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南海口小升初三模试卷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填空。

(1)《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 _________

(2)下列四首诗中哪两首是借物言志 _______

他们言的“志”是:___________

A.《暮江吟》

B.《石灰吟》

C.《雪梅》

D.《墨梅》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草原》一文中,表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深厚友谊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作者运用了______手法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的孤寂,愁苦,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律·长征》作者_____诗中那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军途中的艰辛。

3、照样子填词。

例:一石头 高 珍惜 时间

  纸 快 环境

  沙子 远 汉字

 

4、四、照样子,写词语。

嘎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颤颤巍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古诗补充完整。

1._______莺飞_______)(_______)(_______,拂堤杨柳醉春烟。

2. _______知细_______谁裁出,_______)(_______春风似剪刀。

3.碧玉妆成___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___垂下绿丝绦。

4.离离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荣。

5.______________尽,春______________生。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补全古诗,并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_______,冷露无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补全古诗。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用“____”画出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它们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可否换成“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以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象,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委婉动人。

7、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很多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总内心的不宁静。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3】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写到:“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同样写蝉,两位诗人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边想象瀑布的壮观情景,一遍试着有感情地把诗读给爸妈听听。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题。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已经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文中,“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中的“竟然”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对于“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理解正确的是(       

A.孩子力气小,无法为小树苗提更多的水。

B.孩子更希望在默默中关爱这棵树苗,让它更好的成长。

C.孩子并不喜欢这一棵小树苗,所以他没有特别对待这棵弱小的小树苗。

D.这棵小树苗并不需要更多的水。

【3】对于“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母亲目光是犹豫的,她觉得孩子可能在做一件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B.母亲的目光是赞许的,她不忍心伤害孩子的渴望。

C.母亲的目光是忧虑的,她不知道这棵小树苗能不能存活,害怕孩子的努力白费,让孩子失望。

D.母亲的目光是自信的,孩子能成才,小树苗也能茁壮成长。

【4】孩子和树苗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十五自然段中 母亲说“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第十六自然段中孩子“他一下子怔住了。”此时孩子的心中会想到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展开思考,把孩子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他决定写一篇以“父母的爱”为话题的文章,请问他可以选用哪些事例或者从哪些方面来写?简单说一说(最少写四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最后的常春藤叶(节选)

第三天,苏艾静静地走进琼珊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轻轻地握着琼珊的手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去世了,他也得了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  )(  )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  )了黄色(  )绿色的颜料。”苏艾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看看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它在风中不飘不动,你不觉得纳闷吗?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贝尔曼究竟到什么地方?干什么了?你觉得贝尔曼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的价值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小酒店,由于他们卖出的酒价廉物美,很受顾客称赞,因此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办事,妻子忽然灵机一动,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5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着头痛苦地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只用5元钱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因此一蹶不振,并且终于彻底破产。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眼泪说:“我明白了……”

1给短文补充合适的题目,填在相应的位置。

2在文中找出与“红火”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写下来。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1)价格便宜,货物又好。_______

(2)疾病、贫穷一起到来。_______

(3)形容气息微弱。______

4丈夫认为“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

__________

5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结尾补上“妻子”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看见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这时,有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要引它们来,就吁哩哩哩地叫了一声。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嘎嘎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批注①:“贴”“悄悄地”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

批注②:俗话说:“人有人言,禽有禽语。”鹅三次“嘎嘎”的意思是什么?

1有同学读了选段,批注了两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1)批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批注②:第一次,鹅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鹅好像在说:“___________”第三次,鹅好像在说:“___________

2对第2自然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害怕鹅,所以才那么狼狈不堪。

B.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来描写鹅和“我”。

C.这段话写出了“我”被鹅咬住因而惊慌失措的情景,描写得真实、生动。

3读了这两个选段,你能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认真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天地。

绿,是播种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又是走向成熟的颜色。

到了夏季,绿变得更浓更深。

生命在蝉鸣蛙嗓中翕动,生命在炽热骤雨中争斗。

于是,凉风起,秋天到了。

枫叶如丹,(       )一树,(       )一地。

丹,是收获的颜色,丹是成功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

绿与丹,(       )着天地。为人间,(       )出五彩斑斓。

【1】把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合适的(       )内,使文意贯通。

铺满          演化             打扮            挂满

【2】诗中“绿”代表着播种、__________________,“丹”代表着_________、成功、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诗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中到处充满生命。

B.生命的价值在于运动。

C.生命的成长充满着奋斗和艰辛。

【4】这首诗歌颂的是(       

A.生命

B.绿与丹

C.播种与希望

D.收获与成功

14、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风光。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    ”画出来。

【3】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用“    ”画出来。

【4】最后一句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玉兰花开得很旺盛。(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游峰的扫路人不但热情开朗,但是乐观自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句子,体会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照样子写一写“春天”和“秋天”。

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了。

春天:

_________________

秋天:

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人扶上车了。(改成字句)

 

2、车夫被玻璃片扎伤了脚。(改成字句)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浏览”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位聋哑青年画鱼时很专注。   (改为感叹句)

 

2.我们应该学习罗丹这种对工作全神贯注的态度。(改为反问句)

 

3.父亲把贫瘠的黄土坡开辟成了绿油油的菜园。(改为“被”字句)

 

4.伽利略是科学家。(扩句)

 

5.勤劳的父亲用汗水在山坡上开辟出一个菜园。(缩句)

 

 

20、品读句子,完成仿写。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我也能写: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天地

有一只兔子他总嫌自己的尾巴短,耳朵太长,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一根绳子在耳朵上打了一个蝴蝶结,又在尾巴上系了一个和尾巴颜色一样的气球……

请你猜猜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发挥你的想象接着写下去吧。

要求:1.题目自拟。

2.故事内容有趣,语句通顺、连贯。

3.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