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广西柳州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   可怜焦土

B. 秦者秦也   余既耸然之 纵江东弟子怜而

C. 项王复引兵而   燕赵之收藏 见方山子两骑

D. 族庖更刀   岸土赤而来于秦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驼种树

B. 欧阳子方读书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C. 言有而情不可终   非有能茂之也

D. 天下之奇才   而卒以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领导制定政策要考虑成熟,不能反反复复,昨天刚出台的政策,今天又推翻了,今是昨非的让下属无所适从。

B.吴健全完成了他的摩托车之旅,除了对西藏无尽的神往,支撑他的更多是一路上萍水相逢的路人带给他的温暖,让他坚持走下去。

C.最近湖南台正在热播谍战片《黎明之前》,一入夜,大家都守在电视机前,往日热闹的街头难得见到几个闲人,真可谓万人空巷

D.企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甚至失去原有岗位,但正所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我们正年轻,刚好可以利用现在的闲暇“回炉充电”,为今后的就业准备更强的竞争力。

5、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又可冀其成立 D.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遗言

杨蕾

村长突然倒地,躺在饭桌底下一阵抽搐,紧抓女人的手,嘴里喊了两声:“纲!纲!”,便永远瞑上了双眼。

陶瓦村的人们听说了这事,老榕树下站着黑压压的一片人,人人为之唏嘘。人们帮村长的儿子纲把村长隆重安葬了,就埋在陶瓦河边。

陶瓦河边多了一座坟茔,陶瓦村的人们也多了一份心事。大伙聚在一起,目光齐刷刷地拉远,望着那座坟茔一眼,再慢慢收回,投影一样放大到各自的脸,好像要在别人的脸上找到什么答案,都想开口说什么或问什么,最终没人吭声。看着看着,就散了。

三天前,温州香料商开着几部加长车来到陶瓦村收购八角,价钱可喜。大伙手上有了钱,有人提议把建桥的集资款交了,村长负责收款,文书负责记账。村长办事喜欢趁热打铁,因此也就爽快地同意了。

可是,村会计没有按时回村,打个电话说难得出远门一趟,想逗留一段时日,去看看汶川地震遗址。

二十多万的建桥集资款还在村长的手里,不,是在村长家里!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

村长的儿子纲在南宁开出租车,喜赌,欠债几十万。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

陶瓦村的人静默了几天,终于着急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弄清这笔款项现在搁在哪里,他们再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他们自发集合商议,最后决定委派村文书、村妇女主任代表村民上村长家询问款项的去向。

一个上午过去,两个代表回来了,一无所获。据说村长的女人当着他们的面,翻箱倒柜,摸枕头捏被角,连放在床角落的尿壶也不放过。文书考虑到村长平时的细心,为了安全起见,有可能已经先把款项存进自家的账号里了,便派陶瓦村小学校长拿着村长家的银行卡到镇上银行查账,回复说没有任何进账的记录。

二十多万元的人民币,用农大牌饲料十斤装的袋子来装也装不完的,又不是一个芋头或一个红薯那么容易藏匿……村长的女人该不是有所隐瞒吧?有些人比比划划,胡乱猜疑着。

“前两天,纲一直在赌场,还抽好烟!”有人喊出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人群里,炸开了。他们好像看到,纲烧的不是烟,而是他们的钱。几个汉子按捺不住了,吵吵嚷嚷、气势汹汹地向村长家奔去。文书急忙伸手拦住:“大伙冷静点,村长尸骨未寒呢!”

“等他尸骨寒了,我的血汗钱可打水漂了!”有人蛮横地推了文书一把,愤愤地说。

村长的老母亲,手拄拐杖,站在家门口,微仰头颅,花白的头发被风扬起,神情透出一丝大义凛然之气。面带愠色的汉子和不断跟随蜂拥而来的村民被镇住了,倏地停住了脚步。老太看着跟前一张张震慑的面孔,顿了顿嗓音,说:“本来,我想等会计回来再说,看来等不及了。我儿子怎样我老太婆心里清楚,我会给大伙一个交代的!”

“媳妇,你告诉大伙,他临走前都说了什么?”老太太的身子微微抖索着,但很快镇定了。

“他没说什么,只喊纲……”村长女人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扑啦啦地滚落。

“文书,你到我屋里搬出床底下的那口缸,给大伙看看吧!”老太太淡定地吩咐。

当文书抱着沉甸甸的一口瓦缸来到大伙的跟前,打开,满满的一缸人民币红灿灿地,映得大伙的脸一阵阵潮热,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村民都静了下来,一下子鸦雀无声。

老太太抑制不住了,老泪纵横,哽噎着说:“收了大伙的钱,我儿子没再离开家半步。晚上来我屋里坐到天明,嘴上说守着妈,实是守着这口缸。临走了,挂念的还是这口缸啊!”

那几条汉子“扑通”一声,双膝跪下,给老太磕了几个响头。人群里,一片啜泣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插叙的方式,插叙了村长收建桥集资款的过程,突显了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农村好干部形象,同时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B.“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表现村民对集资款下落不明的担忧;“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表现村民对村长的儿子可能赌掉集资款的担忧。

C.“他没说什么,只喊……”,这里的“纲”与“缸”谐音,村长的女人理解为村长喊儿子的名字,而老太太理解为村长喊盛钱的缸。

D.小说塑造了陶瓦村的村民群像,他们更多地是关心着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而对一心为公、为大众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人物不依不饶。

2真相大白前,小说的许多情节写了村民对集资款的担忧,请概述相关情节。

3小说中,村长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在世人都称赞他时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难他时也并不因此面沮丧,只因他能够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三峡》中,写到了三峡两岸晴初霜旦之时高猿长啸的奇景,“_________________”是当地渔者用歌声对此现象的描述。

(4)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到梦回故乡,夫妻相见,没有久别重逢的唧唧我我,而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痛!

(5)在《望月怀远》中,诗人通过连续的两个动作描写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夜不眠的实情实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师说》)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

(3)____________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一句分别与阿房宫的“负栋之柱”、“钉头磷磷”形成数量上的对比。

(2)陆游《游山西村》中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赞美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在《虞美人》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____________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侍坐》可以反映曾皙从容不迫的一组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国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援玉枹兮击鸣鼓”,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帅埋轮系马、挥槌击鼓的特写镜头,将士们背水一战、殊死拼搏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⑤《国殇》中英勇的将士们死后仍保持着拿着武器战斗的雄姿“__________________”,并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的虽身首异处仍志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运用“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归巢。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中,词人看到秋空万里,南国辽阔,大江向不知何处是尽头的天边流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春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擦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是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世滥习烟啊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驱散忧愁,擦去泪水/向着太阳微笑”,“微笑”的原因是春天来了,人们看到了希望。

B.“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表明虽然当前寒意犹存,但苦寒终将过去。

C.“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皇而逃”,写出了狂风暴雨来临时的磅礴场景,令人心生恐惧。

D.诗题“初春”表明了诗歌所写的季节,又象征着逆境或苦难的结束,美好生活的开始。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天与镣铐、朦胧的拂晓与黄昏的林荫道,这些意象都有朦胧、凝重的共同特性,是痛苦、困境的代名词。

B.诗人通过对乌云、寒霜、狂风这些事物的描写,描绘出诗人心中温润而又粗犷的令人兴奋的春景图。

C.诗人抓住自然之物的变化来表现万物萌发的气象,用形象来透析哲理,用物象来表达心声,读后让人深思。

D.本诗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空间,给诗蒙上朦胧色彩。

【3】“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诗歌最后一节中写“杜鹃”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

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

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B.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C.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D.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B. “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C. “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D. “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有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B. 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

C. 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代的礼节守丧。

D. 尹会一重视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世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2)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是人们生活中谈话频率最高的话题之一,何为幸福?幸福在哪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青年学生说,幸福不在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中,而在执着拼搏的学业奋进中;成功人士说,幸福不在成功时的喝彩声中,而在失意时“朋友,努力!”的加油声中,政务人员说,幸福不在职位上玩忽职守中,而在办好人民满意事情的实践中------你的看法呢?

就此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