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哪项说法不完全正确?( )
A.《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长篇抒情诗,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更表现了她的少女情怀。
C.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D.《爱莲说》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颐,“说”是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见解,也可以寄寓一定的道理。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B. 刘启犯错误,老师批评了他,但他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
C. 吴京为人一向诚实、正直,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D. 小福最近写字扑朔迷离,老师连续两天批评他写字不认真了。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纠正自身缺点时,要分析并查找出造成缺点的原因。
B.通过学校组织的体验活动,使我们扩大了视野,明确了目标。
C.八仙山峰奇谷狭,林幽水秀,九月的八仙山是人们出游登高的好地方。
D.在平时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文章表达了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B.《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文章借景抒情按照忆花——赏花——悟花的思路写作。
C.《伟大的悲剧》以时间为序进行写作,文中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使整个叙述过程更加真实,更加感人。
D.《黄河颂》选自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
5、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已经交了作业,科代表仍在追要,你对科代表说:“难道你让我交两遍不成?”
B. 对一位因学习好而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C. 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D. 对夜深仍在大声说话、喧闹的邻居说:“不要讲话了,我们需要休息了。”
6、下列句子排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②沿着先辈的足迹前行,初心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③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党员干部以一个个实际行动书写时代答卷,必将凝聚起再出发的磅礴伟力!
④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江西于都,在与革命烈士家属交谈时,总书记动情地说:你们的前辈都牺牲了,我们要记住他们。
⑤记住他们,就是要记住初心与使命。
A. ④②⑤①③ B. ①②④⑤③ C. ④⑤②①③ D. ①③④⑤②
7、下面情境中,说话人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为了竞选团员王果对同学说:“哥们,投我一票,否则我要你好看。”
B.李爽正在忙自己的事,有同学找她出去,她对同学说:“请稍等一会儿,我把事情做完就来。”
C.张明推开母亲递过来的衣服说:“烦死啦,我都这么大了,谁还要你照顾?”
D.小王一把拽住正准备闯红灯的老伯说:“你活得不耐烦了?真是为老不尊!”
8、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2)孰若孤(______)(3)及鲁肃过寻阳(______)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本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省略了吕蒙就学的过程,更加突出人物的风采。
B. 本文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生动再现三位人物的情态。
C. 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也突出了孙权的善劝。
D. “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当年不学无术的轻视、嘲笑之意。
9、填空。
①《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由自然引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②王勃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
③上善若水。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④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野猫的裁决
阿瑟莱德
从前,有一只鹧鸪在一处山林的草丛里安了个窝,它的窝不但能遮风挡雨,而且舒适透气,是一个很不错的栖居之地。
有一天,鹧鸪离开它的窝,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觅食。这一去就是好些日子。其间,一只兔子来到这里,发现了鹧鸪的窝,就住了进去。过了几天,鹧鸪回来了,它对兔子的行为十分生气。
“喂,兔子,”鹧鸪怒道,“你怎么能趁我不在的时候霸占我的窝呢?出来,赶快出来!”
“你凭什么说是你的?”兔子也不甘示弱,“这是一个无主之窝,我占了就是我的,这是森林法则规定的。”
“可是,这并不是无主之窝,在你来之前我就在这儿住了好久了。”鹧鸪据理力争。
“就算你说的是真的,”兔子说,“但是我来的时候这儿是空的,而且我已经住了好多天了,所以这儿现在就是我的!”
在它们争执不下的时候,一只体型硕大的野猫走了过来。野猫是一个卑鄙的家伙,但它总是把自己伪装成很高尚的样子。此刻,一个恶毒的计划正在它心中酝酿。不过,它现在首先需要得到鹧鸪和兔子的信任。只见它用后足站立,把一只前足放在胸前,装模作样地祈祷:“哦,我的主啊,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短暂,让我们文明地生活,公正地做事,理性地解决争端,共同创造出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吧!”
听了野猫的祈祷,兔子觉得野猫既强大又公正,让它做裁判解决窝之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它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鹧鸪表示怀疑,提醒兔子别忘了野猫是它们俩共同的天敌。不过,兔子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对鹧鸪说:“如果你不愿听野猫的裁决,就表示你放弃了窝的所有权。”
听了兔子和鹧鸪的对话,野猫心中暗喜,但是它假装犯难地说:“你们俩,一个是早就在此居住,一个是现在实际居住……唉,该怎么办呢?”
兔子说:“神圣的野猫先生,我们相信你,如果谁不听从你的裁决,你就将谁吃掉!”
“亲爱的朋友,请你别这样说。”野猫说完,看了一眼始终与自己保持一段距离的兔子和鹧鸪,“我是决不会做出那种凶残的事情的!不过,既然让我裁决,你们就要让我听明白。我老了,耳朵不好,你们离我这么远,我怎么能听明白呢?来,都靠我近一点。”
兔子和鹧鸪听了野猫冠冕堂皇的言语之后,放松了警惕,往它跟前走了走。当它们走到野猫面前时,野猫露出了真面目,它一手抓住兔子,一口咬住鹧鸪,然后将它们全部变成了自己的盘中之餐。
【1】鹧鸪和兔子因何产生争执?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鹧鸪对野猫最初的态度是怎样的?后来为何还是上当了?
【3】野猫是如何一步步实施它狠毒的计划?请用几个词语评价一下故事中的野猫。
【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结合本文,提炼出两则寓言相同的寓意。
有一天,猫不怀好意地、假惺惺地举办生日宴会,请来许多鸡赴宴,鸡刚一到齐,猫就立刻关上大门,把他们统统吃掉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天空很蓝
①比尔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被派遣到海军第七陆战队第一特遣队。比尔兴冲冲地前去报到。一周后,他还没来得及充分欣赏和享受那迷人的海滩、和煦的阳光,他所在的部队就奉命开赴沙漠地区,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②对比尔来说,这次训练令他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可以领略到沙漠美丽的风光,紧张的是他不知道即将开始的生活是什么样。然而,初见广袤的沙漠的喜悦和兴奋,仅仅在他的内心停留了那么两三天,便被严酷的生存训练所吞噬。
③比尔躺在自己的沙窝里,一分一秒地忍受着耐力训练给他带来的孤寂与焦躁。他想找个人聊一聊,可他离最近的列兵约翰也有30米远,他们无法交谈;他想睡一会儿,可又怕毒蛇和沙暴的突然袭击。他只感觉眼前漫天的黄沙仿佛是一台榨油机,正一点一点将他内心的那份坚强与自信榨干。
④然而,这一切只是他们这次训练的开始。
⑤他苦苦煎熬了15天,终于给他的父亲——一位陆军将军写了封信,希望父亲能利用他在军界的关系将他调离特遣队。之后,父亲的回信便成了他每日军营生活中唯一的希望。
⑥一周后,他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只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一间狭窄的囚室里,关着两个人,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一个人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的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翱翔;另一个人总是关注高墙和铁丝网。前者的内心豁达而高远,后者的心里却充满了焦躁与恐惧。半年后,后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前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⑦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孕育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还有什么事情比一个人每天努力地活下去更了不起呢?还有什么能够比一个人每天早上醒来,看见早上的阳光、蓝天,更令人愉快呢?如此一想,比尔的心窗亮了。
⑧接下来的训练中比尔的内心又充满了活力。他没有辜负父亲的用心,并在那次艰苦的训练中,因表现出色而获得嘉奖。
⑨人生中,确实会有许多问题困扰着你,不同的是,同样的困境中,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成功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有人只希望脱离苦海,有人却希望获得应付问题的力量。
【1】第③段中比尔内心的“坚强与自信”为什么会被一点一点榨干?
【2】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比尔的父亲在回信内容中只讲了一个故事,用意是什么?
【4】联系全文内容概括比尔的心理变化过程。
12、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记事不仅要写清楚,还要写得有详略,有感情,写得生动。请补全下列题目,可参考括号里的角度,也可以自拟角度,写一篇记事的文章。
题目:使我 的一件事(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遗憾……)
要求:1.至少500字。2.感情真挚,禁止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