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幻(________) 优(________) 很(_______)
幼(________) 犹(________) 狼(_______)
推(________) 峰(________) 练(_______)
堆(________) 烽(________) 炼(_______)
2、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过去,大年初一,大家都要rán fàng(______)biān pào(______)来欢庆。西城外白云观的庙会十分热闹,xiǎo fàn(______)们忙着摆摊儿,广场上有赛jiào chē(______)赛马的,据说以前还有赛luò tuo(______)的。
3、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填空。
(1)《鲁滨逊漂流记》梗概按鲁滨逊历险的___________顺序记叙了“______________”“建房定居”“________________”“救‘星期五’”“______________”等事件。
(2)喜欢恶作剧的小男孩________,因为捉弄小狐仙,被小狐仙施了魔法,也变成了一个小狐仙。这时,家中的一只________想随天上的________一起去旅行,小男孩为了不让雄鹅飞走,紧紧抱住他的脖子,没想到却被雄鹅带上天空,由此开始了一次神奇之旅。
(3)汤姆·索亚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_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
(4)莫道君行早,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近义词。
①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________
②商鞅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________
③这位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________
④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________
5、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向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把雪峰比喻为________,把________比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连用________个比喻,将五彩缤纷的野花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6、课外阅读我能行。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题目是_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7、阅读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2】“排”的意思是( )
A.排列。
B.推开窗。
C.推开门。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从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______的形象。
(2)诗歌后两句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
【4】具体说一说,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
8、
完成下列各小题。
【1】“寒食东风 斜”应在横线填上( )
A.玉柳
B.御柳
C.雨柳
【2】“日暮”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落日
B.傍晚
C.暮春
【3】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4】有关寒食节的习俗说法错误的是( )
A.禁火,吃生食
B.祭扫,踏青
C.穿针乞巧
D.蹴鞠、秋千、斗鸡
【5】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清明节的一项是( )
A.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D.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6】对古诗的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
A.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B.“日暮汉宫传蜡烛”刻画了天黑后,汉朝皇宫里传送着皇帝赏赐的蜡烛的画面。
C.“五侯”在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D.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是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请客
旧时年关,有人在家设宴招待帮助过他的人,一共请了四位客人时近中午,还有一人未到。于是他自言自语:“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听到这话,其中一位客人心想:“该来的还不来,那么我是不该来了?”于是起身告辞而去。那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位客人心想:“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也告辞而去。主人见因自己言语不慎,把客人气走了,十分懊悔。妻子也埋怨他不会说话。于是他粹解道:“我说的不是他们。”最后一位客人一听这话,心想:“ ”于是叹了口气,也走了。
【1】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写出最后一位客人的想法。
【2】三位客人为什么相继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听短文《如此之厚的墙》,完成练习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快乐阅读。
一分钟演讲
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降了半旗致悼。
②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国家元首相继去世,联合国还从来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③为此,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广场上,言词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第一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旧升得那么高;中国的第二元首去世,你们却为他降半旗,这是为什么?”
④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前台阶上发表了一次十分简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的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完了。”
⑤他说完转身就走,广场上只留下了那些哑口无言的外交官,随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1.多音字组词。
降: 转:
jiànɡ( ) zhuǎn( )
xiánɡ( ) zhuàn( )
2.写出反义词。
罕见——( ) 聚集——(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计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哑口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第②节中“这是非常罕见的事”的“这”指____________。
(2)第③节中“你们却为他降半旗”的“他”指____________。
(3)第④节中“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的“她”指____________。
(4)第⑤节中“他说完转身就走”的“他”指____________。
5.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决定为周恩来下半旗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现代文阅读
十八岁的记忆
①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一列南下的火车上,一位满脸稚气的男青年倚窗而坐。他是个农村娃,一件崭新的白色半袖衫掩盖不住黝黑的皮肤。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mèng mèi yǐ qiú)的大学。男青年对面的座位上,坐着一对母子。
②车厢内闷热异常。男青年感到口渴难耐。
③“方便面、健力宝、矿泉水!”乘务员大声叫卖着。
④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极(shē chǐ)的饮料。读高中时,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给自己买过。如今,他要到外地上学了,衣兜里有了些许可以支配的零花钱。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
⑤男青年不知如何开启这罐饮料。他把健力宝拿在手里,颠来倒去看了看。最后,他把目光定在了拉环的位置。迟疑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了一把水果刀,企图在拉环的位置把健力宝撬开,撬了两下,发觉易拉罐的壳很坚硬,便停下了手中的水果刀,又把目光盯在了拉环处。这时,却听见对面的妇女对儿子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妈拿过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
⑥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里又传出“嘭”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地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自己的健力宝放在了茶几上,显然,她并不渴。
⑦男青年望着这位素不相识的妇女,咧开嘴笑了。
⑧许多年后,男青年参加了工作,却仍对这件事(jì yì yóu xīn)。他感激那位善良的中年妇女。她为了不使他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妇女的举动是一种小小的善。
⑨ 男青年把这种感激化做了更多小小的善,带到了社会的角角落落……
⑩ 那位男青年就是我,那年我18岁。
【1】根据文中三处拼音,把汉字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素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男青年买健力宝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感到口渴难耐。
B. 因为他以前没有喝过健力宝。
C. 他现在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零花钱。
D. 他想知道易拉罐是怎样开启的。
【4】妇女“微微地笑了一下”是(______)的笑,而男青年“咧开嘴笑了”是(_____)的笑?(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A. 讥讽 B. 欣慰 C. 感激 D. 窘迫
【5】“男青年把这种感激化做了更多小小的善,带到了社会的角角落……”
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花灯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个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了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的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是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子,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边。至今我还记得的是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个梳了抓髻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1】连一连。
七月 中秋节 吃月饼
八月 灯节 登高,吃花糕
九月 七夕 放莲花灯
正月 重阳节 观灯
【2】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端午节是“雅”的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写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主要目的是避五毒。(________)
(2)八月节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来说最为伤感。(________)
(3)春节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热闹的。(________)
(4)上元佳节其实就是灯节,所有花灯中最好玩的是“气死风”。 (________)
14、现代文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在选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迅速——( ) 恐慌——( )
【2】母亲因为____而惊惶和内疚,这可以从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行动中以及她说的话里感受到她的这种心情和情感。
【3】“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中“荒凉”多用来形容人烟少,冷清,用在这里是否恰当?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光线急遽变化、黄昏“孤独而惆怅”等的描写,既交代了天色已晚,也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B.“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两个短语独立成句,强调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
C.描写母亲搓衣服的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个句子很美,写出了作者此刻心情的愉快。
D.文中的母亲有对孩子的疏忽,但当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且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15、按要求写句子。
人们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改成“被字句”)
16、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分析加点词的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天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突然当啷当啷地大响起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1.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我说,星期天他要去郊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军对陈赓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吃了一条大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大黑猫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当你得到父母疼爱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们付出的辛苦吗?我们常常忽略了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现在,让我们把那极为珍贵的东西找回来吧!请以“爱”为主题,用一两件事写写爸爸或妈妈对你付出的爱。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表达真情实感。③用具体事例来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