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会将内容填完整。
(1)远看( )有色,近听( )无声。春( )花还在,人( )( )( )惊。
(2)我们的祖国是( )国,我们的国旗是( )星红旗。
(3)一( )( )成众,独( )( )成林。
2、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3、查字典。
“薄”字是 ____结构,用部首查字法查,应先查部首_____,再查____画。在“薄雾”中“薄”的读音是____。“薄”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是_____,组词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_,组词_____。
4、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填空。
(1)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__________起来,合奏出一首__________,那声音充满__________,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__________。——《大自然的声音》
(2)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______又______。——《海滨小城》
(3)“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___”。这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在《望天门山》中写的诗句。
(4)读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的脑海里会浮现这样的画面:______
6、《花牛歌》——花牛生活图
①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②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③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④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1】第_______句是动态描写,第_______句是静态描写。
【2】这首诗描绘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哪四个场景?用“ ”画出来。
【3】这四个场景将花牛_________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花牛的_________之情。
【4】我也会仿写。
花牛在草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
【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行中的“这”和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所代表哪两种不同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________
河流、风:________
黎明:________
【5】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各代表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文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冷风
普希金
冷风还在吹,
吹来晨露。
只是在春雪才化了的地方,
冒出了初春的小花朵,
就像从奇异的蜡质王国,
从芬芳的蜂房
飞出了第一只蜜蜂,
沿着早开的小花飞行,
在探视美丽的春天:
贵客就快来了吧?
草原快绿了吗?
茂密的白桦树林
就快长出黏性的树叶了吧?
喷香的稠李树就快鲜花盛开了吗?
【1】(内容理解)诗人连用四个问句,一方面增强了诗歌的______________(诗歌特点),读起来更加富有韵律;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______________。(语文要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画面描写)阅读诗歌,结合下面的词语,想象诗歌展现出来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节奏)如果让你朗读这首诗歌,你认为下面哪种节奏更合适?( )
A.缓慢
B.沉重
C.急切
D.柔和
【4】(仿写)请仿照诗歌中画线句的形式,补写下面的小诗。
远处传来了一阵阵清脆的叫声, 原来是知了在呼唤夏天的到来。 你吃到香甜可口的西瓜了吧?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闲话膏方
①膏方,又称青膏、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加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膏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身与疗疾相结合,疗效明显,服用方便的中医特种保健品,乃我国传统医药学之瑰宝。
②青方有着悠久历史。我国现存最早医方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考古发现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方的记载,如肪膏、脂膏等,所治病症多为外伤。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保存11个方,其中包括2个膏方。
③唐宋时期,朝廷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使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膏方制剂有水煎去渣,取汁,浓缩及内服的特征,明清时期,中医膏方上至宫延御用下至民间,纷纷用于滋补养生,促进膏方完善成热,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数量大大增加,临床应用更加广泛。
④近代, , 如《张幸青医案》非常强调要针对病人的体质与病因,因人、因病而施,这种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又如《了甘仁医案》中列举了大量使用膏方的案例,几乎每个案例都有对服用膏方者的具体体质和病因的分析,配方也更加复杂和细致。
⑤膏方的作用涵盖补虚和疗疾两方面。其药物组方有别于单纯“强身健体”的方法,也有别于一般“补品”,强调根据个体差异立法组方,合理配伍扶正药与祛邪药之间的比例和轻重,讲究“国本清源,攻守适宜”“阴平阳秘,以衡为补”,达到“治未病”效果。
⑥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要求增加;而生活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缺少运动等,使亚健康状态者增多。疾病谱改变后,冠心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这些因素让膏方在现代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⑦目前,开展膏方工作的医院越来越多,各地膏方节、膏方论坛开展得有声有色,膏方培训班举办越来越好,出版膏方专著越来越多。现代膏方发展速度惊人,尤其在南方地区,膏方为广大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如江苏、上海等地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11年上海使用膏方近30万料。
⑧膏方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内膏方市场一哄而上的现象令人担忧。有些医院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一味追求膏方数量及门诊量,不惜牺牲膏方质量。
⑨此外,目前膏方开方医师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各级部门专家培训不到位,能开好膏方的专家明显不足。而青方的生产也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至膏方的生产良莠不齐,一些专家甚至表示,现在膏方的合格率不会超过50%。
⑩为使膏方健康有序发展,要( )制定出《膏方应用规范》、《膏方生产监督规范》等一系列标准。各地区应( )建立医院及开膏方的医生准入制度,建立加工单位准入制,( )加强膏方生产各环节监督,( )开展专家培训,对开方医生规范考核。
【1】根据第①段内容,膏方的制作方法是:________
【2】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根据此段内容,横线上填写的句子应该是下面的第________句(括号里填序号)。
①膏方的配方更加复杂而细致 ②膏方的配方更注重针对性
【3】第⑧段中划线词“有些”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四处空白处依次应该填入的词语是( )。
A. 尽快、逐步、严格、广泛
B. 严格、尽快、全面、逐步
C. 立即、全面、尽快、广泛
D. 严格、全面、逐步、尽快
【5】文章第②-⑨段依次介绍了膏方的历史、________和________。
10、阅读
童年
①有一天,酒馆女主人和外祖父吵架,她带着把没有参加吵架的外祖母也骂上了,骂得很凶,甚至向她扔红萝卜。
②“您真糊涂,我的好太太。”外祖母安详地对她说,然而可把我气坏了,我决定对这个恶婆报复一次。
③我想了又想,怎样才能给这个双下巴细眼睛的红发胖女人来一次更痛的打击。我观察邻人们闹矛盾,知道他们互相报复的方法是:切掉猫尾巴,把狗给毒死,打死公鸡和母鸡,或者半夜偷偷地进到仇人的地窑里,把煤油倒入腌白菜和黄瓜的木桶里——但是这些办法都不合我的意,需要想一个更惊人更厉害的方法。
④我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我瞅酒馆女主人下地窑的时候,合上地窑的顶盖,锁上,我在上面跳了一通复仇者之舞,把钥匙扔到屋顶上,我一溜烟地跑到厨房里。外祖母正在那里做饭,她没有马上明白我为什么高兴,但当她弄明白后,狠狠地朝我的屁股拍了几巴掌,把我拖到院子里,叫我到房顶上去找钥匙。我对她的态度觉得很奇怪,我默默地把钥匙拿下来,躲到院子角落里看她释放被俘获的酒馆女主人,她们俩友善地一面走过院子,一面大笑。
⑤“我叫你知道厉害,”酒馆女主人攥紧胖胖的拳头威吓我说,但她那看不见眼睛的胖面孔露出和蔼的笑意。外祖母揪住我的领子,把我拉到厨房里,问道:“你干吗要这样做?”“她拿胡萝卜打你嘛……”“你是为了我吗?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瞧我把你这块废料塞到炉底下喂老鼠,你就知道了!你算什么保护者啊,一个小泡泡儿,一戳就破!你看我告诉外祖父——他不打掉你一层皮才怪呢!到顶楼念书去吧……”
⑥她整天不理我,到晚上,在没有祈祷以前,她在床沿上坐下,教训了我几句永志不忘的话:“阿廖沙,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不要管大人的事!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
(有删改,作者:高尔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判断,请在括号里打上“√”或“×”。
(1)“我”喜欢酒馆女主人,因为她总对“我”露出和蔼的笑意。 ( )
(2)邻人们闹矛盾时那些互相报复的方法,都不够表达“我”的恨意。( )
(3)外祖母整天不理我”是因为她没有将“我做的事放在心上。 ( )
【3】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1)第④自然段中说,“我对她的态度觉得很奇怪”我觉得奇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抓住人物的___________细致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有一个怎样的外祖母?请在文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两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捅马蜂窝
冯才
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烽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闻进屋来。
②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想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爷爷却不同意。每当他们俩争论时,我站在一旁,心里就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③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因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④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1】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按提示把事情填充完整。
起因:爷爷的后院有个马蜂窝。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画线词“冒失鬼”指的是____________,“那”指的是____________。
【3】下列生活中的情景,可以用“捅马蜂窝”形容的是( )
A.在运动会100米赛跑中,小明摔倒了,没有取得名次。
B.小明数学考试时忘记带直尺,没有办法画图了。
C.小明写作业时,偷偷玩手机游戏,被妈妈发现了。
D.你和小明是最好的朋友,但他马上要随父母搬家到北京。
【4】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读文章画线的句子请按要求作批注。
这一句写得真好,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章第④段,想象一下,如果这时的“我”再看到马蜂会是怎样的心情?请用上一两个动词,想象续写“我”再次见到马蜂的情境。
一只马蜂从远处向我飞来,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茫茫太空中,生活着很多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它们身处广袤的太空,难免会染上一些“疾病”。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一种是“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寿命越长。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陨落。这种“重症”,是很难治好的。
另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月球10号”。这颗人造卫星环月飞行不久,就报废了。因为这颗人造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这颗人造卫星也就停止了运行。其实,当时人造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若能派出“太空医生”,给它换上新电池,它就不会报废了。
还有一种是“急性病”。1970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13号”,发射后两天,飞船里的一个氧气罐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船降落在地球上。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生了“急性病”,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谁是最合适的“太空医生”呢?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从此,航天飞机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选人”。
为什么人们会看中航天飞机呢?
这是因为航天飞机可以往返于地球和太空之间,一般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大大降低了空间科学活动的费用。据美国科学家统计,太阳观测卫星发射5次,耗资达几百亿美元,而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大约只花费几千万美元,这比重新发射一颗人造卫星要合算得多。随着航天飞机技术的改进,它的飞行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另外,航天飞机返回之后,一般经过两个星期的检修,又可以上天,使用方便。科学家建议,今后在发射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时,应同时让一架航天飞机进入待命状态,一旦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在发射后生了“小毛病”或“急性病”,“太空医生”就立即出发,及时进行抢救。(有删改)
【1】根据意思找出文章中相应的词语。
(1)很完整,没有一点儿损坏或残缺。 ________
(2)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去除不掉的祸患或弊端。________
【2】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补充下面的表格。
“疾病”类型 | 病因 | 结果 |
“不治之症” | 轨道低 | _____ |
“小毛病” | _______ | _____ |
“急性病” | ______ | 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 |
【4】文章说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从早到晚
B.从前到后
C.从概括到具体
【5】本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请说说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天地。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我知道,虽然这么晚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来,坐下。”她虽然和蔼地笑着,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不由惭愧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那装满智慧的额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新年后第一堂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刚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留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起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明白,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浇灌着我们。
经过点拨,我解出了那道题,她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灯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我前进!
【1】补全第四自然段中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忐忑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描写老师外貌的句子。这段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4】“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第一个“光”指的是__________;第二个“光”指的是____________。
【5】本文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即将小学毕业,请你写几句给老师的毕业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说明类文本《宇宙里有些什么?》,回答问题。
①无数颗像萤火虫一样的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汹涌的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②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像比较坚硬的金属---金、银、铜、铁,一旦接触它们的表面很快就会溶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做萤火虫呢。
许多恒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亿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③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那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④这样的小星星发出强烈的炫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
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表面温度也不十分高,只有几千摄氏度。
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
A.萤火虫
B.恒星
C.宇宙
D.太阳
【2】文中画横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①( ) ②( ) ③( ) ④( )
【3】符合第三自然段描写顺序的是( )
A.密度大——体积小——引力大——温度高——光线强
B.密度大——引力大——温度高——光线强——体积小
C.体积小——密度大——引力大——光线强——温度高
D.体积小——引力大——密度高——光线强——温度高
【4】下列材料中巴金先生所谈到的“繁星”,但与本文在写作特色与写作目的上均有所不同,请写出你的理解。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深蓝色的天空。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选自巴金《繁星》,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谭老师很有幽默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乐园。
【1】为了让孩子复明,父母把孩子带到城里来了。(改成“被”字句)
【2】阿姨,难道你是用双拐走路的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总是放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修改病句)
【4】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以上。
【5】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和注视。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8分)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翠鸟蹬开苇秆,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①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人们把排水管放在地上。(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变句型
1.改反问句。
(1)像张思德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2)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2.改陈述句。
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3.照例子,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的时候, ;
的时候, 。
4.续写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5.改双重否定句。
我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6.缩句。
(1)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7.扩句。
(1)它被发掘出来了。
(2)他睡熟了。
8.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
19、用句子中的加点词语造句。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________________
20、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
(1)寒假快到了,难道我们不期待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狗是会叫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我不再
提示:又一个学期匆匆而过,你又长大了许多,和过去相比是不是更自信了,是不是更懂得关心他……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以“我不再 ”为题写下来。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不再粗心,不再娇气,不再懒惰……)。
②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③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④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