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先秦到明清,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离不开乡贤阶层。他们是乡绅中的良绅,常常也是宗族长,既能维持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由此可见,古代乡贤阶层( )
A.取代了地方行政官员
B.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
C.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D.完善了地方监察机制
2、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诞生了一个由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和英国等大国主导的协作机制,该机制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通过会议外交的形式试图取得一致同意以处理共同问题。这一机制( )
A.维护了欧洲各国既得权益
B.导致了弱国无外交局面的出现
C.确定了大国势力均衡政策
D.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
3、“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4、自由与平等是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之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更加强调“平等”,而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更加突出“自由”。这主要是由于( )
A.两国历史传统差异
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接受启蒙思想有所侧重
D.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差异
5、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褒衣博带”式特征,服饰不露肌肤,以披肩遮盖;菩萨雕像外貌更加清丽俊秀、温婉内敛,形态灵动。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佛教思想影响中华文化
B.统治者好恶决定佛教发展
C.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
D.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
6、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笏”(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
7、殷人大都以猪、牛、羊、犬等动物作为主要的祭祀品,周人大都以农作物等植被作为主要的祭祀品,认为人为事情的成功与否决定权在自己手里,没有必要花许多功夫去讨好祖先鬼神,这表明周人( )
A.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
B.敬侍祖先的意识淡薄
C.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D.人本思想的逐渐觉醒
8、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缴纳进口或出口正税外,另缴 2.5% 的子口税,便可免除口岸与内地之间所经常关、厘卡应征的一切内地税捐。子口税制度( )
A.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B.削减了海关税收征课所得
C.严重冲击着中央财政收入
D.导致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9、某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成立是“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该机构是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B.亚太经合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0、隋平陈第二年(590年),陈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有的自称“大都督”,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该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设立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
B.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C.完成南北统一的时代背景
D.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
11、春秋初期,诸侯国家有兵车“百乘”,已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
A.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
B.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
C.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
D.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
12、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与会的许多代表握手、拥抱,有的代表跳起舞来。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在联合国的主导权
B.中国外交的不利局面彻底被打破
C.亚非拉国家团结反帝斗争取得新胜利
D.中美两国外交关系改善的基础奠定
13、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14、有学者说:“尽管吠陀时代的君主大多要经过选举产生,但是民众选举他们的理由是在于他们获得了神赐子的禀赋——力量、勇气、智慧和慈爱。君主加冕时必须宣督效忠于法律。”该学者意在强调,古印度( )
A.国家因契约的缔结而形成
B.王权的合法性受多重制约
C.宗教信仰维系着种姓制度
D.外族入侵造就文明多样性
15、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包括高级僧侣、世俗贵族和城市富裕市民三个等级参加的三级会议。在三个等级中,特别是市民阶级积极支持国王与教皇斗争,国王在市民的支持下,终于战胜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议会君主制的政体正式形成
B.国王、市民、贵族三者权力制衡
C.市民阶层成为重要政治力量
D.社会经济中出现了新的因素
16、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这一举指( )
A.表明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
B.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的需要
C.旨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确立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7、许多雅典政治家出于政治需要竭力拉拢民众。雅典将军客蒙就经常救助穷人,然而他却因微不足道的原因被放逐10年,后由于波斯再度入侵,才被提前召回参战。客蒙的上述经历与遭遇反映了当时雅典( )
A.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B.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C.追求城邦利益至上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8、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
A.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B.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D.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19、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饥饿的工人、农民和疲惫厌战的士兵都渴望面包和和平问题的解决,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很好解决,并且表示将继续参战。这一情势( )
A.促使俄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B.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
C.刺激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俄国
D.表明马克思主义脱离实际
20、修昔底德曾批评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说: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是在参加一个讨论国事的会议。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公民积极参与政事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演说家掌握判决权
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21、1895—1898年,万元以上设厂资本总额1990.6万元,其中纱厂创办资本219.9万元,占全部创办资本的11%,而1905—1908年万元以上设厂创办资本总额7661.1万元,其中纱厂创办资本514.1万元,约占7%。清末设厂资本变化表明( )
A.重工业占据了主体
B.投资设厂行业得到扩展
C.纱厂发展开始放缓
D.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22、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质农具
23、唐都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有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和天竺人等。粟特人带来了深受中原人喜爱的音乐舞蹈:胡腾舞、柘枝舞、胡旋舞;波斯人带来了自己的信仰和宗教(袄教);来自天竺的瞿昙悉达把印度的《九执历》翻译成中文。这些现象反映出唐朝( )
A.对外政策较开明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形成中华文化圈
D.文化遥遥领先世界
24、1954年,在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时,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这表明制定民族政策应坚持( )
A.把握民族工作存在的特殊性
B.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C.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想
D.实现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25、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国内______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物质文明和______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______,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6、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____。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7、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4月12日,____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____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____在武汉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知识点171】
28、金朝的统治
(1)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________。
(2)统治: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________”的制度。(兵民合一)
(3)鼎盛:12世纪后期________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
(4)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9、辽
①________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国号________
②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________。________负责农耕民族事务,________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食物
30、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________”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________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3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_______。
(2)《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_______,阐明了_______,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_______出版。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_______。《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32、内容
(1)“___________”: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
(2)王权至上: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33、战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全面内战爆发。
34、历史背景: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________。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又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从此进入了________时代。
35、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组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36、农业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体现出丰富的发展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历代王朝大都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3)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农业科技领域,哪一项科技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水稻的产量,对缓解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
(5)如今的中国,农业发展融入了现代经济的快车道,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到自己喜爱的农产品。这一变化得益于哪一项技术的迅猛发展?
(6)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农民生活质量迅速提升。从社会制度上看,有何原因?
37、概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
38、比较第二国际的建立同第一国际的建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第二国际建立后产生修正主义的历史和社会根源。
39、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内容和结果各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