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苏州枫桥铁铃关,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阁楼的提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阅读《唐朝部分年代人口统计表》(见下表),分析75年至760年唐朝人口发生重大变化原因是
A. 黄巾起义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文景之治
4、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民族英雄。下图来自于教材对岳飞的介绍,其中对岳飞品行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是
A.是抗金战火中成为了一名出色将领 B.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
C.“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D.“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5、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元朝建立 ②铁木真统一蒙古 ③蒙古灭金 ④元朝灭南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6、2019年4月3日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中韩双方举行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韩国向中方送还10具志愿军遗骸。这些战士当年奔赴朝鲜战场的原因不包括
A.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B.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C.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7、五代十国的“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割据政权是
A.南汉
B.吴越
C.楚
D.北汉
8、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乙:客观上说一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9、有学者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
A.玄奘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10、学习历史要有证据意识,即史料实证的素养。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清朝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的史证有
①拉萨会盟碑 ②文物:达赖及班禅金印
③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④伊犁将军府遗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1、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 )
A. 李渊 黄巢 B. 李世民 朱温 C. 李渊 朱温 D. 李世民黄巢
12、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推列正确的是
①南宋灭亡
②忽必烈建立元朝
③蒙古灭金
④统一蒙古
⑤蒙古灭西夏
A. ④⑤③②① B. ③②①④⑤
C. ②③①④⑤ D. ①⑤④②③
13、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 市
B. 瓦子
C. 勾栏
D. 邸店
14、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北方统治者不注重发展经济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社会局势影响经济发展
15、对武则天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说她“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后者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 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C.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16、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的抗金英雄是
A. 李纲 B. 韩世忠 C. 岳飞 D. 文天祥
17、在蒙古军统一的过程中,灭亡西夏的时间是( )
A.1206年
B.1234年
C.1227年
D.1276年
18、乾隆帝主持编撰《四库全书》的同时,也销毁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计1.36万卷,15万册。这体现了清朝( )
A.文化繁荣
B.大兴文字狱
C.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实行八股取士
19、“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奇制胜,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是指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飞夺泸定桥
D.渡过金沙江
2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句描绘了闺中女子的惜春情怀,根据其风格判断,写这首词的人是( )
A. 苏轼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21、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_______)民族的生活。
(2)与北宋对峙,定都兴庆府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1227年,它被(_______)军队所灭。
(3)1115年建立政权,1127年灭亡北宋,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它在(______)年被蒙古所灭。
(4)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__________)
22、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___________》,是一部____体的通史巨著。
23、(1)_________的完成,标志着___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响应党的号召,率领钻井队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成为全国人民楷模的是________。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首先从________开始,后逐步在________展开。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__,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________。
(5)________年,我国加入________,这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6)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事件是________。
24、瓦子在宋代的城市盛行,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5、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____。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_____”,扩大侵朝战争。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____,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____。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_______。
(3)时间、司令员: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____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4)概况:中国人民志愿军同_______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26、(1)唐朝时期,西游天竺,促进古代中印文明交流的高僧是________
(2)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________
(3)西藏在元代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元代管理西藏的机构是________
(4)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________
27、科举考试的变化
(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________”。
(3)特点:内容空疏,形式________,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历史影响: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________”“________”,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8、唐朝经济盛世繁荣,其中在农业方面: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 ______ ,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商业方面,大都市居多,其中长安城繁华的商业区是 ______.
29、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______,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了______ 和中书省,提升______职权,还分散兵权。
30、________年10月,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31、将下列剧作家及其作品连线。
A、汤显祖 ①《桃花扇》
B、洪 昇 ②《牡丹亭》
C、孔尚任 ③《长生殿》
32、列举唐玄宗册封的三位少数民族首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
——《清实录》
材料二 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请回答: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时建立过哪一政权?
(4)这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后来是谁改变的?他改族名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