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双河中考一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融化   暄嚷   B. 邀请   凋零

C. 想像   枯燥   D. 鸭蹼   窥探

2、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怀旧空吟闻笛赋   B. 忽复乘舟梦日边

C. 到乡翻似烂柯人   D. 拔剑四顾心茫然

3、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gài) 护() 色() 堂大笑(hōng)

B.xiá悴(qiáo伏(quán)   怪不经(dàn

C.shān)  职(chēng)   缥miǎo差大臣(qīng

D.量(jiào) 干)   绵yán) 见思迁(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话实在离谱,令我们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B.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是我交友的典范。

C.相声名家赵佩茹不耻下问向徒弟李伯祥学习《拉洋片》,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待艺术。

D.在旧社会,残酷的剥削和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使劳动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yīn) 瘩(gē)   果(shuò)   异(chà)

B. 越(zhuó)   咳嗽(ké sou)   鸣(háo) 狂(lán)

C. 闹(xuān)   午(xiǎng) 烦(zào) 哀(dào)

D. 败(tā)   震(sǒng)   愧(zuò) 恶(zèng)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回延安》的作者是诗人贺敬之。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

B.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305篇,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D.傅雷在《傅雷家书》中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钢琴家,再为音乐家,终为艺术家。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奶奶八十多岁了,视力越来越差,看什么都眼花缭乱

B. 在团委的精心策划下,我校元旦联欢晚会办得栩栩如生,得到同学们的赞扬。

C. 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每到一个城市都吸引了数十万人袖手旁观

D. 去年5.12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召还,直史馆,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徙庐州,以父疾请归。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论曰:尧佐相业虽不多见,世以宽厚长者称之。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

注释:①弭:顺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志 奇:对……感到惊奇 B.鳄鱼而食之   尾:尾巴

C.寿州 知:担任……知州 D.如尧佐议   卒:最终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

A.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

B.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

C.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

D.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尧佐写文章列举鳄鱼的罪状并在各个市镇公示,然后烹杀了它,人们都感到惊异。

B.尽管丁谓听了陈尧佐的建议用“下薪实土”法来筑固江堤,第二年堤还是损坏了。

C.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河东百姓的赋税,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几十万的课税。

D.陈尧佐做宰相时的业绩虽不多见,世人却称赞他是宽厚有德的长者。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武夷山中

(南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①谢枋(bìng)得: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失败,被俘不屈。本诗写于元世祖指元二十一年,当时诗人已在武夷山辗转十年,妻儿被俘,元朝统治者正访求亡宋遗臣,收买汉族士大夫。

1(补充随想)十年辗转,梦中也不曾还家,此时诗人于青峰野水之际“独立”,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虽____________的形象。

2(感受情怀)以下诗句与“几生修得到梅花”所表达的情怀最不相近的一项是(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B.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C. 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D.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听形象,始终是文化类节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近年的热点节目来看,跨界已成为创新节目形式、“活化”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体现为综艺、访谈、纪录片、短剧等不同节目形态的互动与融合,也表现为创作者尝试从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寻找契合点,丰富表现手段,用审美的力量唤醒经典。

《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舞台作为主场景,在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戏剧情境中刻画历史人物、讲述历史故事,将观众带回历史文化现场。《经典咏流传》则以现代音乐韵律激活诗词之美,通过对“听觉意象”的塑造展现诗词意境。《美术里的中国》不只聚焦绘画技艺,也将作品背后那些“不可见”的历史时刻、画家的精神世界,转化为折射着中华历史的精彩故事。这些节目既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1)光明中学九(2)班开展“文化跨界活化经典”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示例:《美术里的中国》       《遇见天坛》

设计栏目:_______       _______

(2)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从下列短语中选择最合适的组成下联,填在横线上。

传承   璀璨   文明   保护   中华   文化遗产   神州

上联:唤醒华夏优秀经典

下联: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古诗文默写。请将下面的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①树树皆秋色, __________。(《野望》)

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

⑥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梁甫行》)

⑦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来描绘初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根据《红星照耀中国》要求完成小题。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斯诺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长征精神”已经成为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长征精神”。

为了宣扬“长征精神”内涵,我校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请写出两种具体可行的活动形式。

例:长征故事分享会

2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答出三条及以上并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①山里有一庙,庙里有一老和尚。老和尚不喜念经拜佛,每天吃饱喝足,躺在庙门口的草地上晒太阳,观山间云生雾起。

②岁末,天寒地冻,天阴阴沉沉的,像要下雪了,老和尚正坐在寺庙内烤火。这时,推门进来一个不速之客,是个年轻人,背着大包小包,逃难一样。

③你想出家?老和尚烤着火,平静地问年轻人。这会儿,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年轻人也围坐在火炉旁,搓着两只冻得通红的手,认真地点了点头。

④何故?

⑤年轻人脸上抽搐着,痛苦地说,我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我女朋友跟了别人,她嫌我家里穷,嫌我父母下岗。可是,我真的很爱她!

⑥还有吗?

⑦有,多呢!我写的文章倍儿棒,可是编辑就是不搭理我。这年头,你想发表作品,得帮他们拉广告。我单位的领导,经常给我穿小鞋,事事刁难我。我父母……

⑧老和尚摆手打断年轻人的话,认真查看年轻人的行李,问,你带篮球来做什么?年轻人以为老和尚喜欢篮球,眼里亮了—下,说,我怕山上没啥事儿干,我们可以一起玩玩篮球打发时间。老和尚苦笑着,去厨房寻了把菜刀,递给年轻人,严肃地说,本庙有一规矩,只收哑巴,你想入佛门,得割掉舌头,了断人间是非!

割舌头?什么破规矩,太恐怖了!太残忍了!会流很多血的,会很痛的,说不定还会死的!年轻人握着菜刀,倚到墙上,感觉舌头上凉飕飕的,如同有锋利的刀刃在慢慢滑过。年轻人呆若木鸡。老和尚摇了摇头,轻轻卸下年轻人手里的菜刀,口中说道,阿弥陀佛,像你这样尘缘未了的迷路者,我已经接待过16位,施主你是第17位。年轻人满脸羞愧,搓着两只手,不敢吱声。

⑩老和尚望了望窗外。这时,漫天大雪,鹅毛般在飘。老和尚一施礼,说,小施主,你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回来时,他一身洁白,右手提着半桶白如梅的雪,左手折了几枝白如雪的梅。老和尚掸去身上的雪,端出一个瓦罐坐在火炉上,从桶里挖了些雪倒进去。瓦罐无盖,残了一只耳朵。雪,在瓦罐里渐渐融化,化成泉水的幽冽,缓缓呜咽开来,热气升腾,舞姿婀娜。老和尚盛了一碗烧开的雪水递过去。年轻人接过碗,嘴伸了过去──烫!老和尚一笑,少安毋躁,小施主你性子太急,不可取。

稍凉,年轻人再喝。老和尚问,何味?

无味。

再品。

年轻人嘴里咂巴了一会儿,说,有点苦,一点点。

善哉!因苦而苦,发乎于情,出世入世,常修菩提心。老和尚继续说,煮茶,上等水为山泉水,其次是江河水,再次是井水,最次是雪融水。雪融水乃天赐之水,淡而无味,兼苦,如尘世如俗人……老和尚的话,让年轻人的心绪渐渐宁静。老和尚又在瓦罐里添了些茶叶。沸腾间,茶叶在水里恣意行走,舒展开自己慵懒的身体,禅境悠远。

老和尚递过一碗茶,年轻人抿了一口。

如何?无味?

清甜,怡人可口!年轻人孩子似的笑了。

香吗?

年轻人思考了一下,肯定地说,不香!

老和尚折下几朵梅花,搁入瓦罐,用木勺小心地搅动了几下,又盛了一碗给年轻人。梅花在碗里怒放,一股淡雅的清香氤氲开来,花房般温暖。

年轻人笑着说,不用品了,没喝就香满屋了。

其实最好的茶水非山泉水,而是寒梅之苦雪。为何?你是读书之人,应该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年轻人遥看窗外。雪停了,白茫茫一片,如童话世界。三天后,年轻人下山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7年10期,有删改)

1雪,营造了故事独特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从老和尚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完成填空。

天阴沉沉

老和尚寺内烤火

雪纷纷扬扬下

漫天大雪鹅毛般飘

雪停了

 

 

2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描写了年轻人进寺庙时“背着大包小包”的细节,为下文老和尚发现年轻人带篮球这一情节作铺垫。

B. 第⑨段中,老和尚不知道年轻人是否了断尘缘,就以割掉舌头方能入佛门的规矩试探他。年轻人的表现让老和尚很失望,他“摇了摇头”。

C. 第⑩和第段中,老和尚和年轻人都有看向窗外的动作,但内心世界不同,老和尚在寻找给年轻人讲道理的方法,年轻人是思考老和尚所讲的道理。

D. 小说塑造了一个如闲云野鹤般的高僧形象,他从容淡定,洞悉人性,睿智通达。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说说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的深层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划线句与链接材料中描写年轻人和“我”的方法有何相同之处?各自在文中有何作用? 

【链接材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

本文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临近家乡,天色渐暗,看到远处江面上三三两两的桅灯,小伟心中顿觉温暖。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是个孝子,虽然在城里办厂,平时可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

④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的事。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

⑦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鮟鱇(ān kāng)鱼。

⑨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长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⑩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因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恍然大悟。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做事不能太招人眼,若是做得不够圆满。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并没什么别的想法,不是炫耀,也不是为赢得什么好名声,就是让大家监督自己,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儿子,你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担心会迷路……

(选自2019年5月《小说选刊》,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父亲带小伟去钓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2】小说第④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拍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4】作者以《灯》为题是有深意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5】请从线索安排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比较本文与《灯笼》一课的不同之处

【链接材料】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灯笼》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请以“发现________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从“读书、尊重、坚持、勇敢”四个词中任选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班级名称;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