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新疆石河子初三(上)期末试卷地理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2022年11月底,一股强大的寒潮自北向南席卷大半个中国,多地气温剧降10—16°C,读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寒潮路径A经过的地形区①及所处阶梯分别是(     

A.黄土高原、第一阶梯

B.内蒙古高原、第二阶梯

C.准噶尔盆地、第三阶梯

D.东北平原、第三阶梯

【2】寒潮路径不经过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原因是这里(     

A.海拔高

B.靠近印度洋

C.深居内陆

D.纬度较低

2、无棣的小华同学学习了中国地理后,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你认为正确的是

A.东西跨经度广,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 B.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南半球

C.地跨寒、温、热三带,北回归线穿过南部 D.位于亚洲的西部,太平洋东岸,海陆兼备

3、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______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A.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C.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4、贝贝和玲玲谈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下列说法与实际不符的是( )

A. 傣族——泼水节 B. 蒙古族——那达慕节

C. 高山族——雪顿节 D. 苗族——苗年

5、下列关于图中数字所对应的地形区,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A.①——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B.②——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C.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④——沙漠广布,气候干旱

6、“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景观与南方有着明显的差异。结合北方地区地形分布示意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两地形区之间的山脉是(     

A.阴山山脉

B.雪峰山脉

C.贺兰山脉

D.太行山脉

【2】北京所在地形区春季的农业常受旱灾威胁,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①跨流域调水 ②大力建设海水淡化工厂 ③发展节水农业 ④修建水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有关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a、b两地形区被称为“黄土地” ②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③东北平原盛产棉花、甘蔗 ④全部为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我国最大的岛屿是( )

A.台湾岛

B.海南岛

C.香港岛

D.崇明岛

8、为保护水资源,下列行为我们倡导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B.向河道中大量排放工业污水

C.生活中大量使用洗涤剂

D.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

9、十一国庆阅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台湾的彩车成为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小丽看到“美丽新疆”和“七彩云南”花车时非常想去旅游。两辆花车对应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10、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历届冬奥会选手多数来自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这说明

A.气候不同,农业生产活动有差异

B.地形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C.气候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D.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体育大国

11、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将由北京与张家口联合举办。目前,北京是世界上唯一的“双奥之城”,结合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宣传语,分析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的优势有(     

A.张家口地形以山地为主,特别适合开展冰上运动

B.北京场馆较少,基础设施完善

C.张家口积雪时间长,适合开展滑雪运动

D.张家口交通不便利,服务水平最高

12、读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吐鲁番盆地

B.黑龙江漠河县

C.帕米尔高原

D.青藏高原

【2】图中甲处闭合等温线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地形地势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跨经度最广的是

A.甘   B.新

C.藏   D.内蒙古

 

14、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15、新粤港合作模式当中,香港重点发展的是( )

A.农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服务业

16、夏秋季节对我国沿海城市影响最大的特殊天气是(     

A.寒潮

B.梅雨

C.台风

D.沙尘暴

17、下列海域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18、《金史·世纪》“生女真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白山黑水”在图中分别是(     

A.丙和①

B.乙和②

C.甲和③

D.甲和④

19、反映中国地势特点是(     

A.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下降

B.北高南低,星三级阶梯下降

C.东高西低,星三级阶梯下降

D.西北高,东南低,呈三级阶梯下降

20、下列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冬季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

B.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C.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暖温带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该线以________(北/南)年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下。

22、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填写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

 

23、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_______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我们的邻国________和加拿大。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4、_______被称为“世界屋脊”,_______被誉为“地球之巅”.

25、我国最大的岛是________;世界上开展最早、最长的人工河是_________

26、我国7月南北气温普遍高温,只有一处例外,最低的区域是指____,影响因素是____

27、21世纪,人类面临水危机。读下图回答问题。

(1)水资源属于________(可、非可)再生资源,左图反映了水资源严重________的现象。       

(2)我国水资源人均________(多、少)。右图是标志,其含义是:________       

(3)请你为“世界水日”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________

28、武汉和成都纬度相近,但冬季气温   更高,原因是因为它北边的   (山脉)和   (山脉)阻挡了冬季风,使其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29、2010年第六次全国(除港、澳、台外)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________,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0、根据以下不同情况,选择最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表中用“√”表示。

三、解答题(共5题,共 25分)

31、读长江流域图,回答:

 

(1)长江注入_______海。

(2)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A__________ B___________

(3)主要支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泊: C__________D___________

(5)重要水利枢纽工程:L________(我国最大水利枢纽)

32、在地理学习中,有很多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认识界线是识图的关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条曲线中,表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是_________(填序号),此线以西主要农业类型为_________。表示我国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2)界线④地理意义是(     

①1月月均温0℃等温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④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C区域人口_________(稀疏/稠密),自然特征_________,主要农作物_________

(4)根据右图所示气温、降水量特点,判断该所在区域是_________(填字母)。

33、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描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2)写出C、D两点的地理坐标。

C   D

(3)A、B两点分别位于低、中、高纬度中的_____纬度和_____纬度。

(4)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有_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有________。

 

34、读我国民族分布图回答。

(1)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下列自治区主要分布的少数民族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⑤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构成最复杂的省份是__________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

35、读“黄河流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发源于E____山脉,注入的海洋B是____

(2)充分利用黄河水的灌溉,黄河上游形成我国重要的农业区:C____平原;D____平原

(3)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____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4)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河床抬高,成为“____”。下游治理措是____

(5)下列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上的是( )

A葛洲坝水利枢纽       B小浪底水利枢纽       C三峡水利枢纽       D丹江口水利枢纽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