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湖北孝感初一(下)期末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商(jiǎ)            头(xíng)       白(shà)

B.子(huǎng)       板(zhān)       (jiě)

C.拉(dā)            (jì)            腿(quán)

D.半(shǎng)       笑(xī)          懦(què)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昆虫记》的魅力,在于身为科学家的法布尔,能像哲学家一般地思考,美术家一般地欣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和抒写。

B.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并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C.恶魔般的社会环境,一点一点地,残酷地剥削着祥子的农民美德,将他的性格扭曲,直到他变成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艾青诗歌中雄浑的力量、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强烈而鲜明的意象传递出来的,如“土地”代表着祖国,“保姆”象征着光明、希望。

3、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色、能够、火红、那里、在”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名词、代词、介词”。

B.“年青一代要讲好、唱好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感人故事以及英雄战歌。”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D.《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善恶)/性行淑(平)/夜忧叹(早)

B.中道崩(死亡)/悉以之(询问)/此皆良实(善良、诚实)

C.平明之(治)/臣本布衣(平民)/以其咎(表明、显扬)

D.诹善道(询问)/引喻失(适宜、恰当)/危急存亡之也(时候)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

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予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_________

(2)公输盘不_________

(3)不可谓知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勇于面对问题,说服了楚王。这表明,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B. 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困难便会迎刃而解。

C. “公输盘诎,而曰‘吾之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个“诎”字,说明了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危险的意味。

D.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回答问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1)本诗首联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意象,描绘出了秋天夜景的___________(特点)。颔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写景,将秋夜所见景色描写得真切生动。颈联中“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蜿蜒曲折,此处暗示诗人___________

(2)本诗的尾联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相比,在抒情方式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18年10月23日,(A.天下无敌  B.举世无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是一座奇迹之桥,它(A.创造  B.制造)了诸多世界之最。这是一座壮美之桥,不仅因为其施工难度和壮丽外观足可担起“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赞yù,更因它是在“一国两制”架下,粤港澳通力共建的超级工程。它跨越了技术难题,联通了天堑;跨越制度差异,联通了人心。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体现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赞yù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     乙处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原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体现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修改句: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_____________。(《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望岳》)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4)《小石潭记》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的失意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一词默写完整。

身向云山那畔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今幽恨几时平!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月光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 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 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文章题为“月光”,作者却在第①节写到了“太阳”,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

3第③段写了四季月光的不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第⑦节中划线的“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这句话?

5作者在文章结尾时写到那团月亮“美得夺目”。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因为什么而感到了那团月亮的美?

10、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孔乙己(节选)

鲁  迅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选出对孔乙己主动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他在故意显示自己的善良。

B.他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境地是十分孤独的。

C.他在故意向孩子炫耀自己的博学。

D.他在向短衣帮表示自己的轻蔑。

2作者用深刻、生动的笔触把孔乙己介绍给了你,让你认识了他。请你结合选文说一说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并举例说出他三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3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选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特点的。

4有人说孔乙己是喜剧人物,也有人说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请你说一说这两种说法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5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的程度,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语言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审视那些你已适应的事物

①整理旧书,偶然翻到一句话,不禁心头一紧:“从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你已经花费了很多气力才适应的事物,总是让人十分难受的。”

②想起一位作家的名言,“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适应再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不生活在“适应”之中?人一旦具备自我意识,就一直在适应自己、适应他人、适应社会,调适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每走进一扇门,每完成一次“转身”,都可能意味着或艰难、或漫长的自我调整。可是,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才适应的东西,又有多少人能驻足回望、予以省察呢?

③曾经看过一部有关华尔街的电影。 一位年轻的底层股票经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心结识可以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大人物。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适应了华尔街尔虞我诈的生存方式,不仅帮一个金融骗子挣取了大量资产,自己也因此过上了豪车美女相伴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猛然发现,自己那种如鱼得水的“适应”不过是堕落,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与良知、与正义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④电影是虚构的,它所反映的现象却并非无迹可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任何形式的适应,都须支付成本。这成本有必须付出的汗水,有需要克服的怯懦恐惧,但又往往不止这些。作别校园,敛起孩子气,我们是否因此变得世故?步入职场,适应他人的脾气秉性,我们是否会做违心之论?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们又是否偶尔有迷失自我、忘却初心的惘然?人,既是在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循环里,逐步知悉规则,理解社会,进而在社会规范中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又有理由不时提醒自己,适应并不是盲目地“适应一切”,也不是被动地随遇而安,而是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始终有自我意识在场。

⑤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检身若不及”。其实,无论梭罗的“步入丛林”,抑或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都是在探寻生活的精华与意义,希望借省思抵达深刻,让生命之花真正绽放。“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处身节奏愈来愈快的现代社会,对生活自觉保持反思,殊为不易。“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如果不认真审视那些习以为常、业已适应的事物,就容易变得麻木,罹患“思考厌倦症”,在“适应”的满足和习惯中迷失前行的方向。

⑥当我们审视那些好不容易才适应的东西时,我们往往更能看清自己从何处来、想往何处去,也才能更好完成对这种适应的价值判断。而要在适应之后重新打量自己,尤其需要智慧和勇气。有不时反省人生的警醒,有崖岸自守式的坚持,审视内心,让“灵魂与灵魂对话”, 不忘初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潜能,登上理想的峰顶。

⑦莎士比亚在戏剧《辛白林》中写道:“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或许,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世界,但完全可以调适自己的状态,并对调整本身保持敏感。

1简要概括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哪些情况。

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文章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请分析其作用。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20年2月,“史诗级”火神山医院十天建成投入使用,最让人动容的是声声“我来”。动工前没设计方案,马上有人说:“我来!”缺少工人,马上有人说:“我来!”缺少医生,马上有人说:“我来!”……

“我来!”,显现的是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危难之中,正是这一份份责任与担当,帮助你、我、大家走出了困境,帮助祖国、世界走出困境。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