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
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 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
2、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中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大山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正确顺序是( )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A.④③①②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①②④③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座城市夜景很迷人,华灯初上时,万家灯火,流光溢彩,观景台上影影绰绰,人们在争相拍照,看来这里的夜景吸引了不少游人。
②严谨的章法与雄悍的笔墨相为制驭,使潘天寿先生的作品郁勃着一股巨大的生命张力,而其技法的登峰造极和作品的壮美崇高,又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③一名身着熊猫服的游客从围栏外观察园中的熊猫,熊猫单手抓盆喝水、吃苹果的萌态令他乐不可支,而在其他人看来,围栏内外这两只“熊猫”相得益彰。
④回顾“森友学园”丑闻,由“地价门”到“捐款门”,安培政府本打算息事宁人,却没料想弄巧成拙,安培的谎言一个接一个地被日本国民揭穿。
⑤《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爱和感天动地的亲情,而其真诚的告诫,殷切的期待,拳拳的叮咛,浩阔的思念,无不力透纸背。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⑤ D. ①⑤
4、临近高考,班主任在班会上借用诗词名句作考前动员,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 )。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创作,其影响力多么巨大,
①正因为如此,就得非常认真和刻苦地去从事,
②哪里又能够产生出一股奇妙和磅礴的力量来?
③如果不是像这样地用心揣摩,反复推敲的话,
④让自己在坚持不懈地思虑中,完完全全地从心里弄明白,
⑤究竟是何处获得了成功,哪里又存在着缺失。
⑥竟会穿越辽阔的空间和恒久的时间,永远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A.①④③②⑤⑥ B.⑥①④②③⑤ C.①④⑤③②⑥ D.⑥①④⑤③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蚂蚁
赵淑萍
货卸完了,拉着空车明显轻松不少。他又经过那个小屋,但是,小屋门已上锁。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他感到惆怅。同时,暗暗怨恨起自己的父亲,明知道那么远,却要他去受那份罪,还不如一个外人。
学校危房改造,要重新装修。废弃的木板,由造房子的工程队收购,送货的钱则另算。父亲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想不想赚钱买书?”父亲问他。他当然愿意。12岁时,奶奶中风躺在了床上。父母都是老师,晚上经常要在学校办公。于是,父亲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意思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奶奶,让他放学以后少出去玩,尽量陪在奶奶身边。“爷爷在爸爸8岁时就没了。长辈中,奶奶是爸爸唯一的亲人了。你能不能替我们尽一点儿孝心,做一点儿事?”于是,他听父亲的话,经常给奶奶翻身,还帮奶奶洗衣服。但是,酷爱看书的他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就是星期六可以进学校图书室去看书。秉公无私的父亲唯一一次破了例,每个星期六都拿来图书室的钥匙。
也就是那时,他染上了“书瘾”。一星期一次,总觉得看不够,他好想拥有自己的书。可那个年代,大家的家境都不怎么样。经常有乡亲来向父亲借钱。父亲或多或少,从不让他们空手回去。一个月的工资,没到月底就被借光了,常常捉襟见肘。
天刚蒙蒙亮,他拉着一车的木板去送货。他读初二,个子已经很高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父亲说目的地是一个叫“红联”的地方,并告诉他,走了大路,看到山时,就沿着山路一直往西走,出了山又是大路,在大路上问一下路人,就能到达目的地。路就这么一条,不会迷路的。他拉着手拉车,没走几公里就气喘吁吁。他咬着牙一直往前拉。可是,这条山路好像无穷无尽,肚子咕咕作响,他实在拉不动了。这时,来了一个看山人,帮他推了上去。一问,知道他要去“红联”,说:“小阿弟,还有很远的路,你一定饿了吧?不如先在我这里吃点饭,吃饱后有了力气再上路。”于是,他跟着看山人来到一间小茅屋。屋子里很简陋,只有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和几把自己做的椅子。看山人又是打水让他洗脸,又是忙着做饭,并拿出咸菜、咸肉和咸笋。这咸肉,看山人自己一块不吃,都夹给了他。他连吃了三碗。那顿饭真香啊,他从来没吃得这么香过。后来,看山人又帮他推车,翻过三个起伏的小山坡才回去。晚上7点,他终于到了目的地,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大钱”——16元。天黑的时候,他不敢进山,就在附近的野地里,搬了些稻草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路过看山人的小屋,门已上了锁。
回来后好几天,他都不理父亲。
后来,一天夜晚,有个老师来叫父亲。原来,有个学生是孤儿,是父亲捐助了学费让他读书。这学生得了中耳炎,耳朵流脓,突发高烧,很危险。父亲二话不说就往学校赶。父亲背着这学生,走了七八里路到镇里。镇里医生说医治不了,得送县城。当时没有公交车,父亲就租了一条船,和船老大一起,连夜摇船摇到县城……学生转危为安。父亲回来了,眼睛布满血丝,一挨床就睡着了。看着父亲消痩的脸,他突然想起了那个看山人,看着看着,父亲和那个看山人的脸竟重叠在一起了。他原谅了父亲。
那顿饭,香得他终生难忘。那位看山人,也一直印在他心里。他记得看山人放柴刀的套子上有个“何”字,成年后的他也曾去大山附近的何家村打听,但都没打听到。这位看山人很可能孤身一人,很可能是最穷的人,但是,那天看山人却拿出了他的所有来招待一个陌生人。
现在,他是江城最大的一家书店的老总,而父亲也退休了,住在江城。父亲退休后的待遇很好,劳碌惯了的父亲,总觉得日子过得太闲适。一个周末,他和几位老友相聚茶馆,言谈甚欢。他想,小区里有很多老人,如果大家经常在一起聊聊天,说说新闻,那该多好。于是,他决定在社区里成立一个爱心组织“老年互访团”,把老年人凑在一起,目的是互访互帮,情感互动。
后来,加入互访团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老人,还有很多青年志愿者。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人了,想组建起一个志愿者团队。取什么名字呢?
他想起了那个叫“红联”的地方,想起那扇锁着的门,门上密密地爬着一群蚂蚁。“叫红蚂蚁吧。”他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他”12岁时就担负起照顾奶奶的重任,“他”因为替父亲尽孝,所以得到了周六去学校图书室看书的机会。
B.“回来后好几天,他都不理父亲”,原因是父亲明知道去“红联”那么远,却还要“他”去受那份罪,“他”觉得父亲还不如一个外人。
C.“这位看山人很可能孤身一人”的结论不仅能从打听不到看山人的消息得出,还能从前文中的“只有一张小床”进行推断。
D.“老年互访团”是父亲退休之后成立的,而很多青年志愿者积极加入,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父亲身上正能量的感召。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意在与“他”的惆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父亲让“他”拉木板挣钱一事。
B.文中类似“小屋门已上锁”这样的描述前后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安排旨在强调“他”想再次见到看山人,而又不得见的遗憾之情。
C.文章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正直严格、乐于助人、尽职尽责的特点。
D.前文写“他”喜欢读书以及为买书而拉木板赚钱的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书店老总埋下伏笔,揭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
【3】“看山人”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为什么以“红蚂蚁”作为志愿者团队的名字?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不谋而合。
(2)李商隐的《锦瑟》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无尽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和屈原《离骚》中“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建造阿房宫所使用的铁钉数不胜数的句子是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作者选择帐内人物的居住、睡眠等日常生活场景来表现塞外雪中奇寒的句子是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由此得出基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________,_________”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人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感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用传说和比喻来丰富内涵,引起绮丽联想,衬托孤寂的感伤和怅惘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从师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表现约会时男主人公憨厚痴情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在祖母床前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村童戏溪上①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戏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②去,纸鸢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④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乾道元年(1165),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②冲淖:冲到泥沼里去。③纸鸢:风筝。④耦:读“ǒu”,两个人各执一耜,并肩而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观”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首联通过溪水、村童、晚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祥和的画面,反衬出尾联中的不平心绪。
C.“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着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2】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段缝①书
王安石(宋)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
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②,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
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③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
【注】①段缝:北宋诗人。曾经写信给王安石,对曾巩的一些做法提出批评。②切劘:切磋。③县断:县通“悬”。悬断,凭空推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茵也。
节选于苏轼的《石钟山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 属:撰著
B.于罪之中,有足矜者 矜:夸耀
C.如不循其情而诛焉 诛:谴责
D.众恶之,必察焉 恶:厌恶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熟而慕焉友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皇皇焉求相切剷/焉用亡郑以陪邻
C.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见犯乃死,重负国
D.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B.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C.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D.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4】下面六句编为四组,都是王安石对曾巩肯定态度的一组是( )
①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②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③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
④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
⑤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
⑥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王安石针对段缝对曾巩的批评写的一篇驳论文,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作者对曾巩都非常推崇。
B.王安石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应该先分析实际情况再灵活处理,所以他对于曾巩的做法并没有规劝。
C.作者认为即使是君子也会误听、误信、误传,贤人总会不断地遭受诽谤,那些困在底层的贤者尤其受影响。
D.作者引用孔孟的话和典故是为了证明“圣人之所以为圣”,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做结,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
(2)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7】结合文本分析王安石和苏轼观点的异同。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的摇摇 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②一段时间以来,“佛系青年”词条刷爆朋友圈,火遍网络。他们奉行着“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 抢,不求输赢"的人生信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实际,从女排队伍或佛系青年中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书信,写信人署名为“伍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