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描写的几种事物,都是课文的作者留心观察到的,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使用的观察方法不一样,请选出来。( )
A.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B.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C.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D.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2、海水“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中“错”的解释是( )
A.差,坏
B.不正确,不对,与实际不符
C.交叉着
D.岔开
3、下面词语中“饱”的意思与“酒足饭饱”的“饱”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饱眼福
B.暖衣饱食
C.饱学之士
D.饱经风霜
4、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写到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句中的“锦官城”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
A.北京
B.济南
C.成都
5、比一比,组词。
密( ) 组( ) 透( ) 沾( )
蜜( ) 阻( ) 诱( ) 粘( )
6、填写合适的四字词语。
国庆节到了,走在热闹繁华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看着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厦,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商店的橱窗,看着品种繁多的商品,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7、照样子,写词语。
例:圆乎乎 _____ _____
例:来来往往 _____ _____
8、看拼音写字词。
(1)鸟儿丢下来一件piào亮的衣fu
和一双舞鞋,可lián
的灰姑娘赶紧换下了那条jiù
裙子。
(2)拇指姑娘钻到鸟儿松ruǎn的chì bǎng
下面,只lù
出她的小nǎo dai
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9、阅读空间
石头书(节选)
磊磊问:“这书上有画吗?”
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化石 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川川和磊磊一起问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1】给画线句子加上标点。
【2】选段中“书上的画”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曾经是 和 ,现在是 。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蚂蚁
蚂蚁经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它们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或者把食物分成小块,各自衔一块带回去,或者同心协力一齐把食物运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息。如果食物又大又合胃口,触角就摆动得特别厉害。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们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圈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去时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划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球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划断,蚂蚁就会迷路。
【1】从短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1)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
(2)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
【2】蚂蚁是怎样把食物运回巢去的?请用“ ”画出短文中相关的句子。
【3】短文分别从哪三个方面介绍蚂蚁( )
A.蚂蚁搬运食物、蚂蚁摆动触角和蚂蚁认路三个方面
B.蚂蚁回巢“搬兵”、蚂蚁传递信息和蚂蚁认路三个方面
C.蚂蚁搬运食物、蚂蚁传递信息和蚂蚁认路三个方面
【4】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_________ 。蚂蚁认路主要靠_________,它们还可以根据_______认路。
11、阅读理解。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片段)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1】“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还有两处比喻句,请你在文中用“ ”画出来。
【3】你从片段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情?( )
A.作者对落叶的喜爱
B.作者对秋天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的喜爱和他对生活的热爱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雨中的舞蹈
夏天到了,红红的草莓熟透了,狐狸一家要到河那边的树林里去采草莓。在半路上,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狐狸先生和狐狸太太的心情一下子变得非常坏。
“下雨了!下雨了!”小狐狸却欢呼着,撑开了红雨伞。
“下雨有什么好?”狐狸太太白了小狐狸一眼,“下雨连草莓都采不成了。”
“妈妈,你应该这么想:雨后的草莓更新鲜,更好吃。”
听小狐狸这么一说,狐狸太太的心情变得好起来。狐狸先生却还在发愁:“河水把小桥都漫过了,再新鲜的草莓也采不到了。”
“爸爸,你应该这么想:下过雨后,河面上说不定会出现一座彩虹桥呢!”
听小狐狸这么一说,狐狸先生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雨更大了,地上盛开着白色的水花。小狐狸撑着红雨伞,在雨中跳起舞来。
“你疯了吗?”狐狸太太朝小狐狸喊道,“下雨还跳舞!”
“有这么好听的鼓声,怎么能不跳舞呢?”
“哪里有鼓声?”狐狸先生和狐狸太太伸长了耳朵,“我们怎么听不见?”
“你们到伞下来听——”
狐狸先生和狐狸太太跑到红雨伞下,果然听到了欢快的鼓声“咚咚咚”……
在雨中,有一把鲜亮的红雨伞,红雨伞下有三只狐狸,在尽情地舞蹈。
在雨中舞蹈,多么有意思的事呀!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换一个角度想想,也许,你就能快乐起来。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下雨了,狐狸妈妈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小狐狸却认为:雨后的草莓_____________。
(2)下雨了,狐狸爸爸认为:河水把小桥都漫过了,______________。而小狐狸却认为:下过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小狐狸一家伴舞的“鼓声”其实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短文中给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
【4】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狐狸一家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预测一下,继续写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秋景
有人爱那充满生机的春天,有人爱那五彩缤纷的夏天,也有人爱那银装素裹的冬天,而我却爱那绚烂辉煌的秋天。
秋天的天空,似大海一样湛蓝碧透。几朵白云慢悠悠地飘浮着,仿佛给那一望无际的蓝天绣上美丽的花朵,化上漂亮的妆。
秋风吹拂着无边的田野,在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中,辛勤的农民不辞劳苦地收割那金黄的稻子,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果园里,硕果满枝,青里透黄的橘子,有红灯笼似的柿子……
秋天,草儿黄了,树叶落了。然而,各式各样的秋菊竞相开放。不信?你瞧,我家的院子里,秋菊正争芳斗艳,相继开放。花儿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有的像白玉,有的像水晶,有的金灿灿……呈现出一派竞相争艳的景象。
夜晚,皎洁的月光陪伴着我,我漫步于乡间小道,觉得这灿烂绚丽的秋天,比春天更加欣欣向荣。美丽的秋天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1】“际”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再查____画。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文中“一望无际”中的“际”的意思为(____)
A.交界或靠边的地方 B.时候 C.当适逢其时
【2】填上适当的词语。
(________)的大海 (________)的春天 (________)的蓝天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好像——(________) 向往——(__________) 生机勃勃——(________)
【4】文章第2、3、4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________、_______、果园、菊花,表现了__________。
【5】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阅读《挤不破的房子》片段,在童话故事里去体会预测的乐趣吧。
挤不破的房子
①刚才,太阳还在天空中眯眯笑,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就下起雨来了。
②蜗牛有自己的小房子,它走到哪儿,房子背到哪儿,它不怕雨。房子不大不小,它一个人住在里面正合适。
③一只蚂蚁从雨中跑来了,蚂蚁说:“蜗牛,让我进来躲躲雨吧!我家离这儿太远了,不等我跑回家去,雨就会把我漂亮的黑外套淋湿的。”
④是呀,蚂蚁的外套黑又亮,被雨淋湿了多可惜呀!
⑤蚂蚁有六条腿,一条一条地朝蜗牛的房子里挤,虽然费了很大的劲儿,不过总算都挤进去了,一条腿也没落下。
⑥雨点儿落在屋顶上,“沙沙沙,沙沙沙”,像是谁在唱歌。
⑦一只兔子从雨中跑来了,兔子说:“蜗牛,让我进来躲躲雨吧!我家离这儿太远了,不等我跑回家,雨就会把我可爱的长耳朵淋湿的。”
⑧是呀,兔子的耳朵毛茸茸,被雨淋湿了多可惜!
⑨兔子有四条腿,它一条一条慢慢往里挤,终于全部挤进了蜗牛的小房子,连兔尾巴也没落在外面。
⑩房子里挤着蜗牛、蚂蚁和兔子,不大不小正合适。雨点儿落在屋顶上,“沙沙沙,沙沙沙”,像是谁在唱歌……
梳理童话内容,并大胆预测,完成图表。
15、阅读短文。
愚(yú)公移山
①太行山和王屋山,是两座大山。从地面到山顶,有一万来丈(zhàng)高;绕着山走一圈,就有七百里。
②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作愚公的老汉。
③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做事要走很多弯路,进出十分不便。
④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大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堵住了我们的出路,得搬掉。我们要一起出力,去开出一条直通豫(yù)州的大路。以后我们出门,就不用绕弯子了!”
⑤大家都很(赞成 称赞)。他的妻子听了,却气不打一处来,说:“看你们有多大本事!我看你们这点儿人,怕连一个小土堆也平不了,别说这么高大的两座山!有那功夫,还不如去多打点柴回家烧饭。再说了,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⑥大家都说:“把挖出来的石头、泥土,运到渤(bó)海去,再多些,也不愁没有地方呀!”
⑦第二天,愚公就带了全家人,动手开山了。
⑧他的邻居京城氏和她七八岁的儿子,也来帮忙。
⑨他们干得很起劲:常年挖泥土、打石块,再把石头、泥土送到渤海去。大家在路上来来往往,一年四季很少回家。
⑩黄河边上,也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聪明,人们管他叫智叟(sǒu)。
⑪他见愚公他们那样辛辛苦苦地挖泥土、打石块,觉得好笑,便(警告 劝告)愚公,说:“你这人为什么这么傻!这么大的岁数了,离死不远了!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搬得了那么多的泥土、石块!”
⑫愚公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看你才是(昏迷 糊涂)透顶了,你还不如那邻居家的小孩子哩!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多少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便可以无穷无尽。可是这两座山呢,再也不会长出泥土和石头来,我们为什么平不了它!”
⑬听了这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没话说了。
——选自统编本语文教科书推荐书目:《快乐读书吧·中国古代寓言》,有改动
【1】读一读,为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打:①用器具撞击;②砍;③编织;④买;⑤从。
(1)气不打一处来。( ) (2)多打点柴回家烧饭。( )
(3)常年挖泥土、打石块。( ) (4)奶奶正在打毛衣。( )
(5)爷爷去打酱油了。( )
【2】根据选文内容,用“√”勾出括号中恰当的词语。
①大家都很(赞成 称赞)。
②他见愚公他们那样辛苦,便去(警告 劝告)愚公。
③愚公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看你才是(昏迷 糊涂)透顶了。”
【3】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例: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他召集了全家大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堵住了我们的出路,得搬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感受到了愚公( )的精神。
A.坚定不移
B.学而不厌
C.见利忘义
【5】你赞成愚公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昨天下午,三年级王明去学校图书馆看《愚公移山》的故事书,把一个墨绿色封面的摘抄本丢在了图书馆,今天去找,没找到。请你帮他写一则寻物启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回忆本学期所学诗文,按提示填写句子。
读过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____________。兔走触株,____________。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____________,而身为宋国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要过好日子,还得努力奋斗。作为一名小学生,现在就要趁记忆力好,多背书,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16、仿写句子
①每一片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仿写:_____________,像 _____________。
②她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蒲公英的花朵早上合拢,中午张开,难道不是很有趣吗?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口语交际
早上吃营养餐的时候,李刚拿了包子吃了一口后就把包子扔进了垃圾桶,小明问:“你为什么要扔包子?”李刚说:“我刚吃过早点,不想吃了。”你觉得小刚的这种行为对吗?你应该怎么劝说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造句
仍然
________
19、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上街买了许多东西,其他中有铅笔、文具、笔记本和水彩笔。
②在同学的帮助下,很快改正了错误。
20、山村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请你从“大灰狼、离家小兔、国王、巫婆、勇士、周末、傍晚、森林、医院、银行”中选出几个词语,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些词语联系起来,编一则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自拟、格式正确、语句通顺,250字左右。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