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孔子要求学生依据仁爱,游习六艺,这里说的“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B.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曾点,字子皙;颜回,字子渊,都是相反关系。
C.《论语》中多叠句,如“使乎,使乎”等,这种写法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D.《论语》中记录的各位弟子在孔子面前多自称名,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也多称名,而他们对孔子都十分尊重,话语中的“夫子”都指孔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曷不委心任去留?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奚惆怅而独悲?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________。
②开始时此书的流行令作者本人和出版商都大吃一惊,但现在作者已经可以对最近的销量飙升________了。
③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凡事都得靠自己,行进艰难,但也只能________了。
A. 处之泰然 随遇而安 安之若素
B. 处之泰然 安之若素 随遇而安
C. 安之若素 处之泰然 随遇而安
D. 随遇而安 处之泰然 安之若素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②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A.拟人 对偶 比喻
B.拟人 比喻 排比
C.比喻 拟人 对偶
D.比喻 拟人 排比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B.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按不同国家编写,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D.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卫生一词产生于现代,但是其主要内涵,比如对传染病的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却古已有之。儒家本以百姓日用人伦为主要关注对象,公共卫生既然与百姓福祉直接相关,当然不能掉以轻心。儒倡仁心,医重仁术,公共卫生便是仁心、仁术的结合点。一生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便是如此,他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堪称中国历史上的范例。
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凡是与百姓福祉有关的事情,他都会全力以赴。他在密州任知州时看到一个惨不忍睹的情景:因为灾年,百姓把初生的婴儿丢弃在城外。东坡盘查官仓后发现尚有积余的救灾粮,便把这些粮食另储一仓,专门用来收养弃婴。还下令说,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于是百姓争着领养,那些可怜的弃婴存活了下来。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往往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比如他任徐州知州时曾上书请求拨出专款,来雇用专门医治囚犯的医生,让狱中的病人也能得到救治。贬至惠州后,知州詹范组织人力掩埋暴露野外的枯骨,造为义冢,东坡不但襄助其事,而且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此举除了尊重生命以外,其实也有阻止疫病流行的作用。
1089年,东坡赴杭州担任知州。刚到任便面临先涝后旱的天灾。由于东坡指挥有方,虽然这次灾情极其严重,但杭州百姓最终得以平安度过,全州无人饿死。可祸不单行,饥荒之后往往有疾疫流行。1090年春季,杭州出现了流行性疾病。在没有任何公共医疗设施的前提下,人们只能坐以待毙,满城人心惶惶。东坡忧心如焚,急忙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由官吏带领着一个街坊一个街坊地走遍全城向百姓施舍药剂。东坡还捐出秘方“圣散子”,自费采购了大量药材,命人在街头支起大锅,煎熬了大量的“圣散子”汤剂,让过往行人每人服用一大盏,治愈病人无数。一场可怕的瘟疫终于得以遏止。但东坡考虑到杭州是个四通八达的大都会,人来人往,特别容易传播疾病,于是决意创立一所常设的医院。他拨出公家积余的钱款二千贯,又损献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在众安桥建立了一所病坊,取名“安乐坊”。他延请懂得医道的僧人坐堂治病,并在每年春天熬制“圣散子”免费发放给百姓,以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对于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即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同时他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就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后来这所病坊搬迁到西湖边上,改名为“安济坊”,直到东坡去世时还在正常地运营。“安乐坊”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
与一切百姓福祉一样,公共卫生也是一项繁复困难的综合工程,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主事者稍有不慎,便会惹来责难甚至祸殃,那些心胸狭隘、患得患失的人是无法胜任的。东坡在地方官任上曾多次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朝中的权要,但他始终无怨无悔。更加可贵的是,在东坡遭到贬谪时,他已经处于自顾不暇的窘境,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朝中政敌的疑忌,却依然毫不迟疑地为当地百姓的福祉尽心尽力。南宋人费衮历数东坡在惠州参与的各项公共事务后赞扬说:“凡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指以为恩怨。而坡奋然行之不疑,其勇于为义如此!谪居尚尔,则立朝之际,其可以死生祸福动之哉!”的确,东坡对儒家仁爱精神的贯彻发扬,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者必勇,真正服膺仁爱思想的人必然会奋不顾身地付诸实践,东坡就是以这种精神从事当时的公共卫生,他堪称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
(摘编自莫砺锋《苏东坡与公共卫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共卫生一词内涵丰富,其中传染病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都产生于现代。
B.公共卫生将医术注重的仁心和儒家提倡的仁术很好的结合起来,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对此高度重视。
C.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重视公共卫生,任职期间,在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提供了很多可供后世借鉴的方法。
D.在苏东坡遭到贬谪、身处窘境之时,他特别地重视公共卫生引起了朝中政敌的疑忌,以致惹来许多责难甚至祸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公共卫生的概念切入,明确提出其关乎百姓福祉,兼具仁心仁术的特质,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受到重视。
B.文章举例详实,通过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惠州、常州任上的多个事例,论证了苏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很多都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
C.文章通过对詹范和苏东坡在救助野外遗骨一事上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强调了苏东坡的行为体现他更为尊重生命。
D.文章结尾指出苏东坡是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卒章显志,对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后来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时发现有弃婴现象,他拿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下令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
B.苏东坡在徐州时,一方面组织人力为暴露在野外的枯骨建造义冢,一方面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
C.针对杭州出现的瘟疫,苏东坡捐出“圣散子”向百姓施舍药剂,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并奏请朝廷赐他们紫衣,由此遏制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D.“安乐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它的创始人就是时任杭州知州的苏东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和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文中蜩与学鸠嘲笑大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大鹏迁徙南冥时壮观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歌《氓》中,女主人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说理,说明什么事都有一个限制,借以反衬氓的变化无常。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王衡在雪中游览香山,感受到了雪景的“可喜”和“深致”。大自然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情思,承载情感。我们从杜甫的“①____,花重锦官城”中读出了喜悦之情;也从陆放翁“红酥手,黄滕酒,②____”中读出了无限伤感。“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③____”,范仲淹词中饱含着沉郁悲凉;“鹰击长空,④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笔下尽显万丈豪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有的品格是“富贵不能淫,_________, ______ ”。
(3)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是孔子宣扬的一个主要观念。《论语》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6)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______________,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8)大漠穷秋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高適《燕歌行》)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鸟和鱼的状态的描述,写出了洞庭湖春天的景色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写出阿房宫建筑群的走向,一方面突出其规模的宏大无比。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以“________”一句表现出宋武帝北伐时的声势,再以“________”一句描述宋文帝草率出师的狼狈之相,前后可谓对照鲜明。
13、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嘉祥驿
[唐]卢渥
交亲荣饯洛城空①,秉钺戎装上将同。
星使自天丹诏下,雕鞍照地数程中。
马嘶静谷声偏响,旆映晴山色更红。
到后定知人易化,满街棠树②有遗风。
注释: ①唐僖宗乾符初年,年已六十岁的卢渥,出任陕观察使,洛阳饯送者甚多,“洛阳为之一空”。②棠树:《诗经·小雅》中以“棠棣之花”,喻指兄弟情义,此有和睦兴旺之意。
【1】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写自己辞别故交亲人,穿上戎装,手持斧钺,有着上将一样的凛凛威风,志得意满之情尽显眼前。
B. “星使”指皇帝的使者,“单诏”指皇帝的诏书,此联写自从皇帝派遣使者颁下诏书,自己一直日夜兼程。
C. 诗的尾联猜想治所得百姓一定容易教化,百姓和睦,有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表明作者对完成使命充满信心。
D. 整首诗从眼前的景况写起,到预测未来结束,中间两联描述事由和路上见闻,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五违和之感。
【2】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①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①髻龀(tiáo chèn):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B.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C.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D.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古义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例如,《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
B.“高祖”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指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再如“太宗”“太祖”“高宗”等。
C.“者”,文言虚词,一般用在句中或句末。“所从骑战死者”中的“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有时也可代指京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他。
B.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C.《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泅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②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15、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战国 荀子)
(材料二)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台湾作家 三毛)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立,立意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