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安徽六安初一(下)期末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18届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九年级下二诊)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婷婷被老师抽问没能正确回答,老师怒不可遏地批评了她上课不认真。

B. 周末放假时,拥挤的车辆常把教育园区的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C. 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红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正可谓大方之家

D. 朝鲜发射卫星的举动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日本、韩国纷纷表示朝鲜是在向国际社会发起新的挑衅。

2、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突线钮铜铎。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______________。

A.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B.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

C.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3、下面对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 《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 《红岩》塑造了许云峰、江姐、华子良、双枪老太婆、成岗和小萝卜头等人物形象。其中成岗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坚守自己的气节,在狱中坚持出版《挺进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湖南的外卖小哥雷海为一举夺魁,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真令人叹为观止

B. 两方文化有西方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有中国的特定思维,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应相互包容和尊重。

C. 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和园林式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使这个小区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居住社区。

D. 经过初步筛选、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小明创作的“江油老字号”标识设计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②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③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为大理少卿   擢:  (2)有诈冒事者 觉:

(3)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 (4)胄前后颜执法 犯: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选人多诈冒资荫   蒙辞军中多务 (司马光《孙权劝学》)

B. 敕者出于一时喜怒   恢弘志士气(诸葛亮《出师表》)

C. 卿欲守法使朕失信乎  泉香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D. 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戴胄的品格。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注] ①乌兰诺娃:著名的苏联芭蕾舞女演员。

1找出诗中描写芭蕾舞舞姿特点的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2“人体在太空里游行”有什么表达效果?

3“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诗的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终于迎来正式通车的历史时刻。这座凝聚着中国实力与智慧的“超级工程”,吸引了全球媒体。为此,我区某中学举办了“了解港珠澳大桥”活动,请你参与。

在活动中,某班出示了两段外国媒体的评论性文字。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到珠海的旅行时间将缩短两个多小时。人们期待它的通车可以改善大湾区沿线地区的交通状况,同时可以增强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并在其中起到“支柱”作用。这座大桥与2018年9月开通的广深港高铁,将缩短中国内地制造业城市、金融枢纽香港及博彩业中心澳门之间的旅行时间,加强这些城市间的商业联系。

——《华尔街日报》

(1)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意义。

(2)港珠澳大桥的成功通车,与总工程师林鸣密不可分。他说:“建设过程中不能留下丝毫的隐患,否则就是犯罪!”如果林鸣先生来到学校,作为学校记者团的记者,请你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对他进行采访。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理解填空。

(1)课文中表明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张峪铭

  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9751.png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选自《现代阅读》2014年第1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开头①②两段写土地要休息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④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内容简要说说有什么作用?

 

 

【4】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

 

 

 

10、   “愚公”

①再次走进这间教室,已是三年后了。同学们相聚母校,寻找久违的亲切感,可我,还是习惯性地看向那个挤在墙角孤零零的座位。

②他姓于,个子很高,有点驼背,长相有些滑稽,有着一张仿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脸,同学们常取笑他。他一年四季都穿一双黑布鞋——一如他黝黑的脸,破破烂烂坑坑洼洼的。自从学过《愚公移山》一课,班里几个同学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愚(于)公”。

③听说他家境不好,父母甚至不愿意供他读书。他自己倒是一直很努力地学习,由于不注意姿势,背也有点驼了。虽然他竭力想掩饰这一点,在同学面前总是努力挺胸抬头,可这只是让他的身形显得更加可笑。班上有同学称他这是“王八出水”。这让他很是窘迫,再在同学面前时,更加手足无措,似乎连自己是不是要挺直腰板都不知道了。他学习很刻苦,下课的时间总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念念叨叨,可他的成绩并不出色——最开始刚来的时候,他倒也很想积极融入班级过,下课时努力地想和同学聊天,但一来插不上话,同学们聊天的内容似乎都离他很远,他倒也分享过家乡乡里的风光,但迎来的也只是同学们鄙夷的目光; 再者他毕竟来自偏远的小地方,那浓郁的口音总让人半懂不懂。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识趣的不会凑上来了。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倒也不会再念念叨叨,只是一味地沉默了。

④但他也有过受“欢迎”的时候,每当老师在课上提问题时,其他同学就会异口同声的在下面起哄,齐呼“愚公”来让他答题。老师倒也乐于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看着愚公被叫起后涨红的脸,脸上的青筋也条条绽出,结结巴巴的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间或还夹杂着他那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口音,引得班上的同学都哄笑起来:教室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⑤他曾经好不容易考好一次,还被同学们怀疑作弊,老师念到他的成绩时,全班同学唏嘘不已,冷嘲热讽,他就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头垂得很低,细瘦的脖子好像撑不住似的。他越不辩解,大家越喜欢奚落他:“分数比我还高,又作弊了吧?哈哈哈……”“你这次怎么考的,分数还没愚公高?”“我赌五毛钱,他下回上不了 60 分……”每到这时,他就只说一句话:“不要取笑!”可那窘迫的表情惹得同学们笑得更欢了:班级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⑥一年冬天的体育课上,运动量比较大。他穿的布鞋太破了,又没穿袜子,结果一使劲儿,大脚趾把布鞋顶了个洞。他极力遮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小碎步轻轻地挪着,把脚面弓起,顶着鞋面,妄图让脚趾不从那个破洞里探出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任何用处,他的脚趾仍一次又一次从鞋洞里冒出来,他刻意掩饰的走路姿势让人哭笑不得。班上有同学冲他叫道:“你是在跳芭蕾吗?四小天鹅?”同学们顿时又哄笑起来。不出所料,这件事被同学们当作笑话调侃了整整一周,每次他一进教室,总有人嚷一句:“今天的鞋有没有洞?”或者冲他喊道:“来一段四小天鹅!”他就整个人呆在那里,似乎连走路都不会走了。这时班里面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⑦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总是迟到或请假,角落里的椅子也总是倒扣在桌子上。我本以为大家这回该消停了,结果他们一次次搬出“愚公”的笑话不断调侃。在阵阵笑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打趣的主人公已经很久没来学校了。终于有一天,“你们知道吗?”一个声音打破了自习时的安静,“愚公辍学了,他家钱不够,非得让他帮家里干活。据说他父亲已经为此打了他好几次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答应了……”声音到这里渐渐小了下去,到后来竟然没人再说下去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愚公为什么这次终于决定不来了,只是没有人好意思点明而已。教室里难得的一片寂静。

⑧清晨的风从打开的窗口吹进来,徐徐的;树缝里漏出的阳光,在教室靠墙的桌面上投射出若有若无的光圈。只有教室最后一排的桌椅,静默在一角阴暗里。

⑨最后一排挤在墙角的椅子,就那样,再也没有放下来。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愚公的表现

下课时

沉默

课堂上提问时

愚公被叫起回答问题

愚公一周都在被调侃鞋上破了洞没有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他极力遮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小碎步轻轻地挪着,把脚面弓起,顶着鞋面,妄图让脚趾不从那个破洞里探出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任何用处,他的脚趾仍一次又一次从鞋洞里冒出来,他刻意掩饰的走路姿势让人哭笑不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开篇就讲了三年后同学再回到学校相见的场景,也暗示出了“愚公”在班上的孤独。

B.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写出了“愚公”在班级里倍受欺凌的可怜遭遇。

C.“愚公”在课堂上还是很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让愚公讲题。

D.“愚公”最终辍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家里负担实在太重,无法供他读书了。

E.文章标题“愚公”,既是同学们以谐音而给他起的外号,也体现出了同学们对他的嘲讽与鄙夷。暗含了作者对“愚公”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校园欺凌行为的反对态度。

4简析文章第⑧段的作用。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校园欺凌”的看法。

(链接材料)2019 年最热门的现实主义题材青春电影——《少年的你》,毫不遮掩且直观地将校园欺凌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周冬雨所饰演的陈念,从校园欺凌的旁观者沦为了受害者。被故意恶作剧、被“扇巴掌”、被嘲笑、被排挤……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令人触目惊心。令人反思的是,正是很多人对这种行为的沉默从而助长了校园欺凌的行为。这些沉默的人不仅有受害者,也有旁观者。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风车里的故事

朱敏江

①一家人驱车至农家乐游玩,儿子远远看见立于大厅的风车,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箭一般地冲过去围着它转来转去。一饱眼福之后,他伸出右手握住把手,兴奋地摇动风叶,还不停地招呼我们一起来玩。

②都说云是风的故事,山是水的故事,而风车就是我的故事。时光可以冲淡我对童年的 记忆,却无法带走我对风车的感怀,因为我始终将风车印象藏在左心房最柔软之处。

③风车对于儿子意味着好玩,而之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家乡的风车是由木头制成,造型优美。顶上是一个方形的漏斗,车身有一 根竹片与漏斗尾部相迹,用来控制进量。抽屉形的出口星四十五度角斜伸于外,米和稻谷等就从此处流出。风车口星斗状,圆形的后半部中容纳着一片片风车叶,摇动近似“Z”字形的把手,风车就会飞快地转动。

④小的时候,当我们想要伸手触碰风车时,大人就会一本正经地说:“小孩子不能转风车,会肚子疼的”。因此一般的小孩都不敢轻易转动风车。但总有一些淘气哥偏不信邪,会勇敢地去转动风车,而我则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只见他们起劲地摇动把手,而且越摇越快,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但捂住肚子蹲在地上的情景却 始终没有出现,让人少了幸灾乐祸的机会。

⑤稍大一些,便有了和风车亲密接触的机会。每年农忙时节,从田里收割来的稻谷中有 一些秕谷,还夹杂着稻草丝,这时就轮到风车粉墨登场了。

⑥摇风车是父亲的专属。等到风车顶的漏斗装满稻谷,父亲就开始摇动把手转动风车, 瞬间就有一股风从风车口冲出。他瞅准时机,轻轻将连着闸门的竹片下移一到两格。漏斗中 的稻谷慢慢掉入风车肚,饱满的谷粒坚强地经受住风力的吹动,从抽屉形出口源源不断地流 出掉入箩筐。那些秕谷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纷纷从风车口腾跃而出,划过一道漂亮的抛 物线后,落于地面之上。而那些体重较轻的稻草丝则如皮影中的孙悟空,在空中闪转腾挪, 翻越几个跟斗之后,才心有不甘地降落地面。

⑦渐渐地,父亲身前的谷粒越积越多,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圆锥形。他不时伸出左手轻轻 将锥顶推翻,并用手转几圈,谷堆上留下几道圆形的波痕,而流出的谷粒随即又将波痕淹没。

⑧漏斗中的稻谷从中间往下漏,留下一个旋涡状的浅坑。当稻谷慢慢浅下去的时候,我 马上用畚斗到谷堆盛取稻谷,抱到风车边。母亲则接过我手中的畚斗,双手擎起举到风车顶,一粒粒金子般的稻子就纷纷从畚斗跃入漏斗中。

⑨当稻谷快要漫过箩筐面时,父亲就停下手招呼母亲一起将箩筐抬走。这时,我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小心翼翼地转动起风车,不过,转了几圈好像肚子也没有疼的迹象。这时父亲拿着空箩筐回来了,我马上停下来,他则伸出大手抚摩着我的脑袋,露出慈祥的笑容。

⑩风车扇麦子的情景就更美妙了!大力转动风车,白色的麦壳仿佛一个个穿着白衣的精灵 女孩,迈着轻盈的舞步,纷纷从风车口飞.跃.而出,又如满天飞起的玉蝶,扭.动.婀娜的身姿,慢慢飘.落.地面。邻家的小妹妹看见了,拍着手大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是啊!远远望去,风车口处仿佛雪花飞舞,正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不一会儿,地面就银白一片,犹如进入银装素襄的世界。

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随着水稻产量大幅增长,人们不再为粮食而发愁,让风车少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一批批外出谋生的人,带上了曾经和风车一起劳作的勤劳品质,告别了土地,也告别了风车。

风车虽已远离繁华,但我从不曾忘却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每当大雪纷飞之时,麦壳从风车口飘然而出仿佛雪花飞舞的景象,恍如就在眼前。

伫立于高大的风车前,望着阳光下那一个拉长的光影,儿时伴随父母左右一起劳作的情景不断跃入脑海,浮于眼前。我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不但写出了木制风车造型优美的特点,而且也介绍了木制风车的工作原理。

B. 风车好玩,给儿子带来了快乐,于“我”却是一段不曾忘却的美好时光。

C. 小孩子玩风车会肚子疼的情节说明那时的人们缺少知识,欺骗孩子。

D. 文章第段的叙述表达了“我”对风车已逝的惋惜。

2文章依据时段着重写了关于风车的几个故事,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人物

情节

___

“我”

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其他孩子摇风车

稍大些

“我”

②  __________

邻家小妹妹

风车扇麦子的情形引来邻家妹妹拍手称赞

人们外出谋

生时

当地人

③  __________

 

 

3赏析句子。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2)赏析第⑩中加点词语。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文章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的理解。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一面属于自己的风帆。那面风帆或许是自己正在追寻的理想,或 许是自己铭刻在心的快乐、勇敢、自信……也或许是自己心中美好的感恩之情、真挚的友爱 之情……

请以“扬起 的风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 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 600 字;(5)文中请回 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