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读“黄土高原局部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图所示,水库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河流源头附近,推断该地水库的最突出作用是( )
A.水产养殖
B.拦蓄泥沙
C.防洪减灾
D.调节径流
【2】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 )
①自然资源丰富 ②名胜古迹众多 ③工业基础雄厚 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
A. 日本 韩国 B. 俄罗斯 巴西
C. 澳大利亚 越南 D. 蒙古 美国
3、下列不属于改善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的举措的是( )
A.实行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C.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D.加强东部沿海对外贸易
4、疫情期间,有2吨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浙江,最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海洋运输
C.航空运输
D.公路运输
5、我国分布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
6、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我国降水的夏季风主要来自( )
A.太平洋、北冰洋
B.印度洋、北冰洋
C.印度洋、大西洋
D.太平洋、印度洋
【2】受夏季风影响,我国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 )
A.寒潮
B.霜冻
C.地震
D.旱涝
7、读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人口数据表,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年份 | 一孩出生人口 | 二孩出生人 | 二孩占新生人口的比例 |
2016 | 973万 | 721万 | 40.20% |
2017 | 724万 | 883万 | 51.20% |
①一孩出生人口下降,二孩出生人口上升②一孩二孩出生人口都上升
③“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缓解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④二孩人口的出生完全解决了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徐霞客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的《徐霞客游记》是不可多得的地理学巨著,徐霞客一生足迹遍及现在的21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读左图“徐霞客旅游路线图”和右图“中国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徐霞客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地貌描述为“峭峰离立,分行竞颖”。这说明当地的地形特点是( )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B.地势低平,开阔坦荡
C.地形崎岖,多喀斯特地貌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我国名山众多,下列山脉徐霞客没有游历过的是( )
A.广东、湖南之间的南岭
B.福建、江西之间的武夷山
C.陕西南部的秦岭
D.青海省、甘肃省之间的祁连山
【3】为了学习徐霞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抖音旅游”达人到内蒙古高原实地打卡体验,最可能欣赏到的少数民族风情是( )
A.
B.
C.
D.
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述的是
A.天山 B.横断山 C.大兴安岭 D.祁连山
10、曾母暗沙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A.粤 B.琼 C.桂 D.滇
11、我国的海上邻国中,经济最发达(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
A. 韩国 B. 日本 C. 马来西亚 D. 菲律宾
12、非洲国家的经济特征是( )。
A.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B.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
C.工业以制造业为主 D.农业十分发达
13、下图所示的气候类型中,中东地区没有分布的是( )
A.A
B.B
C.C
D.D
14、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是()
A.开发地下水、冰川 B.海水淡化
C.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 D.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5、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是( )
A.秦岭﹣淮河 B.黑河﹣腾冲
C.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一月0℃等温线
16、下图,黄河从甲到乙的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的原因是( )
①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②气候干旱,河水被蒸发 ③引水灌溉农田 ④地上河导致河水下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2022年3月18日,黄河内蒙古封冻段全线开通,凌汛洪水安全进入万家塞水库,标志着黄河2021-2022年度凌汛期结束。下图示意“黄河水系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自然原因是( )
A.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B.开发历史悠久,长期过垦过牧
C.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
D.黄河流量减少
【3】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对沿岸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关于黄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游河段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B.流经黄土高原,中下游河段含沙量大
C.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国流量最大的河流
D.是世界上含沙量比较小的河流
18、读中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成语“秦晋之好”的典故,分别发生在(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美誉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下列连线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地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B.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东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D.塔里木盆地--有“天府之国”美誉
20、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C.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
D.以上都对
21、新和桂这两个省级自治区主要是 族和壮族的聚居地。
2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 ”,相互交错居住。
23、五种地形类型中,我国面积最小的是______。
24、武汉和成都纬度相近,但冬季气温 更高,原因是因为它北边的 (山脉)和 (山脉)阻挡了冬季风,使其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25、比较我国地形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选择合适内容的序号填在下表相应的空格中。
①中温带②暖温带③亚热带
④干旱区⑤半湿润区⑥湿润区
地形区
| 温度带
| 干湿区
|
东南丘陵
|
|
|
华北平原
|
|
|
准格尔盆地
|
|
|
26、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在________,最南端在________。
27、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是 。
28、交通运输方式
A ,B航空运输 ,C ,D ,E 。
29、黄河部分河段在_____或_____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30、引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 平原、内蒙古 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18国道起点为上海市,途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全长5476千米,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因其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拥有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高山峡谷一路的惊、险、绝、美、雄、壮的景观,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1)318国道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直辖市有____市和____市,对应的简称分别是____和____。国道上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____。
(2)318国道的终点是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此桥是连接我国和①( )(国家)的边境的大桥。
A.日本
B.俄罗斯
C.尼泊尔
D.朝鲜
(3)图中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____地理分界线,其中黑河所在省区为____省,简称为____,腾冲所在省区为____省,简称为____。
(4)图中显示山西省人口密度为____人/平方千米
32、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地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代表我国的省级行政区,请你说出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行政中心。___________
(2)省区A的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_。
(3)到省区A旅游可以欣赏到(______)
①马头琴 ②竹楼村寨 ③草原风光 ④沙滩椰林 ⑤沙漠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4)与该省区相邻的国家B是______________。
(5)该省区主要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级阶梯。
(6)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
33、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居独特。长江和珠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大、中型水电站众多。下图是南方地区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①山脉是_______,有“天府之国”之称的②是_____平原。
(2)西双版纳傣族竹楼,底层架空,楼上住人,主要是为了_________楼顶尖、坡度大,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
(3)贵阳和上海相比,夏季气温较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长江和珠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4、读我国“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和“南、北方耕地与水资源对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饼状图可知,我国水资源____(填“时间”或“空间”)分配不均,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2)为解决该矛盾,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依托____运河,穿过南北方重要界河____,输水到缺水严重的华北地区。
(3)西线工程主要为____上游地区供水,并能够缓解西北缺水问题。
(4)保护水资源,我们应从自我做起,如____。(至少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35、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图”和“南半球年平均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获取信息:
(1)由“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半部分),可以推测,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____。
(2)图中A地的年平均气温在____℃以上。图中C地一年中____月气温最高。
(3)观察“南半球年平均降水量图”(下半部分),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____(多、少)。
探究
(4)图中B地的气温比周围同纬度地区低10℃以上,这主要原因是____。
(5)右图甲、乙、丙、丁四种气候与D地对应的应该是____,其气候特点可以描述为:____。
(6)E地区山脉西侧降水明显多于东侧,影响其形成因素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