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据此可知,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一次 | 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
第二次 | 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
第三次 | 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
A.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
B.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C.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
D.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
2、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 )
A.使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
B.缓和了帝国主义在华矛盾
C.加速了清政府的对外屈服
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3、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
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4、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5、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天津街道大多以巴黎路、维多利亚道、牛津道、穆姆路(德国建)罗马道、但丁路、福岛街、扶桑街等外国名字命名。这说明天津的城市化( )
A.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B.主要集中在租界区
C.领先国内其他地区
D.受西方的影响较大
6、《西洋朝贡典录》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统大舟宝船赍诏敕封(扎莫林)为古里王,及颁诰命银印,升赏头目品级冠带,建亭刻石。碑文曰:‘尔王去中国十万八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垂万世。”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完善了中外朝贡关系
B.提升了明朝国际影响力
C.拓展了明朝疆域范围
D.实现了明朝外交的转型
7、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
经济 | 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 |
思想 | 尊崇儒术 |
稳固边疆 | 设置河西四郡 |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8、魏源《原叙》对“夷之长技”的赞许以及“师夷长技”的主张在二十年之后得到集体性回响。其时有感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一批洋务思想家发出“警世危言”,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广取“诸国富强之术”。这体现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找到了救亡的正确道路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已经改变文化自大心态
D.代表了新兴阶级的利益
9、某学者指出,明代学术界发生了朱学让位于陆学的大转变,以“拯救人心”为矢的,竭力宣传理性、精神作用的陆王心学,如同一剂强心针,使明朝统治的机体得以复苏,让士子耳目一新,所谓“一时心目俱醒,恍若拨云雾而见白日”。这主要是因为陆王心学( )
A.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
B.否定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反对儒家思想对人性的束缚
10、乡约起源于宋代,蓝田四吕以理学思想为核心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明代乡约日益推广,大儒王阳明以《太祖六谕》为蓝本制定《南赣乡约》,并在辖内推行。至清代,雍正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正式宣讲的文本,并在全国范围内宣讲。中国古代乡约的变化( )
A.反映出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强化
B.体现了儒学社会教化功能逐渐衰退
C.折射出乡约与律法合流的趋势
D.表明社会基层政权建设的日益完善
11、据统计,1943年国统区大多数公务员的实际收入水平较1937年下降了90%以上。1947年,国统区中央机关公务员的实际收入与1937年最低级别公务员相差无几,1947年的最低级别公务员的购买力几乎与1937年7月前南京人力车车夫相当。这反映出国民党政府( )
A.文官队伍较为廉洁
B.统治危机逐渐加深
C.蓄意制造通货膨胀
D.充当列强侵略工具
12、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中朝,牵制外朝
13、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使发展生产同改善生活相结合,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对外合作的机会。由此中国
A.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B.建立特色市场经济体系
C.开放上海浦东吸引外资
D.推动经济改革促进发展
14、1618~164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最后于1648年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欧洲大陆恢复了久违的和平。但是,这种和平并不稳定,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吃惊的速度进行着。和平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
A.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
B.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
C.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
D.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15、1964年,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国际评论双方:“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这说明当时( )
A.法美关系由合作走向对峙
B.法国逐渐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D.中国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16、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练习者利用肢体、攀悬、跳跃并结合人体呼吸运动,有些甚至模仿动物做出姿态各异的动作用来医疗和保健身体。医疗体操的出现( )
A.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B.见证了中华先民对卫生保健的重视
C.证明了中医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有效地避免了大型疫病的广泛传播
17、对于变法,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铁良、醇亲王载沣认为“满人历朝所得之权利皆将因此丧失”。而康有为也曾上书言:“就皇上理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勿去旧衙门,唯增新衙门”。据此可知,维新变法( )
A.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B.开启了政治博弈新局面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8、明清时期,苏州涉及商人呈文、政府批文的碑刻共126通。1802年前的40通中多以铺户、商民称呼商人。1802年后的86通中,有35通称科举或捐纳功名的商人为职,18通称会馆的管理者为司事、董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世致用推动阶层流动
B.弃儒从商成为主流趋势
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D.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发展
19、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最初采取官商合办,但由于官办不被信任难以招集商股。于是,改为官股领利,到期退股,不问经营,这样才招股成功,于1899年建成投产并取得较好效益。1913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实业救国思潮逐渐弱化
B.官商合办尚未形成竞争优势
C.融资风险太大不被认可
D.政府干预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0、白籍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种户口登记形式,指专用于登记寓居江南侨州郡县的北方侨人、用白纸书写的户籍册,他们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白籍人口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土著户籍),取消优待。这一调整(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致使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消弭了南北民族间的矛盾
21、中国古代私人藏书自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 “藏书于周室”,《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到唐朝,私人藏书有所发展,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古代私人藏书的兴起与发展( )
A.得益于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B.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
C.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
D.体现了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
22、韩非子强调“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主张( )
A.刑主德辅
B.德主刑辅
C.礼法并举
D.严刑峻法
23、奢香夫人,水西彝族首领,彝族恒部担勒君亨奢氏之女。在明太祖授意下出任贵州宣慰使,对于国家在西南边陲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据此可知,明代在西南采取 ( )
A.羁縻政策
B.都司卫所制度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政策
24、如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据图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具有的显著特征是( )
A.多元一体
B.独立起源
C.分布广泛
D.世界领先
25、秦汉至魏晋时期:监察制度:秦汉建立了怎样的监察体系?
①御史大夫(中央):秦汉形成了以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御史中丞成为国家最高监察官)。
②刺史制度(地方):汉武帝划分13个州部,设置________,代表皇帝巡行郡国。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26、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________”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中国按照“________”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7、辽朝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________。
(2)辽与北宋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辽朝南、北面官设置:南面官负责________,北面官负责________。
28、交通工具:19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__先后问世。
29、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传入
(1)历程:
时间 | 历程 |
____之际 |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
魏晋南北朝 | 同____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
隋唐时期, | ____ |
宋明时期 | 由盛转衰中华文化一部分 |
(2)影响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30、
意义 | 表现 |
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____________。 |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______________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
2.人类_________出现了新的模式。 | (1)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推动了______________的发展。为人们 _______________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
3.人类 ____产生新的变化。 |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____________”,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
4.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_________影响。 |
|
31、治理边疆
(1)东南:经略台湾。
①1662年,________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________,隶属福建省。
(2)东北:反击沙俄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________。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________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
③1689年,中俄签订《________》,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________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
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________部叛乱。
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________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________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
(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________”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________,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________》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立_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________的政策。
⑤推行“________”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32、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其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制度主要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农业出现的意义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________,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________。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________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________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和________等相关学科得到发展。
34、人类文明的产生:标志
(1)贫富差距的扩大:部落酋长和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____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奴隶制的出现: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____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3)国家的出现: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____开始形成。
(4)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____产生。
35、试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36、(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他(福泽谕吉)自幼生长在门阀观念极为浓厚的社会环境里,十分厌恶这种生活,希望早日离开中津,摆脱门阀制度的枷锁,另谋发展。二十一岁时,他如愿以偿,到长崎学习兰学(荷兰语文及学术)。他去长崎的那一年(1854年),日本与美国缔结了和约。兰学可说是日本人接触西学、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发端。当时,绪方洪庵(1810年-1863年)是一位兰学大家,他开设的家塾叫做适斋塾,是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兰学塾。
——摘编自于楷《福泽谕吉与明治维新》
材料二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就是人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取得天地间一切物资,以满足衣食住的需要,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害地安乐度日。有学致善聪,无学致恶愚,如果大家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并有所体会,而后士农工商各尽其份,各自经营家业,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就可以独立了。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劝学篇》(1872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泽谕吉早年经历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福泽谕吉的主张对明治维新的影响。
37、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请回答以下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史的问题:
(1)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点?
(2)鸦片战争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中国出现怎样的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的历程?
(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起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1958至1961年我国开展了哪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了混乱?成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的是哪一次会议?
38、华工与美洲的开发
(1)大量华工到美洲的原因是什么?
(2)大洋洲对美洲开发的影响是什么?
39、商业契约
(1)商业契约的含义是什么?
(2)商业契约的特点是什么?
(3)世界各地商业契约的发展表现是怎样的?(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思考)
(4)商业契约发展的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