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 1982年宪法目录 |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A.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C.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2、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3、十六国时,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推行九品中正制;经济上,劝课农桑,核定户口,征收田租户调;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后赵的上述举措( )
A.助推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C.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D.发展并创新了中原典章制度
4、新的历史时期,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出现,这些成就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中国高新技术全面超越西方
B.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C.标志着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D.表明了高新技术成为中国主导产业
5、下表为中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研究的部分著作,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国家 | 作者 | 书名 |
德国 | 迪特·库恩 |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
日本 | 小岛毅 |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
中国 | 游彪 | 《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
A.宋代繁荣与社会变革
B.新式选官制度的完善
C.儒学和佛教逐渐合流
D.重文抑武与儒学发展
6、下表是西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表。汉武帝时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皇帝纪年 | 公元纪年 | 郡级政区 |
汉高祖十二年 | 前195年 | 15郡 |
汉武帝元封五年 | 前106年 | 108郡、国 |
A.开疆拓土
B.颁布“推恩令”
C.分设刺史
D.用酷吏管理地方
7、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拓展海外贸易
B.开拓国内市场
C.彰显明朝国威
D.加强友好往来
8、“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此言论出现于( )
A.18世纪60年代
B.19 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 世纪20 年代
9、“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一史料出自(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孔子改制考》
D.《新学伪经考》
10、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印证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有( )
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保路运动
D.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
11、如图所示革命歌曲,它的诞生和传唱有利于推动( )
A.北伐的胜利进军
B.土地革命的完成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发展
12、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时写道:“专制与民主的激烈较量,政治分崩离析,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但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该时期是(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3、“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
14、1922年9月初,安源路矿工人准备举行罢工。毛泽东在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研究罢工事宜时指出,斗争中要有勇有谋,口号要提得“哀而动人”,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据此推断,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时喊出的口号应该是( )
A.“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B.“停止内战”、“争取民主”
C.“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
D.“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5、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中寻找“同类项”,你的选择是( )
A.民族危亡
B.探索出路
C.资产阶级
D.民主政治
16、秦汉驰道制度规定,非经特许,任何人员不能穿行中央三丈的“天子道”。到汉宣帝时,出现平民“以其罪罚之轻”,公然违反驰道禁令的现象,至汉平帝时废止这一规定。这一变化客观上( )
A.导致了天子权威的衰落
B.推动了道路交通政治化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有利于商业交往的发展
17、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不应包括( )
现象1: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 结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
现象2: | |
现象3: | |
现象4: |
A.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18、明代中后期,晋商王显训曾告诫儿子们“商与士也,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唯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安其业”。这反映了当时( )
A.工商皆本成为主流思想
B.传统择业观念有所转变
C.大众消费观念不断进步
D.传统义利思想根深蒂固
19、1937年7月8日,蒋介石致电驻守华北的第29军军长宋哲元“固守宛平城,并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同时陆续调第26军、第13军、第53军等部增援。这反映出蒋介石( )
A.做好了对日持久防御的准备
B.对日本扩大侵略有一定戒备
C.对西方各国的调停抱有期待
D.改变了对共产党的敌视态度
20、下表所示为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石器情况。据此可知,彭头山文化( )
大型打制石器 | 制作粗糙,无固定形状。 |
细小打制燧石器 | 缺少正规样式。 |
磨制石器 | 数量极少,种类单一,体型偏小。 |
A.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B.原始农业生产发达
C.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D.私有产品大量存在
21、阅读下图,对其判断正确的是( )
I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II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III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A.中原文化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B.甘青文化区完全属于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
C.考古工作者在江浙文化区发现了大量的粟
D.中华文化星罗棋布奠定多元一体发展基础
22、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政府进行的没收官僚资本、银元之战、土地改革运动,它们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恢复了国民经济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完成了政权建设
D.开启了工业化道路
23、“鸦片之役虽然败了,他们不承认是败了。主战的剿夷派和主和的抚夷派,在战争之后,正如在战争之前,均未图振作。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材料中的“改革”最有可能是指( )
A.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24、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这段话反映了火药( )
A.出现于元朝时期
B.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
D.运用于军事战争
25、日内瓦会议:1954年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________召开,这是新中国首次以________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
26、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经济建设:在根据地实行________政策,并开展________运动。
(2)政权建设: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以________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27、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________。
28、明朝前期,派人到________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并对东北________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9、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土地,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实现逐步实现________扫清了障碍
30、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________所代替,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31、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______,但未能达到鸦片合法化的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______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借口:“______”事件和“______”事件
(3)过程
①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凶:英法
②美俄以______人面目出现。帮凶:美俄
③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______。10月,抢劫、焚毁______后,进入北京城。
(3)结果
①签订《______》和《______》: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______合法化。
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的《______》,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2、隋唐时期,________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________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33、中国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统治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____是主要生产方式。
(3)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______。
(5)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各地______此起彼伏。
34、辽
①________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________
②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________。________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________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35、思考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6、简要叙述洋务运动过程并作出评价。
37、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38、国民革命是如何推进的?
3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是什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