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学校操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场趣味体育联欢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B.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C.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山如林,水如画,实在美不胜收。
D.母亲虽然态度平静,但说出的话却咄咄逼人让孩子一时之间很崩溃。
2、他辞别宋江,回清河县,路过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施一只猛虎,名扬天下。他是( )
A.李逵 B.鲁智深 C.武松 D.杨志
3、下面所学成语中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无动于衷 ②重峦叠嶂 ③长途跋涉 ④因地治宜
B. ①大厅广众 ②衰草连天 ③夭衣无缝 ④微不足道
C. ①月明风清 ②草长鹰飞 ③鸡零狗碎 ④周而复始
D. ①风雪载途 ②在劫难逃 ③销声匿迹 ④物竞天择
4、下列对名著作品的相关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取先合后分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
C.《水浒传》中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比如智取生辰纲就策划得极其巧妙:三打祝家庄,总结一打、二打教训,采取恰当的对策,终于获得成功。
D.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鲜明地概括出人物的特征,如“豹子头”,突出林冲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神行太保”则突出戴宗能“程途八百里,朝去暮还来”。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脑畔(bàn) 缅怀(miǎn) 目眩(xuàn)神迷 不知所措(cuò)
B.两栖(qī) 瞭(liào)望 强聒(guō)不舍 络绎(yì)不绝
C.龟(jūn)裂 沟壑(hè) 草长莺(yīng)飞 潺(chán)潺流水
D.蛮横(hèng) 褶(zhě)皱 窈(yǎo)窕淑女 拾(shè)级而上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园会北京园里,上演了一场花艺音乐秀,四位歌手化身花艺模特,带来《北京记忆》等歌曲,歌声在胡同里荡漾回旋。花影、树影、云影、风声、水声、曲声,还有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________,成为世园会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相比于________的歌声,歌手身上的配饰更是________,那些配饰不是________的钻石玛瑙,而是与世园会主题________的花艺。
A.此起彼伏 高山流水 别有用心 珠光宝气 相辅相成
B.相映成趣 高山流水 别具匠心 花枝招展 因地制宜
C.相映成趣 耳熟能详 别具匠心 珠光宝气 相辅相成
D.此起彼伏 耳熟能详 别有用心 花枝招展 因地制宜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朋友之间,不应该过分计较。应该互相帮助,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B.“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进一步表明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C.遇到别人不明白的事情,你要耐心讲解,力求做到理至易明,这样让别人能更好的理解。
D.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8、【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①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②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何巢阿:洱源人,曾在徐霞客家乡做官。②窍:窟窿,孔洞。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
D.二泉/汇为/方丈之沼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坻(坻:不平的岩石)
B.斗折蛇行(蛇:像蛇那样)
C.溯之又西(溯:逆流而上)
D.清洌可鉴(鉴:当镜子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
B.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潭西南而望 倚崖而耸立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佩环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衬托环境的幽静。
B.【甲】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游鱼“可数”“空游无所依”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C.【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上的花朵比喻为蝴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形美、色艳的特点。
D.【甲】【乙】两文都寓情于景。甲文作者借小石潭“幽静凄清”的环境表达了被贬谪的愤懑、忧伤之情;乙文作者则借游人“群而观之”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自己独往蝴蝶泉欣赏美景的孤独、落寞之情。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关山度若飞(______)
(2)朔气传金柝(______)
(3)策勋十二转(______)
(4)木兰不用尚书郎(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选文画线部分简略地描写了战争过程,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略写战争。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品质?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也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如“五颜六色”“南征北战”等,请你再举出两个用了互文手法的成语。
10、“跨越时空的相遇”主题活动中有两则材料,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传达命令的凭证。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君王与将领各执一半。朝廷官员持君王保存的右半符与将领所持的左半符对合验证,左右两个半符能丝毫不差对合在一起,方可执行命令。现代汉语中“ ① ”一词即源于此。
一半虎符遇见另一半虎符是靠榫卯(sǔn mǎo)技术完成验证的。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只有特性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古代虎符体现了身份验证的唯一性。
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名讳,将虎符改为鱼符。鱼符在左右中缝处刻“同”字,在合验时“同”字须合拢方能执行命令。现代汉语中“ ② ”一词即源于鱼符上的刻字和含义。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个人所具有的生物特性如人脸、指纹等进行的身份验证应运而生。这些身份验证方式是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对个人生物特性进行一一对应的验证而完成的,这使身份验证的唯一性得到了现代科技的助力。
2015-2020年, (甲) ,因为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优势明显: (乙) 。
近年来,我国人脸识别市场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人脸识别已经广泛应用到智能手机使用、机场和火车站身份认证、金融远程开户、企业门禁考勤等场景。
我国人脸识别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大,离不开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2017年我国人脸识别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分别为3368项和2698项。2018年专利申请量增至3487项,公开量达到5200项。同时,我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支持,为人脸识别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出台,为人脸识别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外,投资方的青睐,也促进了人脸识别行业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大范围应用于商业领域,并且能够产生较大的市场收益。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符号 ②合同 B.①符号 ②合璧
C.①符合 ②合同 D.①符合 ②合璧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表,在(材料二)横线(甲)(乙)两处分别填写一句话。
【3】根据(材料二)内容,说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4】配合“跨越时空的相遇”活动主题,有同学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写了一段总结语。
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的内容,将这段话填写完整。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非对立关系。现代人工智能的很多概念在古代已经出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它走得更远。无论古代虎符,还是人脸识别,身份验证都要具有_____性,都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虎符是通过____技术实现的,人脸识别则是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实现的。当古代虎符遇见人脸识别,这跨越时空的相遇彰显出人类追求智慧的脚步从未停止。
11、古诗词及常识填空。
(1)曹操《观沧海》中表明自己博大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
(4)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 。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羁旅之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7)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它的句数是固定的,八句的称为______,四句的称为 ______。又按每句七个字和五个字划分为 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天净沙·秋思》标题中,“天净沙”是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
12、“例外”使得文学作品的情节更加精彩,例如《西游记》中的妖怪都想吃唐僧肉来求得长生不老,此中便有例外的妖怪。请列举一个简要谈谈。
13、阅读下面周钰栋的《飘香的炒麦粉》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到麦收季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飘香的炒麦粉。
②说起这炒麦粉,在中国美食系列的族谱中还真找不到它的位置,因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了。原因首先在于其用材单一:小麦粉或大麦粉。其次是烹制简单:或将小麦粉、大麦粉直接放入铁锅中翻炒至焦黄色,飘出香味即可;或将淘净的小麦粒、大麦粒先放入铁锅中翻炒熟后再用石磨磨成粉。第三是食用简单:舀几勺炒麦粉放入碗中,只需用开水冲泡后调制成糊状即可食之,若要讲究一点,放点白糖,即可送入嘴中,完成享受幸福的感知。
③虽说炒麦粉如此普通,如此简单,可在饥饿时代它又显得十分金贵。那时大家的口粮都是按计划按月配给,谁家都不可能有多余的面粉供你做炒麦粉,有做的,那定是家中有坐月子的产妇或刚断奶的稚童。还有个例外,就是家中有人要出远门,带上炒麦粉是为了能省下一笔上饭馆的开支(据说还能治水土不服)。我能吃上炒麦粉是当知青的时候,时时惦念着我的母亲不时会在口粮中挤出一点面粉炒熟后经邮局给我寄来。每当我打开邮包闻到从中飘出的麦香,口水就会在一瞬间溢满整个口腔,整个身心仿佛全都被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包裹了起来,那份温暖足可以让我醉上几天。后来,回城了,虽说生活在不断地改善,能端到嘴边的美食也层出不穷,但我还是会不时烹制一些炒麦粉放在咖啡瓶里备着,作夜宵用。
④去年的麦收时节,我回了一趟第二故乡,见村里的老人也在忙着为在城里打工的孩子炒麦粉。那醇厚、浓烈的麦香不断地从一家家的窗户里飘散出来,沁人心脾。为了炒好这麦粉,老人们要忙活多时。他们得先从新收的大麦里细细地挑选出粒粒饱满 A 金黄的麦粒,然后淘洗干净后沥干,再入锅用文火慢慢翻炒至麦粒 B 淡淡的焦黄色, C 浓烈的麦香便起锅。待凉透后再用石磨细细磨成粉。据说,这种先将麦粒炒熟后再磨成粉的做法还是在城里打工的孩子关照的,目的是好让炒麦粉保留住全麦的成分,吃起来更有营养。
⑤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我母亲为我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从城里邮寄到乡下,是为了不让我挨饿,让我服水土。如今乡村里的父老为进城打工的孩子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地通过快递从乡下往城里寄,却是为了给吃腻了美食的孩子换个口味,勿忘家的味道。尽管这炒麦粉的风水在轮流转,但不管如何转,其情,依然系着天下父母心;其味,依然是老手艺;其香,依然是从故乡的柴灶上飘出。
⑥无论你我处在河东还是河西,那飘香的炒麦粉,永远是心中乡愁的寄托。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简述第①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将“飘出”“闪着”“泛出”填入第④小节的空白处。
A处填_____________ B处填_____________ C处填_____________
【3】第⑤小节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其表达作用。
【4】文章虽然写了很多事情,却依然显得自然有序、层次清楚,这是为什么?
14、(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奇妙的对称世界
①许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
②整个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以一匹马为例,通过鼻子到两腿中间可以作一条中轴线,在其两侧有完全对称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孔、腿……动物为什么会演变出这种对称性呢?大家知道,任何动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左和右两面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它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需要在两面都能同样的看、听、嗅、触摸,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对称性。
③艺术家则利用对称创造出美。铜器、漆器、雕刻、壁画、织锦、刺绣……其中的图案,一概少不了对称。在被称为“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艺术中,也留下了对称的足迹。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故宫是其中的典范。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围绕这条中轴线铺开。三大殿更是依据对称的原则而建,整体形成了一种端庄凝重、气势恢宏的美,传达着王权的威严。
④为什么对称就美呢?万花筒里杂乱无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奥妙就在于三片反光镜构成了三重反射对称,使得杂乱无序的彩色碎玻璃片经过镜面反射后,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可见,对称的美在于:在杂乱中形成规律,在无序中引入秩序。
⑤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我们知道原子内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电子质量很微小,带有负电;原子核内还有质子,质子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得多,却带正电。这种情况是不大相称的。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2年,人们果然发现了带正电荷的电子--反电子。后来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总之,粒子和反粒子的对称,已经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
⑥那么,会不会存在反氧、反氢、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宙呢?科学家正是运用对称原理,在进一步提出和探索这些问题呢。
【1】从文中看,对称之所以美,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奇妙的对称世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处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第⑤段横线上填入符合文意的问句。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称可以创造美;同样,不对称也可以创造美。对照课文《苏州园林》语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两种美的差异。
资料: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5、按要求作文。
请以“榜样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