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剧本《枣儿》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2、下面文段中对所用修辞方法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 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 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 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 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宇宙(zhòu) 柏树(bó)
B.惨淡(cǎn) 意匠(jiànɡ) 赋予(fù)
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
D.熟悉(shú) 朝暮(cháo) 朴素(pǔ)
4、下面句子采用的主要修辞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城电扇,电用长城。
②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③商店和旅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④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⑤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④/②/③⑤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④⑤/②/③
5、阅读下列内容,回答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作者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诗对刘禹锡寄予深切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富含哲理,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无限惆怅,难以看到希望的心情。
C.乙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D.“千骑卷平冈”描绘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2】使用典故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常用方法,请你以这两首诗词的其中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
7、综合性学习
学校拟开展“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到社区宣传抗疫斗争中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请你参与这次宣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补全下列宣传活动的环节。
环节一:
环节二:搜集资料
环节三:撰写文稿
环节四:划分资料版块
环节五:
环节六:开展宣传
(2)小明在撰写文稿时,不知选用下列哪项作标题。请你为他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①白衣天使 ②抗疫有我 ③抗疫先锋 ④抵抗新冠
我选:
理由: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安不忘危, 。 (《汉书》)
(3) ,志在千里。(曹操《 》)
(4)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5)黄发垂髫, 。 (陶渊明《桃花源记》)
(6)行舟江上,吴均在富春江感受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汹涌气势,而王湾在北固山下领略了 , 的浩渺景象。
(7)自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之后,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象。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
①最近,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7%的中国,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使得近两个月国际市场稀土交易价格上涨了30%。对此,美国、日本叫苦不迭。
②稀土到底为何物,能如此牵动日、美的神经?
③稀土其实是一系列元素的统称,包括铼、镧、镨、钕、钐、钇等。如果将石油比作“工业血液”的话,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维生素”。别看总需求量不大,但离了它,合金、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激光设备等众多高科技产品都将成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材料方面,稀土元素加入一点即可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这些合金和电子产品除了民用销售外,更多是为军用而开发,能够为武器带来革命性突破。
④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可以用来制造一些处于极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冷战时期,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艇身可抵抗1000多米深处海水的巨大压力(相当于100多个大气压),最大下潜深度更是深达惊人的1250米,而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也只有800米。
⑤第四代战斗机翘楚“猛禽”f-22有45%的材料都采用稀土合金,最外面的机壳更是采用超强的稀土镁钛合金。另外,飞机尾部喷射管的火焰高达3000摄氏度以上,这个温度会令绝大多数金属熔化或变软,所以喷射管需要用到稀土制成的特种陶瓷,它能耐6000摄氏度的高温。
⑥在海湾战争中因多次成功截获“飞毛腿”导弹而崭露头角的“爱国者”导弹,它的制导系统使用了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装置,该装置可以精确地追踪和定位目标导弹,直到锁定。“爱国者”的另一重要部件弹体控制飞翼也是由含有稀土元素的合金制成的,飞翼需要极高的强度和韧性,才能在高速飞行中保证方向的精准而不会折断。
⑦美军“陆战之王”坦克m1装备了含有稀土元素钕钇铝的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近4000米的瞄准距离,而伊军装备的前苏联t72坦克激光测距只有2000多米,在战斗中很多t72还没有瞄准m1就已经被对方摧毁。另外,m1坦克也是夜战好手,它装备了含有稀土镧元素的夜视仪,伊军坦克到了夜里就一摸黑,被动挨打。
⑧中国对稀土的出口控制,会令美国人为自己使用的高科技武器支付更多的美元,而日本人不仅仅失去了向美军销售高端电子产品的利润,也丧失了对邻国说“不”的资格。
(选自《意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点石成金”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第⑦段中加点的词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5】积累链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颔联描绘了初春特有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请你默写出这一联诗。
10、自我雕琢
①有个小男孩为父亲看守木桶,他每天晚上把所有的木桶擦拭干净并摆放整齐。然而,令男孩生气的是,他放好的木桶往往一夜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为此,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孩子,木桶太轻了,要想不被风吹倒,只有加大它的重量。”男孩苦思冥想了好久,他挑来一桶桶水,倒进那些空空的木桶里。从第二天开始,那些盛满水的木桶就再没有被风吹倒过。
②漳州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因为这座石雕寓意非同一般,给参观者思考与启迪。
③木桶、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登上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否,大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精神。
④自我雕琢需要静心。俗话说:“心静乾坤大。”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
⑤自我雕琢需要恒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查《本芏纲目》的问世。“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⑥自我雕琢需要方法。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
⑦木桶和石雕的事例告诉人们: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就如风中的木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想被任意一种“风”刮倒,就要给自我加重,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自我雕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
【3】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4】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孤独的酒客
游义平
①快餐店铺很小,门市外摆放了几张黑里泛着几丝红色的木桌。
②老耿头还没有走近方桌,热情的老板就迎出来,是个中年男子。中年男子变戏法般抽出一块抹布,在桌子上挥了挥。您,请坐,您来点儿什么?
③老耿头发现,抹布的颜色竟然是和桌面一致的。老耿头收起正要往下沉的身子,向里面看了看,没有其他顾客。老耿头朝店里走了进去。
④一碟花生,一份小炒,再来一碗汤。
⑤好咧!老板高兴地应了一句,他知道,这是要自斟自酌。再来点儿什么酒?老板抬手指了指柜台后面的一排酒瓶。二锅头?歪嘴?
⑥老耿头顺着老板的手,看了看那排高高矮矮在灯光下闪着光芒的酒瓶,眼睛亮了一下,咽了咽口水,摇摇头。老耿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瓶子,向老板扬了扬。
⑦老板眼睛向老耿头手中的瓶子飞快地瞅了一眼,瓶子上有歪歪扭扭的“高粱酒”字样,老板会心地一笑。
⑧花生摆上,菜也上了桌。老板还给老耿头摆放上一个小酒杯。老耿头示意,要两个小酒杯。
⑨坐在桌边,老耿头拧开酒瓶的盖子,往面前的酒杯里倒上满满的一杯酒。
⑩老耿头左手捏着酒瓶,身体向前倾,直到鼻子都要浸到杯子里的酒中。老耿头闭上双眼,轻轻地摆摆头,又点点头,慢慢地仰起头,长长地吸一口气。稍顿,就静止不动,如一幅古画般定格在那里。也就在这时,老耿头的右手一下子出现在杯子的边沿,食指上跷,拇指和中指圈成一个圆,紧紧地握住酒杯,稳稳地送到嘴边,没有一丝一毫溅出。
⑪“吱——”一声响,从老耿头口中发出,酒杯已经空空如也,又静静地立在桌上。老耿头扁了扁嘴,又舔了舔嘴唇。换一只手,老耿头右手拿着酒瓶,向另一个酒杯倒了满满一杯酒,依旧是那番动作,行动的却是左手。
⑫两杯酒下肚后,老耿头终于拿起筷子,伸向那盘花生,夹起一粒花生米,那么一抛,一张口,闭上嘴细细地咀嚼,一气呵成。
⑬老耿头一边嚼着,一边望向外面。华灯初上,来来往往的人行色匆匆,奔向各自家中。迎接他们的,是一顿香喷喷的饭菜,香气中,也会飘出一缕缕酒香。老耿头抽了抽鼻子,仿佛那丝香味正往鼻子里冲。
⑭酒香味把老耿头的心神给拽了回来,他继续喝酒。
⑮老耿头这顿饭送走了好几拨人,老板倒并没有出来干涉老耿头,这让老耿头感到很自在。
⑯老耿头手里的酒瓶终于见了空,而桌上的菜,除了花生米还剩下几粒外,另两份菜几乎没有动。老耿头向老板结完账,站起身,此时距他进店的时间,足足有两个小时。
⑰老耿头走向门外时,有了些许摇晃。
⑱所幸,老耿头很快就站稳身子。老耿头刚走出门市,一阵喧闹的声音从右前方传来。
⑲下自习了!老板嘀咕着说。
⑳右前方,灯火辉煌,声音杂乱地响起,人影相互穿梭,影影绰绰地流动起来。
㉑老耿头有些东摇西摆地往那个方向走去。他走了几步,就是一个停顿,望向那个不断涌向自己的人群。
㉒爷爷!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一下子站在老耿头的面前。而刚才还有些摇晃的老耿头,立即站直身子,原本木讷着的脸色,瞬间有了生气。
㉓爷爷,您又喝酒了?男孩显然是看出了端倪。
㉔没,没有。自从你妈妈说,你不能闻那酒精味后,我就再也没有喝过酒。老耿头显得有些慌乱,却又笑着说,不信,你闻闻看。
㉕小男孩真的在老耿头身上嗅了嗅,嗯,没有酒味。
㉖正在店里收拾碗筷的店主,听到小男孩的话,差点儿笑出了声,小男孩真容易被骗呢!
㉗还没有收住笑容的店主,拿着瓶子的手一下子僵在空中:老耿头刚才吃饭的桌上,真没有一点儿酒味!店主不敢相信地端起老耿头喝酒的酒杯闻了闻,是的,没有酒味,绝对没有!店主再仔细看了一眼那个酒瓶子,那上面的标签,分明是手写再贴上去的纸片。
㉘店主的眼窝有点湿湿的,鼻子有点酸酸的,他想起了自己在农村家中的父亲,那照顾孙子起居的爷爷。这一对不正是吗?只不过,这一对是从农村到城市。
(选自《安徽文学》2019年2期)
【1】请在表格里填入恰当的内容,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
情节发展 | 主要内容 |
开端 | 老耿头进快餐店点菜不点酒,自带“高粱酒” |
发展 | ①__________ |
高潮 | ②__________ |
结尾 | 店主确认老耿头没有喝酒后被感动,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
【2】请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3】请鉴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两杯酒下肚后,老耿头终于拿起筷子,伸向那盘花生。
(2)老耿头手里的酒瓶终于见了空。
【4】本文笔法精妙,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多处伏笔,前后呼应。
(2)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思是:无一字直接述说情思,而情思却在文章中得到完满的表现)
【5】小说借塑造“老耿头”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12、请以“品味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孤独”“幸福”“挫折”“快乐”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