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新疆北屯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B. 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C. 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D. 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画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这个网上流传颇广的问题让众多男性_________

行业形势直转而下,完成目标希望渺茫,小王是_______,谁叫他在经理面前夸下了海口呢。

车子走到半路,没油了。一群人下了车,望着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只觉得________

A进退两难  左右为难  骑虎难下

B左右为难   进退两难   骑虎难下

C骑虎难下   进退两难   左右为难

D左右为难   骑虎难下  进退两难

 

3、下列句子中“如”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沛公起如厕

A.不如因善遇之 B.如扬州,过瓜州杨子桥

C.劳苦而功高如此 D.其如土石何

4、下列没有化用典故的句子是( )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不坠青云之志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生活中,有的年轻人,是有一定聪明才智和专长的年轻人,一走进社会,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或恃才傲物,或锋芒毕露,或猛打硬拼,大多力不从心。他们铩羽而归之后,心灰意冷,收刃入鞘,无所追求,变得无所作为。这样的无为,是一种消极、悲观而没有出息的无为。

选项

A

尤其

然后

 

变得

然而

B

特别

便

 

也就

C

特别

结果

 

D

尤其

结果

便

再也

 

 

 

A. A   B. B   C. C   D. D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隐与闲

就士人而言,隐逸与休闲关系紧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的态度客观上给宋代休闲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宋代隐士文化出现了转折,首先表现在隐士的数量很少。《宋书·隐逸传》记载的隐士只有 49 人,可见其少。其次,隐士之隐,很少再有像陶渊明那样避世疾俗的了,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归隐”的倾向,而且这种甘于归隐的心理并不能完全用传统隐士那种为了名节、人格之独立等来解释,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也就是在对外在功名利禄与内在生命享受两者之间的权衡上,宋人思考得更为深入了。前者通常被看得很虚幻、无意义,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的真实。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大多数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政治意义上的隐居落实到了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中天地的闲隐。至少这种趋势与特点在宋人的诗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宋代隐士那里,隐而不仕已不再是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是很简单的理由:“家有山林之乐。”自然审美的欣赏进入了“可游可居”(《 林泉高致 》)的生活化场景之中。另外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即一种对生活审美的重视,也成为士人隐居不仕的借口。过一种审美的生活, 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促使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因素。

中唐以来,士人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唐宋词中多有表现。究其原因,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此影响显著。

“中隐”既是隐逸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审美心态的体现。或者可以说,中隐是以审美来调节生活 ,以休闲来获得有着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虽然宋代士人大多倾慕白居易的中隐模式,但亦有很大的超越。白居易的中隐前提,他说得很清楚,“隐在留司官”。这样的官位是“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中隐 》)。 而对于“大隐”,即隐于朝市的做法,白居易是否定了的,认为“朝市太喧嚣”。而小隐入山林的模式又显得过于冷清辛苦。白居易的休闲审美生活仍是要寄托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要有官做,但不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因此,大隐、小隐、遭遇贬谪等,对于白居易而言似很难真正洒脱闲适。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诸如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传统士人所能处的所有境遇,宋代士人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因素与张弛有致的生命节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在仕与隐之间做到无往而不闲,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在宋人看来,更为难得的并非身心两闲,而应是“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宋代起就越来越休闲化了。就是说隐逸并不主要是达到一种政治的目的,而更是为了获得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当然,也不否认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有个别时期隐逸文化会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但这已经不是隐逸文化的主流形态。正如苏辙所言:“一出一处,皆非其真。 燕坐萧然,莫之与亲。”(《 壬辰年写真赞 》)出处、隐仕都是形迹,最为重要的是“萧然”之心境。 萧然心境,即为淡泊、闲适的心境。当官的往往劳形累心,隐居者往往内心向往功名。所以,能拥有“萧然”( 审美心胸 )的人是最真了。

(节选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

1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不再像陶渊明那样愤世嫉俗。

B. 宋代士人所倾慕的“中隐”模式是一种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C. 在宋代,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

D. 宋代士人普遍存在归隐倾向,他们通常认为外在的功名是虚幻的、无意义的,而内在生命享受才是生命的真实。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隐士文化出现转折,表现在宋代士人普遍归隐,且这种心理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

B. 自宋代起,隐逸就不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C. 白居易的“隐在留司官”表明他将休闲审美生活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是一种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D. 宋代隐士的归隐,不是为了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仅是为了体会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

B. 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原因。

C. 中唐以来,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士人普遍流行的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D. 从文中苏辙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隐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淡泊、闲适的心境。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②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⑤《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

8、名篇名句默写。

(1)“角”为古代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又如“__________”。

(2)古人常常借草木的状态比喻人事变化或者寄托思想感情,这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如“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如今已迈进了道路建设的新时代,即便是《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曲折盘旋的山路,在中国工匠的努力攻关下,也是千山万壑变通途。

(2)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夜深难眠,于是寻找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道出寻友同游的原因: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绘琵琶女的琴声堪称一绝,其中描写琵琶声婉转流畅如同鸟鸣,时而又阻塞凝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

(3)我国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谈到“思”与“学”的关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运用对仗的手法描写箫声强烈的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

(2)《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卫风•氓》中“_________”短短数字,便刻画出氓看起来忠厚老实的形象。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阐明了虽然条件优越,却无容身之地,从而说明了不能用心浮躁的道理。

(2)诗文当中多有对“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然崇尚美德,不断约束自己却仍然很快遭到贬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七哀歌》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乙)《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七哀诗》与《氓》不可能同时被收录于以下哪部著作?(     

A.《古诗菁华集》

B.《风物志大赏》

C.《比兴手法赏析大全》

D.《中华传统文化鉴赏》

【2】与《氓》这首诗歌中女子形象最为接近的一位是(     

A.晴雯

B.袭人

C.王熙凤

D.秦可卿

【3】《诗经》中“弃妇”的解读由本义向象征义多元引申,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以《七哀诗》为例,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   萧引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颜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颜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 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就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多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崩殂”即为此意。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 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择君主的时机,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萧引不附权贵,受到连坐。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对萧引不满,萧引因为他人牵连被免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佛性青年”刷爆朋友圈。所谓的“佛性青年”是对一批“90后”青年的形象称呼。他们的处事原则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对于这种“佛性”的处事方式,有人认为,“这种看淡一切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对生活的不走心,是没有上进心的一种表现”;有人认为,“佛性折射出的是青年人面对生活压力的消极、怠慢、逃避的心理”;也有人认为,“人生在世,谁都不容易!佛性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新时代青年内心的淡定和包容!”

人们对“佛性青年”的看法不尽相同,你对“佛性青年”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