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博州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寂静的春天》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揭示了生物农药的危害。

B.《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就的十卷科普巨著,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C.《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

D.《红星照耀中国》一文中,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给战士规定的三条简明的纪律:一是行动听指挥;二是不拿贫农一点东西;三是打土豪要归公。

2、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繁星》《春水》内容上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主,艺术上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

B. 祥子第三次买车,是在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但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把车给卖掉了。这件事给他沉重打击。

C. 《水浒》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典型。比如林冲、鲁智深和李逵三人,都是军官出身,是武艺高强的英雄,但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

D.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是他的代表作品。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辑录了《阿长与〈山海经〉》、《风筝》、《藤野先生》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B. 《范文正公集》和《欧阳文忠公集》中的“文正”和“文忠”分别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谥号,这两本书都是以作者去世后的封号作书名。

C.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达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4、某人收到一个学术讨论会的通知,但因病不能出席,写信向大会秘书说明,措辞得体的一项( )

A. 因病不能到会,坐失良机,深感不幸。

B. 因病不能到会,有负众望,深感不安。

C. 因不能到会,不能对会议作出应有贡献,特致歉意。

D. 因病不能到会,失去学习机会,十分遗憾。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zuó)   桑(shèn)   食(mì)   竹(shāi)

B. 谷(bǐ)   像(xiǔ) 鼎(fèi)   菜(qí)

C. (tuì) 书(shú)   脑(suí) 锡(bó)

D. 学(bó)   赏(jiàn) 缠(luò) 博(yuān)

 

6、学校组织了以“不忘初心,逐梦未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人民日报发布的《给青年的一封信》(节选)。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得天独厚的开阔眼界,让你能够站在历史的塔尖,张望更加遥远的未来;中西古今的比较视野,让你手握丈量世界的工具,观察和理解更为复杂的人和事。也正因此,①知识渊博思想开放、头脑灵活的我们自然也就多了一份使命。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化的视野不仅意味着一种能力,更赋予你们自信、包容、担当的精神气质。如果说百年前,仁人志士走出国门,只为求一纸救国良方,虽有所得,却难掩心中的屈辱和无奈;那么今天,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你的心中早已有了十足的底气,去勾画和塑造整个世界的明天。②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正跟随着中国青年遍及全球的脚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掀起波澜

A.语段中加点的“知识渊博”“仁人志士”“掀起波澜”三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B.画线句①的主干是:我们多了使命。

C.画线句②中的“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中国行动”在句中作主语。

D.语段旨在鼓励我们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7、下列选项中,序号对应的名著信息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艾青在《光的赞歌》一诗中,赞美了“光”这一物质,赞美了“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简·爱》中,罗切斯特先生的疯妻在醉酒之后放火烧了桑菲尔德庄园,罗切斯特先生遭遇残疾,也因此与爱情无缘。

孙悟空求教长生,被菩提祖师打了三下脑袋,顿时明白待到三更时分后门秘传,果然习得长生妙道,后又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

鲁迅在《琐记》中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时兴奋的心情和不顾本家的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鉴略》的情景,表现了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骆驼祥子》中,虎妞用酒灌醉祥子,谎称有孕迫使祥子与她结婚,泼辣霸道的她并没有使祥子获得幸福,婚姻的不幸反而加重了祥子的悲剧性。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B.小信未孚,神弗也。   福:赐福,保佑。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

D.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本指各类诉讼案件,这里代指监狱。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乘   寡助之至,亲戚畔

B.登轼望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C.吾视辙乱   人视端容寂

D.战   不物喜,不以己悲

3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A.他的同乡说:“那些身居高位的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身居高位的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他的同乡说:“那些有衣穿、有肉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有衣穿、有肉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C.他的同乡说:“那些身居高位的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身居高位的当权者都出身卑微、低贱,不能深谋远虑。”

D.他的同乡说:“那些身居高位的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身居高位的当权者身处偏远山区、猥琐而卑鄙,不能深谋远虑。”

4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 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本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寻”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

B. “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言其声闻遐迩。

C. 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 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七一”前夕,为向党的生日献礼,溧阳某中学七(2)班开展以“讴歌时代·红心向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回眸百年——为你而颂】为突出本次活动主题,需要一条宣传标语。请结合主持人的开场白,并根据划线句拟写宣传语的下半句。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恰青春。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起航,前赴后继用苦难、拼搏、泪水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100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勇当舵手,扬起复兴民族的风帆,坚守着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政治信仰。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上句:南湖起航汇聚磅礴力量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证历程——为你而赞】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从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请综合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

截止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国村贫困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脱贫。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

在全球新冠疫情加剧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接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材料三:

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源分布“北缺南丰”难题的超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主体工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目前润泽40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3亿人。

答: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默写。

(1)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5)《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自己奉命出使的地点和事由,单车出行,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6)李白出蜀入楚,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诗中由描写美景转入抒发思乡之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不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遥遥相送。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王后非常喜欢我陪着她,少了我,她简直饭都吃不下。她吃饭时,在她的饭桌上她左肘旁边摆一张桌子和椅子给我用。格兰姆达尔克立契站在放在地上的一张小凳子上,紧挨着我的桌子帮着照料我。我有一整套银制的碗碟和其他必备餐具,和王后的餐具比起来,它们和我在伦敦一家玩具店看到的用来作娃娃房里摆设的餐具差不多大小。这套餐具我的小保姆放在她口袋里的一只银盒子里,吃饭时我要用她就拿给我,平常的时候她便亲手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和王后一起吃饭的只有两位公主,大的十六岁,小的那时才十三岁零一个月。王后总是把一小块肉放到我的碟子里让我自己切着吃。她非常愿意看我小口小口地吃东西,把这当成一种乐趣。王后实际上胃口并不大,但至少吃下的也是十二个英国农民一顿饭的饭量;见她这样子,我有一段时间非常恶心。她能将百灵鸟的一只翅膀连肉带骨一口嚼得粉碎,而那翅膀就有九只长足的火鸡那么大。她往嘴里塞一小片面包,但那也有两个价格十二便士的面包那么大小。她用金杯喝饮料,一口就喝一大桶多。她的餐刀有两把镰刀拉直了那么长,汤匙、叉子和其他餐具也都成相应的比例。记得有一次因为好奇,于是就让格兰姆达尔克立契带我去宫里看一些人吃饭;十几把像这样巨大的刀叉又同时举起,我觉得在那以前我还从未见过如此吓人的景象。

我前面已经说过,星期三是他们的安息日,每逢这一天,国王、王后和王子、公主们按照常规要在国王陛下的内宫里一起聚餐。如今我已是国王的大宠臣了,每当这种时候,他们就把我的小桌椅放在他左手边的一只盐瓶跟前。这位君王很乐意同我交谈,向我了解一些关于欧洲的风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学术方面的情况,我都尽可能一一给他介绍。他头脑灵活,判断精确,我说什么他都能发表十分聪明的感想和意见。不过我得承认,一说起我亲爱的祖国,说起我们的贸易、海战和陆战、宗教派别和国内的不同政党,我的话就有点多了。他所受的教育使他成见极深,终于忍不住,问我是一个辉格党还是一个托利党。……“不过,”他又说,“我敢保证这些小东西倒也有他们的爵位和官衔呢,他们建造一些小窝小洞就当作房屋和城市了,他们修饰打扮以炫人耳目,他们谈情说爱,他们打仗、争辩、欺诈、背叛。”他就这样滔滔不绝地一直说下去,把我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我那伟大祖国的文武百官都堪称霸主,它可使法国遭灾,它是欧洲的仲裁人,是美德、虔诚、荣誉和真理的中心,是全世界仰慕和感到骄傲的地方: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想不到竞如此不被放在眼里。

1从选文情节推断,“我”来到哪一个国家?概述我来到这个国家的经历。

2结合选文第二段内容,归纳“我”的性格特点。

3请结合第一段说说作者的哪些描写是大胆而奇特的。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名著《五猖会》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⑥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⑦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⑧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⑨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⑩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请概述选段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说说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结合选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3】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①

萧红

木柈②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象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象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象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啦?”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A.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1)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2)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4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凡年过去了,我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5文章以“小偷车夫和老头”为题,有什么作用?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文

一句话,一本书:一粒沙,一处景:一件事,一个人……也许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岁月才能慢慢读懂。

请以“我终于读懂了你”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