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连云港高考二模试卷地理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形近字组词。

( )   ( )   ( )   ( )

( )   ( )   ( )   ( )

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 _____借东风——巧用天时   (2)_____借荆州——有借无还

(3) 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   (4)三个臭皮匠——顶个_____

(5)__________——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它是 结构的字。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摇动;②大力发展,使兴旺起来;③振作。在振兴中华中应取第 种解释。

4、照样子,写词语

翩翩起舞(A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光粼粼(ABC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___

2.高梁桥,龙王把水卖;金水桥,皇上挂金牌;卢沟桥,狮子多又怪。____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都用了( )的手法,第一首明写( ),实质要表达自己( )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 ),赞扬了它们( )的精神。

2.《石灰吟》的在这儿是( );的意思是(   )。

3.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本学期在百花园中学过一首陈毅的《青松》,请你把它写下来。

 

7、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 月的景色。

【2】诗中描写了绿色的     的荷花,鲜艳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 ]

  ,

  ,  

1默写古诗。

2从古诗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在本诗中,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角度来观赏______山,看到山的姿态和形状各不相同,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    )船只,(    )海堤,(    )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

海浪和潮汐的能量过去都白白浪费了,如今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已经不是梦想。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

此外,用海水淡化的方法缓解地球上许多干旱地区的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以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都将要由幻想变成现实。

不过,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奉献。

1.把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人第1自然段的括号里。

冲垮    毁灭    掀翻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人们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的新时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海洋乐于奉献?

 

10、课内阅读。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星,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1把选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选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突出表现了敌人的____________

3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是(  )

A.血滴在课本上弄脏了课本。

B.表现了雨来用鲜血和生命保护李大叔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C.写出了敌人的凶狠毒辣。

4从雨来面对鬼子毒打的表现中,你能感受到雨来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二战时期,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当天,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把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战争中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了。战俘出现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脸上的稚气表明他不超过20岁。面对中年妇女愤怒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刺痛。在这个年轻战俘的脸上,她看到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地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包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年轻战俘的面前。年轻战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一把抓起面包,连包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看到年轻战俘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他头上的绷带,失声痛哭起来!

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看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围观的人们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食品,一齐递向受伤的战俘……

1.请你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挤过人墙的中年妇女,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面前,举拳要打,为什么又停住了,木雕般站在那里?

 

3.妇女将面包递给年轻的战俘,他为何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4.读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感想?

 

 

12、20世纪,人类( )月球,( )深海,( )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按原文填写动词。

【2】文中“人类居住的星球”指的就是我们生存的__________

【3】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想一想你生活中有哪些是“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写几句连贯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会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  拿)着,另一个人(提  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请按课文内容用“√”选择括号里用得恰当的词语。

2我知道文中加点的词语拼命写出了  

A. 孩子们放风筝时玩得非常尽兴,无忧无虑 B. 孩子们为了玩,可以不顾性命。

3第②段中从早晨玩到下午说明孩子们玩的时间______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是告诉我们孩子们放的风筝______

4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孩子们_______A.做风筝  B.放风筝  C.找风筝)的情景。我能感受到孩子们放风筝的心情是那么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小镇的早晨

①桃源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了。

②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两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镇两头。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

③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路不宽,人很多,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那刚从地里拔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从河里捕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鹅……真叫人目不暇接

④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学生背着各种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妇女提着装满新鲜蔬菜的篮子从集市上回来,街道两旁卖早点的店铺不停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河对岸移动着一条彩色的人流,那是去工厂上班的农家姑娘。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如今,这里办起了自己的缫(sāo)丝厂、丝织厂、服装厂。小镇在变化,小镇在前进!

⑤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1】联系上下文,我知道短文第③自然段中“目不暇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后我发现,短文中能够概括全文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围绕这个意思,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小镇早晨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读下面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注意加点的词语)

①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

②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出来,从河上漂过。

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④自然段最后写道“小镇在前进”,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短文和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将下面的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

1.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巧嘴巴会说话。

(1)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把氧气赐给我们,给我们遮阴,我却把铁链锁在你的身上,虐待你。

 

 

(2)管理局觉得丹尼尔的态度是真诚的,为了教育丹尼尔并警醒大家,便向他提出了一个条件。

 

(3)那棵大树被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过往的行人来看热闹。

 

 

 

17、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完成句子)。

1.小红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海军。”(改为转述句)

2.他得去参加联欢会。(改为双重否定句)

3.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为陈述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 秋天来了。(改为拟人句)

 

  (2) 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引述句)

 

  (3)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4)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20、照样子,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例: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1)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裁缝拍拍顾客的肩,说:“凭我的手艺,不用接袖子也能给您做出一件最漂亮的春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智慧摩天轮。

星空梦幻而神秘,或许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