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时代的光芒,不只来自那些 的英雄,更来自无数的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在疫情中的表现, 同样可圈可点、 。面对疫情,他们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身体力行,无私奉献。灾难面前,他们的 与勇敢,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亮丽的底色。
A.容光焕发 可歌可泣 善良
B.熠熠生辉 如泣如诉 慈爱
C.熠熠生辉 可歌可泣 善良
D.容光焕发 如泣如诉 慈爱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目前, “战时计划”, 救援行动,阻断疫情曼延, 科学合作,探索诊疗方法, 医疗防护物资的供应,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A.统筹 制定 协调 促进
B.促进 统筹 制定 协调
C.协调 促进 统筹 制定
D.制定 协调 促进 统筹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祭奠逝去的先人是人们情感上最重要的精神寄托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毋庸置疑,这种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而传统祭祀中的糟粕我们也应及时摒弃。
B.中国的很多家长,养育孩子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跃进思想,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
C.“隆中对”“刘备借荆州”“火烧赤壁”“当阳长坂坡”等人们耳濡目染的故事,都发生在我们湖北。
D.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等等,必须统一,各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绝不能各行其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B.回清倒影 清:清波
C.不知其旨也 旨:旨意
D.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5、文言文阅读
天有风雨,人以官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
人有性理,天以五常①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②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选自王永彬《围炉夜话》 )
【注释】①五常:仁、义、礼、智、信。②六谷:黍、稷、菽、麦、稻、粱。
【1】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以宫室蔽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B. “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 “天以五常赋之”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 “而可自薄乎”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2】对上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地造物是有缺失的,人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作为来加以改善。
B. 天地造物“以五常赋之”、“以六谷养之”,说明天地对待人的生命是优厚的。
C. 天地人各有其责,只有天地人和谐统一,才能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 人绝不可以看轻自己,绝不能听天由命,只有人类才称得上万物的主宰。
6、下面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B.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C. 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南宋朝廷强兵富国政策的赞赏。
D.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7、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吟诵着这首诗,你眼前是否出现了风筝伴着莺燕满天飞舞的场景?你是否感受到了童年纯粹的快乐?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面系缚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由来。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有关,后来风筝进人民间,成为人们的玩具。每年清明前后、重阳时分,凤和日丽,碧空澄澈,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每个人都神采奕奕,一到空旷之处放风筝。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既是一种相互观摩、较量的娱乐游戏,又是享受大自然恩赐的一项体育运动。
【1】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文中的“四面楚歌”出自历史故事,还有的成语出自古典诗文。下面成语都出自《论语》的一项是( )
A. 杞人忧天 不可救药 B. 神通广大 随声附和
C. 不毛之地 大相径庭 D. 乐在其中 温故知新
【2】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有关风筝的对联补充完整,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少 年 乘 风 ①
下联:纸 鸢 ② 逐 云 飞
A. ①牵线舞 ②载梦 B. ①拨丝线 ②载梦
C. ①牵线舞 ②轻巧 D. ①拨丝线 ②轻巧
【3】下面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最适宜放风筝的一项是( )
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C.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8、古诗文默写。
(1)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 , 。
(4)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
(5)古人常用“酒”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请写出写“酒”的连续两句诗 , 。
(6)思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请写出古诗中表达这种情感的连续两句 , 。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 月 21 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 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 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 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 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2】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材料:
5 月 14 日,航船空客 A319 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 250 米的直面风、零下 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①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象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象嫌这柈子太少。
②“ ……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③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来了啊!又来啦!”
④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⑤“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⑥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⑦“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⑧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
⑨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⑩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⑪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⑫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⑬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象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们工钱。
⑭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⑮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⑯“太太,多给了钱啦?”
⑰“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⑱“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 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⑲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⑳“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㉑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注)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柈:bàn,大块木柴。
【1】读完文章,如果请你用批注的方法来写阅读本文的感受,你觉得下面哪句更恰当?为什么?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下面的句子和词语分别是从原文第②段和第⑱段中摘录出来的,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从下面选择合适的句子或词语填在文章相应的空白处,并说出理由。
(1)原文第②段空白处:
A.“丢了两块茎木柈!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
B.“丢了两块茎木柈?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
(2)原文第⑱段空白处:
A.攥 B.拿 C.呈
【3】文章描写非常简洁,但第⑭段画横线的句子描写却很细腻,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4】萧红在文章结尾处写到了“愧”,从她的“愧”中你读到了什么?
【5】作品标题为“小偷、车夫和老头”,语言简洁却意蕴丰富,请说说标题的巧妙之处。
【6】萧红去世后,诗人戴望舒作了一首悼亡诗《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写道:“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如果有一天你站在史铁生或杨绛的墓前,你会选择送什么花?结合作者的生平或作品简要陈述理由。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蜀栈道
①打开古老的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
②秦中自是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因而古蜀栈道的修建也是势在必行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修建一条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之路,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冶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选文略有删改)
【1】围绕“古蜀栈道”,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列数字是文章主要说明方法,第③段画线处所列的数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面一则材料作为引文放在文中哪一段中间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
12、作文。
近日李兰娟院士的一番肺腑之言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她说:“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偶像,可能是某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位名人,也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请以“偶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也可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