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不同的书,需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下列阅读策略的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均是纪实作品,因此,阅读时,只要关注其真实性就可以了,不必品味其文学性。
B.《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都是科普作品,《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阅读时,可以选择完全相同的阅读方法。
C.《昆虫记》《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虽同是科普作品,但是,因为它们所涉及的领域完全不同,无法开展联读。
D.《红星照耀中国》与《长征》中均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历史,阅读时,可采取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狼藉/慰藉 遒劲/疾风劲草 步履蹒跚/春意阑珊
B.濒临/频率 倔强/强词夺理 不屑一顾/惟妙惟肖
C.嶙峋/粼粼 参观/参差不齐 坦荡如砥/同仇敌忾
D.纤维/拉纤 阻塞/塞翁失马 鹤立鸡群/以邻为壑
3、阅读下面的古诗,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②,日斜征虏亭③。
蔡洲④新草绿,幕府⑤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③征虏亭:亭名,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于此送客。④蔡州:江中洲名。⑤幕府:山名。
A.首联写的是早晚之景,“冶城”遗迹被潮水淹没,“征虏亭”矗立在斜晖之中,暗示曾经的繁华热闹早已销声匿迹。
B.颔联“新草绿”“旧烟青”六字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当时诗人内心还是充满愉悦的。
C.颈联“兴废由人事”一句转入议论,明确指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
D.尾联以《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朝统治者正重蹈前朝覆辙,寄寓深沉。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文章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B. 科幻小说《喂——出来》中的无底洞,可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把美好留给人类。于是,从此以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C.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节选自《沙乡年鉴》,表达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同时启迪人们:要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珍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
D.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从内容上看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形式上看又是一篇记叙文,通过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5、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完成题目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这首词是词人被软禁两年后所作,也是李后主的绝笔。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中“不堪”一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为什么一江春水会“向东流”,请分别用地理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解释。
6、古诗文默写
(1)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釆桑子》)
(2)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3)中原乱,______________,几时收?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4)《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描写战斗惊心动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中诗人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抒发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孟子认为“国恒亡”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活动中,学习委员找来下面两幅画,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
图一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迪?
8、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可燃冰
①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最长的国家。
②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 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如果把甲醛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③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醛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 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 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 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④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⑤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 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致灾难性的海啸。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1】第②段到第④段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燃烧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9、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2.说明变化的原因。3.注意安排好说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