泉。这时候,便是父亲最高兴的时候了……
⑥在为他封棺时,我紧紧地握住了老父亲的手。他那如同铁片似的苍凉硬实的手,像洗衣板,长着黑斑,不同于我的绵软平滑的手,人说我是握笔杆的手。我的手是父亲那粗糙的掌心里能划着火柴的手变的,是父亲一双手的再生与延续。许多名人会在宏伟的建筑里留下手模,父亲没留下手模,但我却觉得,在我们家乡的田野、沟谷、幽壑里,到处落着他的手模。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父亲的手的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赏析第②自然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许多名人会在宏伟的建筑里留下手模,父亲没留下手模,但我却觉得,在我们家乡的田野、沟谷、幽壑里,到处落着他的手模。”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精彩赏析阁。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________了,然后________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____ ____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在选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这些动词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____。
(2)结合课文说说“我们的任务”指的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班长”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壮士们跳崖时的情形?你从中体会到了壮士们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想一想,五壮士完成任务后,为何会选择跳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8、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 ,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 ,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 。阳光 ,照得 。湖里有十来枝 ,花苞上 ,荷叶上水珠 。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先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前面部分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的。
【3】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这样的美景,王冕想到古人说的“人在画图中”。你读了以后,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来形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把文中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2】片段作者为______代___________。本学期我还积累过他所写的与读书有关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_。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余尝谓_______ 漫浪_______ 急_______
【4】请写两个与读书有关的成语。
______ _____
【5】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位作家受到大家的热情欢迎。(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句子。
(1)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仿写句子)
_____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改为转述句)
_____
(3)我要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给句子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_____
(4)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运用该句子的写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他刚刚还在讲台上大声喧哗,可老师一来,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用加点词语造句)
(2)这清白的梅花,是用污得的吗?(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缩句)
(4)想不到外祖父竟像个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扩句)
23、作文
题目: 的启发
要求:
(1).生活中有好多事和植物、动物给了人们一定的启发,想想哪些事物给了你很大的启发,把它写下来。
(2).按一定的顺序,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3).语句通顺,层次分明。
(4).不少于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