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延边州高考三模试卷地理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按要求写词语。

(1)圆溜溜(ABB)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翩翩起舞(AAB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越飞越远(ABA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半信半______ 情不自______ 一针见______

出谋划______ 手忙脚____________处优

3、比一比,组词语。

贝(______      币(______       关(______

见(______      巾(______       天(______

4、积累运用。

(1)《清平乐·村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小儿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展现在读者眼前。

(2)“_____________。”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笔下。诗句中的篱笆和小路,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5、看拼音,写词语。

jiā  xiāng  chàng    měi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赏析。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对“暮云收尽溢清寒”的“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充满而流出来

B.过分

C.古代重量单位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的“银汉”与“皎皎河汉女”中的“河汉”意思不同。

B.本诗与《十五夜望月》都描写了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夜。

C.这首诗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与亲人团聚的喜悦。

【3】下列诗句与“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7、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色,芙蓉向脸

有人来。

【1】补充古诗。这首诗出自 代诗人 写的《 》。

【2】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A.裁缝。 B.裁剪。)     (A.闻到。 B.听到。)

【3】诗中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江雪

绝, 踪灭。

蓑笠翁,独钓寒

【1】补充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3】找出诗中的两对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神奇的丝瓜(节选)

季羡林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三楼的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三楼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1】根据文章右侧的提示,写出你阅读时提出的问题和阅读批注。

①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写下来。

③在左侧文中用“ ”画出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在这里写下你的批注。

【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连用5个“______”字,展示了丝瓜藤的生长速度快,体现了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中的“竟”字有_______的意思,说明作者在观察时感到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杞人忧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了丝瓜的生长过程。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组写出了丝瓜悬垂空中的样子;第三自然段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生长迅猛,“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丝瓜的粗细,活像“_____________”这个生动的比喻写出了丝瓜的形状和颜色。

10、阅读天地。

小侦察员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一个叫水庄子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小男孩,名叫张嘎子。嘎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被鬼子杀害了,他只好与老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钟亮叔叔也被敌人抓走了。嘎子为了给奶奶报仇,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他跟着侦察员执行任务,表现得非常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同小朋友胖墩比赛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用稻草去堵胖墩家的烟囱,结果害得胖墩一家人被烟子呛了。

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他很喜欢这支枪,很想有支自己的枪去打鬼子,于是偷偷把枪藏进了大树上的鸟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的炮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敌情,被敌人抓住了。当部队攻打炮楼时,关在炮楼里的嘎子,用火点燃自己的衣服,放起火来,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鸟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小兵张嘎》。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相依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里应外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嘎子有着怎样的悲惨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说文中是怎样写嘎子活泼、淘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嘎子的勇敢、机智又表现在哪里?他的故事后来被拍成了一部什么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习题。

材料一:①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里,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了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殷商时期,统治者信仰鬼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用甲骨占卜,预知吉凶,并将所问之事刻于甲骨之上。这里用到的甲骨,多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这些刻了字的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商灭亡,甲骨文开始了3000多年的沉寂。

③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了被刻画过的骨头。历经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最初,甲骨被当成“龙骨”,作为中药使用。直到1899年,人们才有意识地将它作为珍贵的资料收藏。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④1936年6月12日,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刻字甲骨,这是殷墟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经统计和研究,考古人员共发现刻字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有300多片,内容极其丰富。

⑤随着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研究从“草创时期”“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到今天的“全面深入发展时期”,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甲骨文续写往日辉煌,中华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1】甲骨文是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的文字。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甲骨不曾被作为中药使用。(______

(2)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______

(3)1899年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______

(4)有些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______

【3】材料一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这段文字资料插入材料一中,位置最合适的是(   

从发掘的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的结构来看,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A.第①段后面

B.第②段后面

C.第③段后面

D.第④段后面

12、阅读。

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能不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在我过生日时,我第一次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屡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在父亲节,我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从文中找出表示以下意思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A.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得影响。( )

B.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心里很坦然。( )

【2】请你找出一句文中描写母亲因“我”的感恩而快乐的句子,摘抄下来。

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意思是(       )。

A.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亲人之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4】仔细阅读短文后填空。

(1)文中可以用来解释“感恩”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

(2)短文主要写了侄儿向____感恩,“我”向母亲和父亲感恩,“我”的女儿向____感恩这三件事。

13、课外阅读。

腊八粥(有删改)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愈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

⑦“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⑧“是呀!孥孥说得对。”

⑨“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⑩“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的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哦……”他惊异地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

2~~~画出短文中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这几个句子说明______,也表现了八儿__________

3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说明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______

(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句话表现了八儿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______

(3)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煳了。______

(4)短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______

4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是为了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八儿的眼中,也许妈妈的爱就是一碗腊八粥,联系生活想一想,妈妈的爱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妈妈的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节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

1文中的是指__________周生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感到意外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意思是一样的。____

2如此因此的意思。____

3)周恩来从小就认识到了振兴中华的重要。____

4请谈一谈你为什么而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

(2)他对沃克医生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

16、为了我们的身体,老班长冒着生命危险去钓鱼。(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加工厂。

(1)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缩句:  

(2)学习语文不下苦功行吗?

陈述句:  

双重否定句:  

(3)在百米赛跑时,他首先第一个冲到终点。

改病句:

(4)同学们听课。

扩句:

(5)李亮把这个铅笔给小明。

被字句:  

 

18、将下列句子改为感叹句。

(1)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样子,写句子。

1.例: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

(1)春雨就像__________一样轻轻地落到地上。     

(2)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

2.例:邓小平爷爷把树苗扶正。   树苗被邓小平爷爷扶正。

(3)邓小平爷爷把树坑挖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邮递员黄狗把包裹单送到了门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脂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苍蝇拂拭圆脑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快活地叫起来:爸爸,你看!这是什么?”(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词序颠倒的病句。

跟我学: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修改方法:找出位置错误的词语,然后调整过来。

5.它们终于不动了,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快乐习作。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有了很多新发现。请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叙述清楚,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